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在中國語文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聽說教學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強調:聽說訓練要從兒童抓起,情思是聽說教學的源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是聽說教學訓練的總原則,聽說教學有多樣化的訓練方式。葉圣陶的聽說教學觀具有較高的理論及實踐價值,值得廣泛學習。
關鍵詞:葉圣陶 聽說教學觀
葉圣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上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貢獻,尤其在語文教育方面堪稱大家,呂叔湘、張志公稱贊他為“語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師”。葉圣陶對中國語文教育7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葉圣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聽說教學思想,這成為其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就此進行探析。
一、聽說訓練要從兒童抓起
對兒童的聽說訓練,應從家庭開始,而不是進入學校后才開始;聽說訓練應從幼孩時代開始,而不是成年后才開始。對此,葉圣陶現身說法,他說自己就是個不會說話的人,表現在要么不會思想,從而得不到完整的意思;要么心里有意思,卻不能完整透徹地表達。總之,就是不善于思維與表達。因此,對孩童時代的學生,就應該提倡學思結合,加強聽說訓練。不善于思維與表達是幼童身上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其深層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葉圣陶認為從小沒有人“用一種旁敲側擊的方法,自然地或者強迫地與我以督責,不容我不弄一個清楚明畫。”[1](P20-21)父母與教師都認為說話無須訓練,在生活中會自然養成,從而缺乏訓練兒童說話的意識。其次,兒童缺少說話訓練的機會。舊的教育制度不重視聽說訓練,教師只是教書講書,很少與學生交流;父母方面,在孩子有心緒,“總要想傾吐出來。可是大人早已把他禁住,以為這太討厭了,又不合于大人的模樣。一壓再壓,兒童的情感的萌芽如經了春雪,長大起來,就淡漠到與父母先生們一個樣子。”[1](P22)再次,對兒童進行的說話訓練不夠系統,缺乏整體性與連貫性,這非常不利于兒童思維與語言的發展,結果導致兒童兩者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與發展,更加不善于說話,陷入惡性循環。聽說訓練要從兒童抓起,父母、教師應該樹立訓練兒童說話的意識。如果一個兒童沒有經過特意的訓練,但實際生活中存在說話需要,卻只能零碎地說,樸陋地說,不完整地說,久而久之,他的思想感情,也會跟著零碎、樸陋、不完整起來,這對于其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情思是聽說教學的源泉
所謂“情思”是指情感與思維,葉圣陶指出:情感與思維是源泉和根本,因此要注重“開源”。
情感是一種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體驗,是人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也是人際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學生是否善于說話,不僅是一個外部語言的表達問題,更是一個內在情感的激發問題。葉圣陶認為,說話訓練是“產生與發表的總樞紐”[1](P20),說話訓練不僅要學會用語言工具進行交流,而且要激發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心中有所觸動,從而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愿說。葉圣陶曾深入探究并闡述情感與語言的辯證關系:“情感固然動于內,而正動之際每每要表于外,這是一。要培養兒童的情感固然在大人對兒童有濃厚的情感,而尤在大人能利用適當的工具來表示他們的情感,這是二。兒童的情感正被培養,同時要使他們能利用適當的工具來表于外,感受滿足的快適,這是三。”[1](P22)內在情感與外在表達有必然聯系,心中有了情感的激蕩,就會激發兒童交流、表達的愿望與熱情,因此,說話訓練應該注重情感的培養。為了讓兒童內在的情感由單薄變濃厚,大人要能夠用恰當的方式與精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對他們的情感,讓兒童在與大人的言語交流中感到一種滿足,進而讓兒童有興趣去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內心的情感逐漸豐富,從而達到濃厚的程度。在說話訓練中,情感與表達能夠起到相輔相成的促進作用。
思維是語言的基礎。葉圣陶認為,思維對語言起決定作用,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內部的心理語言如果無法組織妥當,自然就說不好話。而如果已經想得清楚明畫,有個完整的意思在,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那也說不好話。因此,在說話訓練中既要訓練思維,也要訓練語言表達。
情感與思維是聽說教學的源泉,聽說訓練對個人的表情達意具有開源的作用,訓練說話要重視開源,要磨練思維,培養情感。
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是聽說教學訓練的總原則
葉圣陶認為“說話”應做到“想說、敢說、善說”。“想說”是前提,“敢說”是動力,“善說”是目的。他指出,善于合理至誠地表達,才能稱得上善于說話,這個聽說教學的目的,亦即對兒童的企望,還是相當高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重視后天的培養,必須進行系統的學習與訓練,因此,要重視聽說的訓練。
