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宜興 214221)
在工藝美術學上,紫砂壺雖然從誕生至今不過六百余年,卻自成一派、別具風格。一則緣由其與中國人飲茶習俗的相通性,使之得以順勢發展;二則源于其自身優越的性能、豐富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紫砂壺的創作與其發展是呈投入回報正比的,所以創作構思對于一把壺的效果呈現是極其重要的,一代代制壺藝人為此付出了聰明才智,其中更有大師泰斗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對于紫砂壺創作而言,傳統和創新始終是圍繞不止的話題,而歷代制壺藝人無不是在這條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著。
紫砂壺“靈蛇之珠”(見圖1)就是一件基于傳統造型,再適當添加創新元素的作品,其整體端莊厚重,融入靈蛇之珠這一人文內容,在細節裝飾中進一步輸入蛇的特征等,使之具有一定的內涵底蘊。現以此壺為例,談一談其創作隨感。

圖1 靈蛇之珠壺
蛇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它被人們加以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予以表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紫砂陶藝中,以蛇為題材的紫砂壺歷來種類、數量較多,風格各異,自然界中蛇的形象,在不一樣的藝術轉化以及紫砂語言獨特的表現效果中,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形態和人文質感。“靈蛇之珠壺”顧名思義也是一把取蛇作題材的紫砂壺,但是在創作題材的確定過程中,又進一步深入,擇“靈蛇之珠”這一成語含義,并以此作為貫穿整把壺的主線,引導造型裝飾的具體表達。靈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無價之寶,后比喻非凡的才能,曹植《與楊德祖書》中便有云“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也。”整壺以“靈蛇之珠”命名,言簡意賅,寓非凡之氣。
紫砂壺“靈蛇之珠”的造型圍繞其主題展開,集圓器與花器特征于一體,既保持了圓器珠圓玉潤的質感,又增添了花器生動靈氣的韻味。壺身筒高挺,呈上窄下寬梯形圓柱狀,肩與底上下平行,整體顯得飽滿大氣,其線條感極為強烈,曲線勾勒組合,使器型在視覺上達到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而不笨、骨肉亭勻的效果和美感。與此同時,壺體其它輔件的配置比例亦十分和諧,壺蓋圓鼓,向上凸起,合于壺口之上,嚴絲合縫;嘴、把、鈕設計靈巧細膩,三彎流、圈把滿足了實用之效,出水順暢如流,提攜舒適自在,遵循傳統特征,而其造型則獨創蛇形風格,顯得生動非凡。三彎壺嘴塑成蛇頭狀,雙目炯炯、精神矍鑠,壺把方中呈圓,頂部平而折角圓潤,至底部收尾呈翻卷狀,好似搖擺的蛇尾,嘴把前呼后應,好似蠕動中的靈蛇,靜中寓動,富有生命氣息。壺鈕同樣設計成蛇形,一條靈巧的小蛇構成一個拿捏舒適的橋鈕,其抽象而不失個性,提升了整把壺的形象氣質。無論是壺嘴、壺把還是壺鈕,其上均以流暢的大小半圓曲線紋裝飾,構成獨特的蛇鱗狀,使整壺造型更為生趣盎然。
該壺除了在造型上注重與主題的對接,并且進行了創意設計外,它對人文意蘊的表現力亦十分豐富,而文字篆刻便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紫砂陶刻裝飾根植于眾多姊妹藝術的熏陶,它以刀代筆,在壺體表面進行刻畫,對作品文化意境的表達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這把壺上,壺身一側刻“靈蛇之珠”四字,字體盡顯灑脫飄逸,如靈蛇游弋,陰刻線條上覆黑漆,如雋永墨字,將中國書法的筆墨神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時得金石篆刻技法,進一步呈現刀刻風骨,由此達主旨之味,點內蘊之睛,更易形成人與壺的品位共鳴,使非凡之氣滲透壺韻,感觸人心。
從工藝技術角度來看,紫砂壺是我國陶器制品的代表之一,從文化方面分析,紫砂壺又是中國陶藝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紫砂壺除了依然作為一項手工藝制品而備受世人親睞外,它亦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內涵載體,逐漸深入到人們心中。作為當代制壺藝人,創作一把紫砂壺應著重強調研發思路,將實用需求、藝術創新、人文精神及情感訴求等提煉融合,使作品更好地回歸生活、貼近實質、解析文化、服務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