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近年來,一位青年學者以他豐厚的書法論著和獨特的書法作品在中國書壇上迅速崛起,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贊譽。
他就是崔樹強,1973年1月生,江蘇鎮江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文學(書法)碩士、北京大學哲學(美學)博士。曾任西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學史方向、書法創作與理論方向),現執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筆者幾年前便結識樹強。他為人謙和、熱情淳厚、篤實好學、文質彬彬,尤其具有一種傳統文士的儒雅風度。短短幾年,他在書法理論及書法創作上的進步讓人振奮,令人吃驚。
近日拜讀樹強的書法作品,甚有感觸,可喜可賀。不僅筆法精到,法度嚴謹,更兼書文雋永,立意高遠。其作品除榮獲2005和2006年度北京大學書畫大賽一等獎外,還多次在全國各類書法比賽中展出并獲獎,受到業內專家及社會收藏人士好評。作為學者、教授,他治學勤勉,追求崇高,不僅書法頗具實力,研究更是碩果累累,多部論著出版、數十篇論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并被相關教材選編和收錄。其書法史論文章先后獲得“岳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論壇論文二等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類提名獎、《藝術百家》雜志社2009年度論文(青年)二等獎、重慶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書法》雜志曾作“中青年學術精英提名”專題介紹,他因此迅速成為重慶、北京乃至全國青年書法陣營的中堅力量?,F在,他又赴滬上名校執教,其事業必將開拓新的境界。
樹強自幼臨習不輟,初從唐楷入手,后上追魏晉、下窺宋元明清,曾先后師從張同印、朱良志諸先生。他悉心研習歷代書法和先賢理論,注重碑帖結合,追求清新高雅、遒麗沉穩、剛健溫潤、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他所擅長者首推行草,其次是小楷、隸書。其行書脫胎于二王、王鐸,也有米黃行書的影子,還或多或少有顏真卿和楊凝式行草的韻味,雜融諸家而走自己的路子。蘇軾向來反對唐人講究法度的窠臼,提倡書法藝術要擺脫成法束縛,意之所至,自由創造。這種學書理念對樹強也有著莫大啟發。他正是在兼取歷代大家的基礎上,融入自我意識,尋求有所突破。他的字在吸收古法之精髓,加以融會貫通后,又變換出了新意,逐步形成自己師古不泥、與眾不同的風格,飄逸中不失蒼勁、大氣中透出秀美,其獨到的表現和創意,頗見基本功的扎實。
細品樹強書法,與他人頗有不同,在格調和氣象上文人氣頗濃,既不聲張、又有靜氣,內蘊其勢、外溢其韻,尤其他對蘇黃書法的追摹,首先是建立在具備深厚的“二王”書法基礎之上的。他一直懷有臨古意識,時常臨習揣摩古人經典。在多年來筆法、結字、章法熟悉后,迅速進入一種良好狀態。樹強的作品書風純正、筆法凝練、墨法生動、章法飄逸、技巧嫻熟、結體自由,筆情墨趣躍然紙上,自我意識隱約可見,使人瞬間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穿越感,頓生思逸神超之嘆!從其書作,可窺一斑。
樹強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遒勁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偏重,到中間稍輕,遇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下筆著重點時而在起筆,時而在落筆,時而在一筆中間;橫畫傾斜不平,豎畫虬曲不正;撇捺筆畫不一,且很舒展;鉤也富有特色;章法上成竹在胸,重視整體氣韻,又兼顧細節的完美,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樹強目前的書作已經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層面,這與他的文化根底有關。作為“學者型書法家”,他以虛靜之心治學治藝,功力深厚、學養豐贍。喜好閱讀思考與著書立說的良好習慣,也極大地助力于他對書史、書論學習的不斷深入,也使他能更好地潛入古人書法的內在精神去尋找自己所需的藝術養料。談起古今書論和書法名家,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在精準的理論思維背后,他是“以心書寫,以情達意”,用生命的力量詮釋著書法的大美。
中國書法審美文化的研究,不僅要求作者有廣博的知識,還要具備深厚的藝術實踐經驗。樹強在習書路上憑著極高的悟性,兼容并蓄,吸收快又能吐納,英氣勃發,倚馬可待。除衷情書法習字外,他多年來實踐與理論兼修,通過長期致力于書法藝術的探求,沉潛于文化中提升自己,厚積了鮮活的藝術創作感悟,在多年積淀之后,寫作出6部文風平易扎實、思辨深入透徹、極有個性、一般青年學者難望其項背的書法美學專著并出版,即《崔樹強書學論集》《黑白之間:中國書法審美文化》《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習書有法》《中國藝術批評通史·清代卷》;編著《荷塘清韻》《臨摹與創作:何紹基書法集字章法》2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法》《美術觀察》《藝術百家》《中國書畫》《書法》《書法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他的書法作品及多部著作,集中反映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人文良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對社會、人生、時代發展的深沉情愫,令人感佩。
崔樹強能取得如此佳績,與他深厚的人文修養有關。其書學之路充分體現著他對前人書法生命力的感悟,對書法內容與形式統一美的理解和追求。因此我相信,從他的綜合學識和修養來看,如繼續深入其中,不斷修煉,假以時日,他完全有可能在當代書法藝術研究及書法創作上有一番更大的作為,進而為推動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作出杰出的貢獻。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