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慶
(宜興 214221)
明代文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創始篇》中曾記載:“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講述了紫砂壺誕生的時間和過程。宜興紫砂,得天獨厚,冠絕于世,它因茶而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在品類眾多的飲茶器皿中,唯紫砂壺被世人視作最佳茗具,不僅因其材質特殊,適合泡茶品茗,更在于其將文化融入了藝術,又將藝術融進了生活,亦樸亦雅、溫潤風流,帶給人豐富的心靈感觸。
對于壺藝創作而言,形式與內涵是十分重要的,形式是基礎,是最直觀的實質性表達,而內涵則是貫穿形式的靈魂,是一把壺的本質所在,形式必不可少,內涵錦上添花,兩者不分彼此上下,唯有相輔相成,方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設計制作的紫砂壺“永恒”(見圖1)就極為注重形式與內涵這兩者的具體表現,以花貨造型展示松、竹、梅自然形象,從而表達出永恒這一人文概念,留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圖1 永恒壺
顧名思義,紫砂壺“永恒”是以“永恒”二字為核心而展開的,永恒即永遠、恒久的意思,指精神和世界永遠存在、不變,永恒代表了生命的永恒,也代表了意念的永恒,可以說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它象征人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美好愿望。此壺將“永恒”定為主旨,亦將其作為題材而進行藝術再現,而在針對題材的設計構思上,則選擇自然界中常見的松、竹、梅為元素,以其不畏嚴寒、堅韌不拔的生命之力寓意永恒,更挖掘其內在所具有的執著、堅持等信念,進一步引申永恒的內涵。
紫砂壺 “永恒”在造型形式上充分延續花貨風格,表現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特征。自然形體的紫砂壺造型,俗稱“花貨”,它取材于動植物的自然形態,以造化為師,最能代表制壺藝人的匠心獨運,花貨造型主要是將自然形態變化而來,或帶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裝飾,或在幾何形體上運用雕鏤捏塑的手法,將自然形態變化為造型的部件。“永恒壺”整體取松、竹、梅三者的自然形象為原型,優化融合,細節元素合理搭配,盡量呈現出一定的視覺美感和藝術夸張。
紫砂壺“永恒”集松、竹、梅三者而成,既直接勾勒其形,又運用裝飾技法增強效果。壺身取一段老樹樁,其上竹節筆挺清晰,松段嶙峋,樹皮古拙,無不自然逼真。壺把、嘴、鈕彼此呼應,情境統一,仿佛由壺身生長而出的枝干,生命氣息濃郁。壺嘴從壺身前端探出,如一節松枝,彎折自然,樹皮樹洞生動真實;壺把攀折成梅枝狀,并從下往上分叉成兩小枝,粘連于壺身另一側;壺鈕塑成一小段竹節狀,精美而小巧,將竹的韻味與美感提煉了出來。于此同時,壺身及壺蓋上,竹葉、松針和梅花恰到好處地貼飾于其上,師法自然,刻畫逼真,獨顯天地靈韻,趣味盎然,豐富了整把壺的藝術質感。“永恒壺”猶如一個自然縮影,將大自然的美定格在藝術形象中,使這種自然生命力通過藝術語言而得到永恒的存在,這也是作品對永恒的深入詮釋。
紫砂壺造型的美是一種依賴于直覺的符號形式,是一種內心的感知,因此,壺的人文精神內涵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松四季常青,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古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說。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永恒壺”將松、竹、梅作為題材元素,以堅韌的生命力來表達永恒的內涵,留給人豐富的聯想和感知空間,而這也是作品內涵的具體表現。
紫砂泰斗顧景舟在《壺藝的形神氣》一文中曾提及“我認為壺藝創新要注意三個要素: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由此可見,紫砂壺的形式與內涵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一實一虛、一外一內,恰到好處地詮釋一把壺的精髓,因此形神兼備也一直是歷代制壺藝人所追求的藝術宗旨和目標。創作一把壺,不僅僅在于達到實用功能,更應注重其內在本質,能夠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遞思想情感,進一步升華作品的藝術空間,使之具有深入人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