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芳
(宜興 214221)
清代的紫砂壺大家陳曼生是一位善于從生活的平常物態中發現美的人,《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介紹陳曼生:“擅長砂壺設計,書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恭,號曼生。為溧陽縣令時,公余辨別砂質,創制砂壺新樣,設計壺樣十八式,請制陶名工楊彭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刻書畫裝飾,世稱‘曼生壺’。”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取自平常的物態中,看似信手拈來,實質是經過了他的藝術取舍、提煉。“曼生十八式”中,有抽象造型的“汲直壺”、“合歡壺”等;有擬自然物態的“葫蘆壺”、“半瓢壺”、“卻月壺”等;有擬歷代文物的“漢瓦壺”、“井欄壺”、“鏡瓦壺”等;有擬生活用品的“石瓢壺”、“合斗壺”等。“平常物態亦可人(可人,指可人意,使人滿意)”這就是“曼生壺”給我們當今紫砂藝人創作的一種啟示,即從平常的物態中去發現美。
“合碗壺”(見圖1)就是對生活中的平常事物進行美的觀察、體驗、發掘、升華而創作成功的,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次數最多、最平常的日常用具之一,一日三餐皆得用碗,大多數人都對它視若無睹,而有心人卻能從它的造型中發現美的元素,并加以改造利用進行設計創作。碗進入人們的生活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8 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用陶器制作食用器皿,主要有缽、碗、盆、豆等。碗的器型既簡單又實用,在漫長的8 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種器型一直被沿用至今。

圖1 合碗壺
設計創作的“合碗壺”是受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蓋碗”茶具的啟發,青花“蓋碗”茶具制作精美,使用方便,為宮廷的常用飲茶器具之一,它由碗蓋、碗、碗托三部分組成,在設計理念上有“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相合有天地人和的寓意。”“合碗壺”的造型,壺身為上、下兩碗相合,故以壺蓋為天,下碗為地,上碗為人,達到實現“天地人和”的設計理念。
在紫砂藝術的傳承上,“合碗壺”傳承了陳曼生的設計理念,簡練而精致。浙江杭州唐云藝術館藏有唐云先生生前精心收藏的八把“曼生壺”,作為唐云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合碗壺”的造型就有其中藏品“合歡壺”和“汲直壺”的影子。“合歡壺”由上下兩碗對合,上下對稱,連接線在壺身的中部。“合碗壺”也是上下兩碗對合,它與“合歡壺”的區別是上碗較淺,下碗較深,連接線在壺身的肩部。“合碗壺”的壺蓋則與“汲直壺”的壺蓋相類似,蓋平稍有坡度,蓋沿為斜切線,上寬下收,在視覺上產生了節奏之美;蓋的下部與壺身的口沿相合,合縫通轉,蓋頂塑扁橋型鈕,鈕孔的高度適中,便于提拿;壺身的上下兩碗豐潤飽滿,線面的過渡柔和而優雅,相合的線條用特制的線梗細心加工,去其棱角,化方為圓,方圓相融的線條在壺肩處環轉游走,柔和流暢、氣脈貫通;圈足把壺身托起,圈足線和蓋線上下呼應、對稱協調;在上下兩碗的形態對比上,下碗的碗腹稍鼓,上碗至壺頸處則有內收的態勢而顯得輕盈自如,各有姿態而和諧共處;鴨舌形的壺嘴前伸微張,與環形把的形態相呼應,在線條的輕盈中力求嘴、把形態的深厚妥帖。
藝術大家的至理名言是我們今后進行藝術創作的座右銘,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家、山東泰山國畫院院長張寶珠有句名言:“用簡練的手法畫復雜的東西。”開始很難理解他這句話的含意,觀賞他的畫用筆雖簡練而筆筆精到,畫面氣勢磅礴,一股雄強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才知道他提出的簡練是在藝術上高度提練、提純而形成的筆墨,一般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的全手工制作茶壺也是要經過一次次精心提練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經常告誡他的學生,紫砂壺做到極致,“多一點則多,少一點則少”,這“度”的掌握與張寶珠的“用簡練的手法畫復雜的東西”在藝術上有相通之處。看似簡單的一把光貨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到制作中的復雜過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一書曾敘述到,顧景舟制作一把“掇只壺”曾經用120件工具和120道工序來完成,這就是顧景舟的作品為什么能達到“多一點則多,少一點則少”的根本原因。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藝術創作需要生活的積累,需要用心靈來感悟每件平常物態中的美,需要積累多方面的藝術修養,才能創作出有新時代特點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