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娟
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才開學的時候一個個在教室里才坐上幾分鐘就開始不安分了,有低頭看抽屜里的東西的,有與周圍小朋友交談的,更有勝者是隨便下位的也不少。有時遇到有趣好玩的內容,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還長一些,一旦遇到枯燥的就不同了,一節課下來光用來控制班上的紀律就要花上不少的時間,而且教學的效果也不好。特別是計算類的課,本身就非常枯燥,再加上一年級小朋友好動的特性,更是難上加難。
如何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這枯燥的計算產生興趣,如何讓活潑好動的他們能夠主動的想去接受知識也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的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小學生的認識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動作進行思維,靠直觀感知獲取知識。動手操作是解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在計算教學中也讓小朋友能夠自己動動自己的小手,利用簡單形象地教具幫助自己理解算理從而掌握算法,小朋友們也會對計算課不再排斥。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重視操作活動,用操作活動啟迪思維,使思維在操作中得到發展。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
《九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的第一課時,也是比較關鍵的一節內容。這節課的內容掌握的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后面進位加法中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是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自主探索九加幾的計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湊十法”的計算思路,能正確進行口算;二是使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分析和比較的能力,逐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三是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九加幾,如果單單從能夠計算出正確的結果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計算的出來,甚至有的小朋友計算的很熟練,但如何讓他們理解為什么是這節課的關鍵。在計算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將一個數分成1和幾以及9加1等于10,以及10加幾的計算都是小朋友已經掌握的知識,難點在與小朋友如何理解為什么要先算9加1,也就是“湊十法”。
這節課上完,在課堂上僅僅將新授部分講完,而且講的是跌跌碰碰,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思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引入
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圖形和文字是分家的,圖形是圖形,文字是文字,很難把它們聯系到一起,所以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數形結合。讓小朋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加深數與圖形的結合,而且還要注意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計算的過程中小朋友光看數字可能會計算,但為什么這樣算就要充分的借助圖形來進行思考。我在復習引入時是這樣安排的:
師:小朋友們,森林里在召開森林聯歡會,你們想參加嗎?
小明作為這次活動的負責人,為這次聯歡會的召開設定了三關,并且只有闖過這三關的小朋友才能參加,你有信心嗎?
那就讓我們開始闖關吧!
1.課件出示“第一關”
先填出分成,再觀察這幾個分成,看看他們有什么特點?
2.課件出示“第二關”
10+1= 10+3= 10+7=
10+4= 10+9= 10+10=
3.課件出示“第三關”
指名回答,對于兩步計算的說說計算過程。
問:觀察這兩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在課前復習引入的時候設置的三關,一是分成,將一個數分成1和幾;二是10加幾的計算;三是9加1再加幾的計算。這三關的內容其實就是9加幾的計算過程,跟本節課也有著必要的聯系,但小朋友僅僅將這些停留在計算中,他們能夠根據前面學習的知識很快的將結果計算出來,然后就已經將這些內容拋之腦后了。在后面的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根本就無法將這些知識點與這節課學習的新的內容聯系起來,因為數字在他們腦海中是很容易淡忘的,也就使這部分的內容在復習之后就毫無用武之地,非但起不到為新知做鋪墊的作用,反而顯得有些浪費時間。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圖形的印象要遠比數字要深刻,所以在課前復習的時候可以加入數物體,讓小朋友在動手圈一圈的過程中感受到將物體10個一圈之后就更加容易數,充分體會10的必要性。在計算的過程中適當的用之前學習過的小棒圖展示,通過向學生展示將計算得到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只要湊成10根就要捆成一捆,可以方便我們數,初步體會到“湊十法”。圖形在學生腦海中停留的時間相對較長,在后面教學新知識的時候學生比較容易想到之前復習時的情形,也就可以讓學生結合這點來進行思考,既降低了難度,也便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的時候知道自己該朝哪個方向去思考、去嘗試,這樣的復習才能為新知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選擇適合學生現有思維的例題
一節課要想上的比較順利,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對教材每部分的安排有一個充分的理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了然于心,這里面包括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情況比較忽視,一味的追求課堂的有趣性,卻適得其反。在這節課中的新授部分我是這樣安排的:
(下轉第86頁)
(上接第51頁)
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哪些東西?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
1.氣球:左邊有9個紅氣球,右邊有5個黃氣球,一共有多少個氣球?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
生:9+5=
師:這個該怎么計算?你能用小棒擺一擺嗎?
先自己擺一擺,再在小組內討論,看看怎樣擺比較方便。
比較兩種擺的方法。得出將5分成1和4比較方便。
2.蝴蝶:左邊有9只蝴蝶,右邊有4只蝴蝶,一共有幾只蝴蝶?
方法同1。突出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小結:觀察這兩個式子中,你覺得怎樣計算9加幾?
9+5=14 9+4=13
得出計算九加幾的方法是:看大數 分小數
湊成十 算得數
這個例題的安排是在進入森林聯歡會的場景中進行的,學生看到花花綠綠的氣球和翩翩飛舞的蝴蝶很感興趣,也能夠很快的得到算式和計算結果。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局限于通過數的方法得到結果,并不能從中看出湊十的方法出來。特別是當我提到為什么的時候學生只能回答出是數出來的。當我讓學生用小棒來擺一擺的時候,學生更加是不知所措,只是將手中的小棒照黑板上的樣子擺成兩堆,一堆是9根,一堆是5根,至于合起來,就是講兩堆小棒放到一起,如何合起來并且可以看得很清楚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嘗試引導了幾次之后也沒有成功,最后只能回到讓學生按照我寫好的計算過程練著說,這時已經快下課了。一節課下來部分學生能夠知道該怎么計算,但部分學生還是不清不楚,至于為什么這樣算知道的學生就更加少了。可以說這個例題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擺設,只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卻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例題的選用要讓學生容易進行思考,能夠啟發學生,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看出該朝什么方向去想。我選用的例題雖然很有趣,但不利于學生思考,課本的例題卻是很容易讓學生想到要放一個到盒子里面湊成十個。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需要老師很好的引導才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有時語言的描述遠沒有圖形的描述來的直接,所以在選擇例題圖形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現有思維能力。
三、注意適合學生發展的進度
雖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注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也能夠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來得到知識,使知識成為學生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硬教的,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著很高的幫助,但動手操作也要注意一個度。在新授的時候,特別是探究時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在練習的初期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操作,在操作中鞏固計算的算理,但在練習的后期要讓學生逐步將動手時間的過程呈現在腦中,而不是還要繼續動手才能得到結果。一步一步的加深對學生的要求,逐步逐步的加快計算的速度,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
學生動手操作,強化了感知,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兒童接受;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夠在計算課中大發光彩,但如何將其適當運用時老師要充分考慮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時有必要的,但必須進行有效的動手操作,特別是在這種計算的課型中,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但操作起來相對也比較有難度,教師就要充分的考慮到方方面面,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
(作者單位:金壇市明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