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細胞,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能不能形成與新常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系統地推進企業機制的創新與重構,釋放機制新活力,推動企業科學健康發展。
良好的機制是企業活力所在。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不僅基本建立了新型現代企業制度,而且在機制建設上也取得重大成效。初步建立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集團管控、風險管理以及“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等新機制,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目前,納入建設規范董事會試點的中央企業已達到74家,一批高級管理人員、專家學者成為央企外部董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完善。但從總體上看,國有企業的機制僵化、復雜化、官僚化、低效化未根本解決,企業機制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民營企業總體上還是規模偏小,存在運營不規范、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制約著企業健康發展。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網絡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當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都倒逼著企業必須不斷推進機制創新。
效率是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根據《財富》雜志提供的數據,2014年中國內地進入世界500強排行榜的95家企業平均利潤為32.2億美元,低于世界500強公司的總平均數39.1億美元。與美國上榜的128家企業相比,中國內地企業的差距更大。美國企業平均利潤額達到62.4億美元,幾乎是中國企業的2倍。這些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型企業如此,眾多中小型企業效率則更低。一個企業運營效率的高低除了要具備先進的技術、合理的流程、高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機制。機制決定著企業資源配置狀況以及各類事項的辦理路徑,其對于效率的影響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機制不順,效率必然不高。因此,只有不斷推動機制創新,才能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
機制可以激活企業內在動力。深圳華為公司通過較高的薪水、全員持股、“獲取分享”等機制,激發了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新熱情,使員工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也使華為公司在短短的26年成為行業龍頭。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創新能力弱、產業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國有企業仍存在內部分配不規范、不透明、不公平現象,部分國企負責人不僅毫無黨員領導干部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甚至連職業經理人的法律底線和職業準則都守不住,任由國有資產流失,乘機中飽私囊。這些問題背后的實質是企業機制嚴重落后造成的,只有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創新機制,激活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增強企業前進的動力。
機制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這是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要求。當前,各企業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以市場資源配置為主線,在企業結構特征、功能定位、管理體制、職工觀念等方面進行變革創新,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和結合自身實際的機制體系。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人等四個層面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二、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下的企業運行機制,充揮發揮國企管理規范和民企機制靈活的長處,使企業的體制機制更加市場化。三、繼續深化企業人事、用工、分配機制改革,加大市場化選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職業經理人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真正做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最大限度地激勵和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機制創新要效率優先。市場競爭比的就是速度,特別是在當今網絡時代,誰在市場上擁有比對手更快的速度,誰就贏得先機。決策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企業應強化企業決策機制的創新,優化決策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科學決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經營決策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建立健全高效的執行機制,調整和優化企業客戶、員工和各個部門、各項業務運作流程和操作等各個層面關系的協調與優化,提高企業整體運營效率。
機制創新要強化風險防控。強壯的身體是人們抵抗疾病的保證,健全的機制是企業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會伴隨著各種風險,規模越大,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大。我們要對各種潛在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未雨綢繆,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識別、評估、防范、應對機制,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挑戰。
當前,國企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機制創新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和核心,是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企業機制建設與創新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推進機制創新,釋放出更多的機制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