關于聽說教學訓練,葉圣陶提出了總的原則:“分析開來,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等等的意思。”[1](P26)這里既有內容方面的要求,也有形式方面的要求,牽涉的范圍十分廣泛。聽說教學在“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總原則之下,也有一些具體的原則。
第一,要普遍重視。葉圣陶一再呼吁要普遍重視聽說訓練。鑒于當時學校普遍不重視聽說訓練而導致學生說話能力普遍較低的情況,葉圣陶一再強調,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讀寫的書面語文能力,還要培養聽說的口頭語文能力。葉圣陶強調,各科和全體教師都應該重視口語聽說教學,各個學段的教育也都應該重視聽說教學。
第二,要形成習慣。所謂“教育”,既要教導,又要培育。葉圣陶認為“育”的過程就是習慣形成的過程。聽說教學中,訓也好,練也好,都是為了良好的聽說習慣的形成。因此,要合理組織安排,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讓學生養成自覺說話的好習慣,避免學生養成隨隨便便說話的不良習慣,以期通過聽說教學訓練,使學生由自發地說話達到自覺地說話,完成“必然”到“自由”的轉化。
第三,要示范熏陶。葉圣陶認為在說話訓練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積極地暗示與指導兒童進行“內面”的產生與“外面”的發表。“所以教師當先自修養,要善于說話,要不負這些易于犯著的過失。”[1](P26)教師自己“善于說話”,是起到示范作用的最基本的條件,只有自己先明了,才能指導別人,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說話訓練僅僅是教師示范還不夠,還必須發揮浸染與熏陶的作用。當教育部門、各科老師、課內課外都加以注意,學生時時處處生活在善于說話的環境之中時,說話訓練便易于進行并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了。
四、聽說教學有多樣化的訓練方式
葉圣陶認為,學校的聽說訓練還有所欠缺,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總在說別人的話,自己的話卻沒機會說;第二,學生不將練習說話當作平常生活里的事。對此,葉圣陶提出,要注意兩個方面:“從范圍上講,應當不限于兒童文學,不限于國語一科,而要普及到各科,在各科里都認為重要的項目,并且還要推廣到課時以外。其次從方法上講,不是只叫兒童開口去說,要為他們特地設計,怎樣給與暗示,怎樣加以指導,務在達到真個練習說話的目的。”[1](P24)具體來說,有以下的訓練方式。
第一,“與兒童一起生活”。葉圣陶認為,訓練兒童說話應以“與兒童一起生活”為抓手,并進一步闡明了“與兒童一起生活”的含義:“這里所謂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處地方的意思,乃是要接觸他們的內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自己也差不多融合在里頭。”[1](P28)當教師與兒童親密接觸,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便能更好地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因材施教。當師生之間沒有隔閡,距離縮短時,教師便能得到很多偶至或待創的進行聽說訓練的機會。說話訓練是一種技術訓練,不斷利用和創造實踐的機會,是更加積極有效的訓練方法。對于寶貴的偶至的機會,也就是在生活中偶然碰到的說話機會,教師要牢牢把握,對兒童加以暗示與指導。待創的機會,則需要教師在聽說訓練的實踐中做一個有心人,用創設的聽說訓練的條件和境界對兒童進行啟發誘導,讓兒童處于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再加上教師的暗示與指導,誘導兒童開口說自己的話。總之,要利用機會,多多訓練。
第二,課內課外一起抓。葉圣陶認為,只要有學生說話的機會和場合,作為教師都應該把握住,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教師都有責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后都進行說話訓練。課外的說話訓練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與創造訓練說話的機會。課內的說話訓練中,葉圣陶認為要避免不系統、零散的問答,應該充分發揮“演述”工作的訓練功能。
第三,重視朗讀。葉圣陶認為,“無論讀課文或是課外讀物,無論出聲朗讀或輕輕諷誦,嚴格要求學生口到心到,務使口頭的輕重徐疾抑揚頓挫,跟心里的領會和感受相印合:該是個積極的有效的辦法。”[1](P169)這里強調朗讀的重要性,以及學生要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悟、去感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說話。
第四,有好的語言環境。葉圣陶認為,口語聽說教學,不只是課堂內的事情,“又要推廣到課時以外”,不只是語文一科的事情,“應是各科里重要的項目”,不只是學校里的事情,“還應看作家庭和社會的事情”。訓練說話要有一個語言環境,而這樣的語言環境越大越好,教師的示范和熏染作用對于這樣的環境氣氛的形成至關重要。
總之,雖然聽說教學的訓練方式靈活多樣,但是作為訓練,必須有目標,有計劃,有標準,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認真堅持。這亟待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4]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5]張鴻苓.中國當代聽說理論與聽說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李如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