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群
(宜興 214221)
紫砂陶藝源遠流長,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色彩,是人類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自明、清以來,紫砂精品層出不窮,無數能工巧匠窮盡畢生,使紫砂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工藝體系,其制作技法更是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豐富的紫砂陶類型中,紫砂茗壺可謂獨樹一幟,深受世人鐘愛,紫砂壺的制作從采泥煉制、造型構思、布局設計、制作裝飾到控溫燒成,都是一代代紫砂藝人長期摸索實踐的成果,紫砂茗壺逐步從日用陶發展成精妙的工藝品,具有顯著的手工藝風采和地方特色。
紫砂茗壺具有集實用、藝術和人文等于一身的特點,除了講究藝術性能外,對于文化性能的追求也是獨領風騷,因此紫砂茗壺的形象氣質與文化內涵是其區別于一般手工藝品最明顯的特征。紫砂壺藝創作既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創造,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創作者需對材質講究、對工藝流程精益求精,同時更需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并能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使獨特的紫砂工藝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高荷葉壺”(見圖 1)的創作一方面基于傳統花貨形態,另一方面又以優雅雋永的裝飾手法將荷花的文化意境融入壺中,不僅形神俱佳、唯美生動,更賦予人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深入全面地架構起整把壺的性能特征。

圖1 高荷葉壺
大自然更為各類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靈感,紫砂壺尤為如此。紫砂花貨造型是模擬自然界固有的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或直接將某一種對象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或在壺上選擇恰當的部位,用裝飾手法將形象附貼上,達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效果。“高荷葉壺”的造型為典型的花貨,它的特征便是在造型上遵循自然法則,充分挖掘自然之美,并賦予一定的藝術夸張。壺體大方端雅,壺身飽滿,骨肉亭勻,薄蓋嵌入壺口,與壺身合為一整體,削肩線條流暢柔和,至壺底逐漸收腰,猶如美人身姿;壺嘴、壺把與壺的均選取自然的樹枝形態,尤其是枝干彎折和樹洞刻畫,惟妙惟肖。整器在造型上力求形象生動、構圖簡潔、風格瀟灑,以構建出清新淡雅、溫婉柔美的藝術風格。
各種藝術品的表現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個性與風格,就紫砂裝飾而言,主要有陶刻、泥繪、貼塑、捏塑、絞泥、鑲嵌等各種方式,共同成就了紫砂藝術之美。泥繪是紫砂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它以筆為工具,以紫砂泥料為“墨水”和“顏料”,或繪山水花鳥、或繪人物博古,融詩、書、畫諸多藝術于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高荷葉壺”便采用了泥繪這一裝飾技法,將大自然中荷葉青青、荷花綻放的景象濃縮在壺面之上,不失自然意境,又平添書畫之美,妙趣橫生。圖案以紅、綠兩種色泥繪制,并與壺體胎色融洽而成,畫面生動、筆法細膩,注重深淺層次,形成了淺浮雕般的立體感,同時意境深邃,富有濃郁的國畫氣息,營造出強烈的視覺美感,給人以心理上的共鳴。
紫砂壺開始是作為普通的日用茶具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隨著明、清文人的介入,壺藝的藝術空間得以施放,并真正使紫砂壺與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地結合在一起,賦予紫砂壺深厚的文化內涵。荷花生長在淤泥之中,卻不為淤泥所染,其藕潔白、其葉青翠、其花香美,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神圣、高潔、美好的象征,后來更被文人雅士賦予高尚、正直、廉潔的君子之風等內涵,而荷花文化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高荷葉壺”便是通過將“荷”這一自然物象切入作品,以此升華其中的荷花文化精髓,使其人文寓意更進一步以壺藝形式、泥繪美感深入人心。
藝術是生活的升華,也是心靈的寫照,這把“高荷葉壺”造型優美大方、線條流暢、工藝精細,注重賞用結合、形意相通,于統一中求變化、質樸中現古雅,同時融入荷花文化的深層含義,通過唯美生動的裝飾形式表達意境內涵,充分體現出紫砂壺藝作品以形傳神、形神結合的境界,將紫砂壺的人文審美效果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