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瑤 邱炎
摘 要: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幅員面積18.74萬km,城鄉消費二元結構明顯,消除城鄉消費差異既是發展經濟,使社會安定團結,百姓安居樂業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然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該文結合吉林省城鄉居民各項消費指標、比較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現狀、探究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形成原因、并據此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城鄉消費 差異 原因 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b)-0218-02
城鎮人口,即居住在城市和集鎮的人口[1]。農業人口則是指依靠農業生產維持生活的全部人口[2]。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生產上得到了巨大提高,與此同時,巨大的城鄉差別也顯現出來。究其歷史原因,一是我國城鄉長期分割、封鎖、對立;二是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體制上照搬“蘇聯模式”,城鄉之間通過非經濟的行政手段建立起工農業產品的不等價交換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即工農產品之間的剪刀差[3]。
1 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差異的具體表現
1.1 生活消費支出差距
1984年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20.81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424.99元,2014年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8 139.82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7 156.14元,從1984年到2014年,吉林省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增長7 819.01元、16 731.15元。
1.2 恩格爾系數差距
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從恩格爾系數的計算標準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吉林省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比重大幅度下降,但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仍舊偏高。
1.3 衣著消費差距
消息的暢通與否以及周圍人群的衣著消費習慣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消費,而城鎮居民由于接觸新鮮事物方便,并且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信息交流渠道比較廣泛以及與周遭人群的模仿、比較心理,在款式上追求新潮時尚。
1.4 居住消費差距
農村居民住房大多是磚瓦平房,裝潢簡陋,而城鎮居民住房均為磚瓦混凝土結構,內部設計也較為舒適合理,美觀大方。并且,從內部設施看,城鎮居民住房水、電、煤氣、液化氣等生活設施齊全,農村欠缺嚴重,給生活帶來不便。
1.5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差距
首先,吉林省城鎮居民在2000年用于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為232.07元,2014年提高到971.6元,提高了739.53元,而同期農村居民用于家庭設備用品為63.61,2014年提高到355.67元,提高了292.06元。消費支出農村居民遠低于城鎮居民。
其次,從擁有量看,吉林省農村居民家庭設備用品平均擁有率較低且款式落后、更新換代慢,類似于鋼琴、空調、消毒碗柜等高檔生活用品更是差異懸殊。
1.6 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差距
2000年吉林省城鎮居民用于文教娛樂為458.92元,2014年提高到1 980.76元,而農村居民從2000年的171.77元提高到2014年的1 042.19元,二者的差距由2000年的287.15元擴大到2014年的938.57元。
1.7 醫療保健消費差距
2000年吉林省城鎮居民用于醫療保健消費為336.00元,2014年提高到1 838.38元,而農村居民從2000年的102.65元提高到2014年的1 008.05元,二者的差距由2000年的1 111.5元擴大到2014年的830.33元。
2 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存在差異的原因
2.1 收入水平對消費的影響
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于促進居民消費至關重要。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歷史原因由來已久,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78年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這個政策在一開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現今已經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原因在于貫徹執行這個政策的過程中,片面強調少數人“先富”,忽視“共同富?!保母镩_放的成果被少數人占有,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不講“先富”的手段方法是否合法,只要富起來就是本事[4],致使許多投機取巧行為嚴重阻礙了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改革開放近40年來,吉林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雖然都有顯著提高,但兩者相比,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仍舊緩慢。結合其他消費因素,收入過低的農民消費水平停留在較低水平上。
2.2 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會保障制度是調節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通過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與給付,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資金轉移給低收入人群,縮小貧富差距,優化社會收入分配結構[5]。但該省農村居民的保障形式單一,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三種主要保險險種城鄉之間覆蓋人數有很大的差別。農民不得不將自己的收入從消費轉移到儲蓄上,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2.3 消費環境不良、消費觀念陳舊
農村存在著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等種種問題,并且,農村市場充斥著廉價商品甚至假貨,質量不過關,常發生騙農、坑農、害農現象。農村居民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消費觀念陳舊落后,生活理念緊緊圍繞“種地、蓋房、娶媳婦”,這種消費觀念嚴重制約即期消費能力。
3 縮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距的建議
3.1 調整農村經濟結構
發揮吉林區域優勢,結合東、中、西各自自然資源優勢,把傳統產業的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水平,例如:東部發展林地經濟,中部發展糧食經濟,大力發展糧食產業,西部發展畜牧業、皮革業等[6]。
3.2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考慮地區情況差異,鼓勵不同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待遇標準和制度的推進力度、覆蓋深度,徹底做到應保盡保。
3.3 改善消費環境,轉變消費觀念
首先,加強該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其次,建立完善的消費市場體系,實行統一銷售網絡,規范消費市場秩序;最后,加強教育,轉變消費觀念,樹立科學消費觀,在滿足物質消費的同時鼓勵農村居民進行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提高農民的生活樂趣。
參考文獻
[1] 吉林統計信息網[EB/OL].http://tjj.jl.gov.cn/tjzs/cswd/200805/t20080520_396884.html,2008-05-20.
[2] 吉林統計信息網[EB/OL].http://tjj.jl.gov.cn/tjzs/cswd/200805/t20080520_396884.html,2008-05-20.
[3] 廣東省價格協會課題組.反哺“三農”價格政策研究[J].南方農村,2007(6):16-20.
[4] 時代郵刊.生病的城市[EB/OL].http://www.shidaiyoukan.com/dujia/djch/4600.html,2013-09-04.
[5] 施曉琳.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J]. 生產力研究,2009(11):100-104.
[6] 吳薇.吉林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