李 靜
(宜興 214221)
一談到紫砂壺的特點肯定會有人提及紫砂壺的素面素身,不上彩、不施釉,樸質無華、不染纖塵的品格,這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以方、圓為基礎的光素器,但實際上筋紋器同樣很好地繼承了這一特點。筋紋器制作高手善于以壺本身為主體,融合諸多藝術于一身,在形式、內容等方面有序結合,使作品達到神形兼備的境界。
眾所周知,藝術品的裝飾點綴越少,其形態的瑕疵就越明顯,而其氣韻、神態就更加外露,所以在筋紋器中,形與神的塑造就決定了一件作品的優劣。在中華文化傳統的藝術體系中,“形”即是物體自然外在的表象因素,稱為“實”;“神”則是指形象精神層面的表現,稱為“虛”。紫砂筋紋器中的形與神實際上便是中華傳統藝術中所說的虛實變化。
相對于普通光素器而言,筋紋器需要塑造的線條更多,在塑造時除了要求需要形成一個整體之外,還要求線條規整有序,這種有序并非是指筋紋造型每一個瓤瓣都必須是相同的等分,而是指視覺上的和諧有序,所以在塑造時是含蓄、內斂的,對于人的視覺無任何刺激,展現出紫砂材質樸實的本質,讓人感覺身心舒暢,飽含歸于自然的寧靜,表現著柔和、平淡的氣韻,在這件“龍吟天下壺”(見圖1)中就有著充分的運用與體現。“龍吟天下壺”全壺劃分成十二份,但卻并非是完全相等,而是采用對稱塑造的原則,將作品的形與神統合于一體中,通過細節與整體的搭配來完成由表及里的風雅韻致。“龍吟天下壺”由原礦紫泥制作而成,壺體通身砂粒稠密,光色流動,潤澤細膩,氣韻大度。壺體分十二份,本身就充滿著一股凌云氣,造型設計則取材于中國傳統元素“龍”。“龍”是中國人最為信仰的一種圖騰,作為中華文化中最常見的圖案裝飾,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可謂屢見不鮮。壺流的制作參照了傳統龍頭咬嘴的形態,顯示出盎然蓬勃的氣勢,暗接于壺身中段,壺把采用同樣的手法,銜接有序,表現出順暢的體感;壺鈕為橋鈕,與壺蓋的菱瓣紋路相結合,配合截蓋式,不僅有雄昂的渾然古氣,并且上下通貫,線面挺括,形成圓潤中又顯硬朗的風格。

圖1 龍吟天下壺
“龍吟天下壺”的壺身在成型過程中,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藝術形態的構建,既要保持整體的連貫性和有序性,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融入其中,從古韻中彰顯新意,使壺藝在保持本色的同時,加入了時代理念的先進性和創新性。為了在壺的整體視覺效果上獲得突破,將龍的形象分成數個部分,截取其中最有特點的部位加以適當表現,并與紫砂壺傳統的部件相融合,例如壺肩的線條適當轉折,壺身略微擴張,壺底部以三角釘足支撐,從而以局部特點的綜合來形成總體的神態效果。該壺全體并沒有任何“龍”的點綴與裝飾,其形體著重圍繞塑造內在的神韻,昂首的姿態透露著恢弘大氣,通過壺把與壺流的寫意,抽象的形體縮寫,將龍的形態自然而然地貫穿于壺體之中,與壺的造型合二為一、水乳交融,形成“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云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的意境。在傳統文化中,龍為水之主,水為生命之源,又變化無常,所以“龍吟天下”四字名為龍,實際上是表現水,將自然界中的豐潤奇偉,以流暢連貫的線條串聯起來,以最基本的氣息塑造本身的形態與神韻。
除此之外,該壺在塑造的總體表現中一直堅持以虛代實的方法,用當代紫砂創作的精神表現傳統的形神氣韻,壺體端莊挺立,在具體制作中以現代審美比例來布局,并且借鑒了現代藝術的理論知識。壺的各個部位,流、把、鈕、瓣、足都按照一定的比例設置,講究整體的協調統一,以簡單的線、面組成,以不同的部位結合而成整體。
紫砂藝術的傳承便是與時俱進,不需要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在長久的學習和研究中,應當勇于去創造作品的生命,結合時代的特點,用進步的思維來詮釋社會之于藝術文化的變遷。紫砂壺的創作就應當通過營造作品的神來塑造作品的形,用全新的設計理念去突破舊思維的桎梏,探索和發掘新的造型,極力創作有自我風格的紫砂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