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宜興 214221)
“石瓢壺”是由四個三角形構成,角度基本一致,和諧美觀、落落大方。不同的制壺藝人,對壺體邊緣處理也不同,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圓潤平滑。好的“石瓢壺”于棱角分明之中體現出柔美,就像這款紫砂“石瓢壺”(見圖1),它以圓潤的邊沿線、雕刻大自然的優美畫幅和剛勁的三角壺型相結合,展現了柔中帶剛、剛柔并濟的型器特色。

圖1 石瓢壺
紫砂“石瓢壺”精選原礦紫泥制成,色澤內斂。此壺源于清中期的經典作品 “子冶石瓢壺”,并在點、線、面比率上做了巧妙的處理變動,把原作每處的“鋒角”演變成“圓角”,作品更顯剛中有柔,線條流暢,搭配更加完美,沖泡把玩更加得心應手。“石瓢壺”的整個壺身呈“金字塔”形,豐潤飽滿,由于壺器的重心下垂,壺體更穩當;壺嘴短小有力,為直筒形,出水更加有力順暢;壺把呈圓潤的三角狀,提拿得心應手;壺鈕采用常見的拱橋造型,在簡單中多了一份活力;壺蓋與壺身嚴絲密縫,提高了實用性。宜興紫砂陶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裝飾,而裝飾形式中文人氣息最重的則是陶刻,“石瓢壺”壺腹陶刻的自然風景極具觀賞性,整器獲得了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紫砂陶刻裝飾工藝是文人書畫和篆刻相互融合的結果,優秀的陶刻作品刀法老練而具有變化,且刻繪的風格多樣。紫砂陶刻是一種多元化的構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歷史文化和當代文化的演繹和發展,達到藝術香火的代代相傳。此款紫砂“石瓢壺”渾然大氣,有雅俗共賞、典雅高貴、樸實無華的特性。壺器上自然景觀的美表現在形式上,包括視覺美、聽覺美、嗅覺美、味覺美等:到處放射著明媚的陽光,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蕩著令人陶醉的香氣,這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自然景觀的形體、色彩能令人產生視覺美;風聲、雨聲、濤聲、瀑布聲、流泉聲、鳥鳴聲等大自然發出的各種自然聲響,聽之能令人產生聽覺美;植物、花卉散發出的各種氣味,嗅之能令人感到嗅覺美;對植物果實或某些山林特產,嘗之能令人感到味覺美;對自然景觀,觸之能令人產生十分愜意的觸覺美??傊?,紫砂“石瓢壺”的壺腹上所陶刻的自然景觀能給人以感官上的愉悅、心理上的愜意,屬于形式美的范疇。
紫砂“石瓢壺”不但器形美,它還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歷程,“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椤暗踝印保环N有柄,另一種是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壺”改稱“石瓢壺”,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紫砂壺造型設計是制壺藝人重要的基本功,關系到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包容,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對于當今紫砂從業者而言,造型設計這門學問永無止境,主題定位中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契合,提供不同的主題闡釋與文化解讀。這在當前壺藝勃興繁榮的和諧環境中,是藝人的責任擔當。唯有此,宜興紫砂文化才能以更加艷麗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藝術的殿堂。
[1]黃靜.論紫砂壺造型中的分形美學分[J].藝術時尚.2014(11):392.
[2]洪俊英.淺析蔣蓉大師爐火純青的紫砂配色藝術[J].江蘇陶瓷.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