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學中
(宜興 214221)
人們在泡茶、飲茶的實踐中,對紫砂壺的優越性能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改進它的結構,使之盡善、盡美,完全適用于泡茶、飲茶、品茶。《陽羨茗壺系》曾記載:“壺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砒,湯力香茗,俾得團結氤氳。”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馮可賓在《岕茶牋》中也說:“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況茶中真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似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就這樣,宜興紫砂壺自明代中葉勃興之后,歷清代及民國,經過不斷的改進,最終成為雅俗共賞、大小適宜、飲茶品茗的最佳茶具。

圖1 靜禪提梁壺
文人、士大夫們對宜興紫砂壺的情有獨鐘,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紫砂壺已經成了他們的寄情之物。壺式古樸風雅,得幽遠之趣。又因紫砂壺質地古樸淳厚、不媚不俗,與文人的氣質十分相投,被贊譽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大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誅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宜興紫砂壺就是這樣,在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巨子富豪以及廣大飲茶品茗君子摩挲愛護,追索求藏中日臻完美、發揚光大。現以這款紫砂“靜禪提梁壺”為例(見圖1),探尋壺器所蘊含的自在人生境界。
紫砂花貨“靜禪提梁壺”色澤紅潤光潔,柔嫩細膩,光彩奪目。壺身是經典的幾何型扁圓壺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幾何形體的藝術美。“靜禪提梁壺”的形體比例合理,壺身線條流暢,使壺身有一種流動之美,具有韻味,且呈現古典之美,構成了珠圓玉潤的完美性。此外,一彎流壺嘴與壺身暗接相連,連接處的處理細膩。提梁上大下小,轉彎處的過渡為圓角,使整器毫無凌厲之感。壺腹貼塑的葡萄枝葉纏繞綿延,葉脈處歷歷可見細紋。尤其是纏繞至壺器提梁處的葡萄枝蔓,細滑光潔、栩栩如生。“靜禪提梁壺”為圓蓋面,壺蓋與壺身幾乎看不出縫隙。蓋面上雕飾一只蟬,既實用又美觀。“蟬”與佛家的“禪”諧音,使得壺鈕有了別樣的禪味。這款“靜禪提梁壺”從壺身的造型到雕飾的細節處,無一不給人美感。
紫砂“靜禪提梁壺”的壺腹造型是扁圓型,體現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圓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圓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雖不是最早的,但是在所有古老的文明文化中,唯有圓文化從未間斷,一直持續發展至今。中國圓文化的發展模式體現的相對穩定、自我保護、兼容并蓄的活動機制,使中國文化自春秋戰國以來不斷延續,其基本精神沒有發生斷裂。圓文化是以儒道思想為圓心,外延穩定性、融合性、延續性的文化特點,隨著歷史變遷、社會進步不斷發展,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面對當今世界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化和文化沖擊,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圓文化會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發展模式團結世界、與時俱進,再創人類文明的新輝煌。
紫砂“靜禪提梁壺”的壺鈕雕塑一只停歇在葡萄枝葉間的蟬,“蟬”與佛家的“禪”諧音,折射出此壺的禪味。禪是探究人生的極高智慧,是領悟自在人生之道。禪是一種“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獲得自在的人生體驗。而靜禪就是清凈法眼,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萬事萬物的本來。禪道博大精深,只有用心體悟,才能領略人生的自在。
紫砂壺藝貴在巧奪天工,天下獨有。人的審美形式紛繁多樣,藝人們的思維千變萬化,但創作理念都是為了體現壺的“實用”,體現壺的“韻美”,這一點是一致的。從傳統經典作品中去汲取給養,研究、分析、細細揣摩,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去探索、追尋,總結經驗,古為令用、融古通今,而此款紫砂“靜禪提梁壺”就做到了這點,此壺造型奇特,將自然界的動植物融入到紫砂藝術當中,更加貼近生活情趣,使觀者在享受自然的閑適之情時,同時感受靜禪的自在人生境界,直擊人們的內心世界。
[1]劉有曄.淺談紫砂壺的歷史發展人間珠玉品茗論道[J].博藏.2011(10):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