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芹 周艷麗
摘 要:邊境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突發事件危害國家安全和邊疆的和諧與穩定,針對邊境地區的地域特殊性、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大學生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等,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應對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措施與方法。建立邊境地區大學生民族理論與文化宣傳教育機制、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搭建平臺機制等是應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內容。
關鍵詞:邊境地區 少數民族 大學生 突發事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b)-0149-02
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僅會影響高校正常教學、管理和生活秩序,更對邊境地區的穩定甚至整個國家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因此,如何有效避免在邊境地區出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就成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著預防為主、迅速反應的原則,講究思想教育實效、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方法、搭建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平臺、建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并改進教學方法,是預防突發事件發生的途徑。
1 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成因
在對突發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中可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具有民族特殊性。
1.1 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帶有明顯的民族與宗教特征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自然融合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往往帶有保護性的趨避狀態,他們想以獨立而獨特的形式保持本民族的繁衍生息,避免在自然融合的過程中本民族文化的消融,因此帶有對漢民族文化的主動趨避,并認為自有的民族文化正處于一種弱勢地位。這種由文化自然融合而引發的弱勢心理往往成為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成因之一。如果不對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進行研究,往往在實踐中會不經意地傷害到民族情感,繼而引發少數民族的整體性的排異,他們會團結起來共同抵制外來文化的干擾,繼而造成突發事件的發生。
1.2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的不科學
在實際生活中,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缺少科學的教育、引導與評價機制,致使大學生價值觀分化與多元,甚至逐漸偏離正確軌道,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的價值觀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境外的敵對分子會以此為契機進行煽動、顛覆與分裂活動,這對我們國家安全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價值觀教育與引導應該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抓好。
1.3 當前高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維穩工作存在著疏忽
當前,部分的高校管理注重教學與科研,注重其在教學評估、科研數量、就業人數、全國的影響力等影響其生存與發展的各種指標的測評上,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夠,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當代大學生共性也具有來自本民族或者本地區的特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基于這種共性與個性的研究中,力爭找到適合這個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2 預防少數民族大學生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整體思路是防患于未然、迅速掌控局面、盡力消除影響。依據這種思路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2.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理論教學方法,促進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形成促理解、共創新、同進步的文化氛圍
在邊境地區的各高校都要設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在教學中運用“場景式”教學方法,就是把“主體間性”理論運用到高等院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將主—客關系變為主—主關系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張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加以改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并作為課堂活動組織者與參與者,教師也由傳統的講授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無差別的“交往關系”。 “場景式”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實踐場景式”和“自設場景式”。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場景式”是指以參與社會工作、實地考察、參觀游覽、義務勞動、社會幫扶等各種社會實踐形式取代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以具體的社會實踐為場景,在社會生活中學習知識、掌握技巧、培養能力,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學模式。“自設場景式”要求以師生合作的形式確立教學場景,是以自擬主題、自設目標、模擬演練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實踐場景式”還是“自設場景式”都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師生合作的形式完成,最終達到預期目標的教學過程。“場景式”教學方法運用到高校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文化的課堂教學中,其目的是通過生動、現實的場景,在各民族大學生的共同交流中達到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并在交流中達成文化共識、在協作中共同創新與進步。
2.2 建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并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價值觀是對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教育過程總體的反映與評價,它是教育文化的一個表現形式,對人類整體的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性意義,人們正是在教育價值觀的影響下進行著各種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價值觀,是一種主觀對客觀的反映與評價,其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教育活動開展的科學性,也直接影響著被教育者整體的素質和狀態。而目前,由于受消極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缺少對教育終極理想與目標的堅守,或者說在教育中迷失方向,各種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充斥著教育價值觀,從而導致大學生在批量生產中價值觀教育的匱乏。目前,我國大學中的價值觀教育與“兩課”緊密相連,常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抵觸情緒較重,致使價值觀教育缺乏有效的實施途徑。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需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這種科學理念要包含仁愛、誠信、合作、共享、公平、平等、正義、尊重、憐憫等很多永恒的、促使人類文明進步的永恒思想。另外也需要遵循科學的教育過程,即科學而系統的價值觀教育。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固然重要,但應本著有基礎、分階段、系統性的原則逐步推行。首先,這種大學價值觀教育的基礎要起始于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從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分階段實施,價值觀教育不是一時之事,應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時刻對人的各種行為進行引導與糾正,依據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分階段制定目標。而我國現階段的價值觀教育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不明確、教育科目單一、教育評價不科學,致使不能在人的人格培養、品質形成、心理塑造方面起到太大的作用。在負面或者消極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學生在校園內外都會表現出隨波逐流,缺少自我的定力。其次,價值觀教育需要體系的支撐,這種體系既包括教育科目的系統化,如開設倫理、道德、心理、人生哲學等課程,同時要遵循科學的教育方法,利用典型示范、互助交流、社區服務等各種課堂形式與非課堂形式相結合,把思想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避免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的抵觸。在教育評價環節要以考察、考核的形式反映在學生綜合評價中,并要依據這種綜合評價決定下一步受教育的層次和等級。
3 結語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政治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機遇與風險并存,這使我國的教育環境也面臨著挑戰。如何塑造出能夠挑起我國建設與發展重任并具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具有中華民族大局意識的大學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確立維穩意識與突發事件防控意識,通過建立機制并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創新高校的教育與管理模式、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是現實的需要也是國家實現安定團結、長治久安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金馬鳴.淺談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J].才智,2012(3):257.
[2] 田鑄.試論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經營管理者,2012(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