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中級階段的學生經過初級階段的語言積累后,急切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閱讀的速度,進而提高漢語水平。這一階段的閱讀課在教與學方面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如何培養中級階段外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技能。
關鍵詞:中級閱讀教學 教與學的問題 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技能
閱讀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語言技能課。中級階段的外國學生經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要素的積累,所以中級階段的漢語閱讀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快速閱讀的技能。閱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它要求學生既要對語言文字進行處理,又要求學生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識進行加工提取并進行反饋。而閱讀技能既包括有利于掃除字詞句障礙的“猜詞”和“句子理解”等,還包括提高閱讀準確率和速度的“抓關鍵詞”“抓主要觀點”和“預測”等等。本文是從中級階段閱讀課的教學現狀及問題等出發,談談如何培養處于漢語學習中級階段的外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技能。
一、中級階段閱讀課教與學的現狀及問題
(一)中級階段閱讀課教學現狀及問題
外國學生經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之后,到了中級階段,很多學校都會在綜合課之外,單獨為他們開設閱讀課。閱讀課的主要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提高閱讀速度。但是有許多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教學目的不明確,他們仍然會在詞匯和語法上花費大量的工夫,最后導致沒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這些教師往往認為閱讀課的內容比較單一,一般就是讀了文章之后回答幾個問題,或者做判斷正誤的練習。閱讀課看起來像習題課,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顯得枯燥乏味。在閱讀的時間上則要求不嚴格或不科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閱讀速度仍然在“原地”徘徊。
(二)中級階段閱讀課學習現狀及問題
教授中級閱讀課時,很多教師容易遇到這種問題:學生面對著一篇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一邊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邊翻查詞典。這種做法不但閱讀速度提不上去,也不能把握文章的總體框架,影響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外國學生作為學習這門課的主體,他們往往存在下列問題:
1.語言知識的缺乏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也是傳遞信息的媒介。漢語語言知識一般包括語音、詞匯、句式、標點等方面。進入中級階段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他們希望借助已有的漢語知識獲得更多的信息。然而中級階段的閱讀材料往往具有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特點,由于其覆蓋面廣,生詞量大,就往往會使學生產生望而卻步的感覺。很多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普遍感覺漢字很難,再加上對某些文章的內容又不熟悉,從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久而久之,他們便對此課程沒了興趣,也很少在課上發言。這些做法都會使語言知識進一步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2.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語言常常能反映該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語言的學習無法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對于外國學生,尤其是歐美非等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與母語截然不同的漢語時,除了在字、詞、句等語言知識上覺得非常吃力,更大的理解困難還來自中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歷史、地域文化、價值觀念等。
3.閱讀技巧的缺乏
由于語言、文化知識的限制,加上學生的畏懼心理,他們在面對一篇閱讀材料時往往會表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1)指讀。手指放在字下一個一個閱讀,這種機械性的動作往往會減慢閱讀速度,人為地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進而影響對全文大意的理解。
(2)過分依賴詞典。在閱讀時,很多學生一遇到生詞就忍不住去查詞典。這種做法過分地注重個別詞語的意思,卻分散了注意力,還影響了閱讀的速度。
(3)不停地回視。由于不理解某句話的意思,許多學生會多次重讀已經讀過的內容,這樣做無疑影響速度也影響對全文的理解。
二、如何培養中級階段外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技能
筆者認為除了選取一本適合這一階段學生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閱讀教材外,教師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優化教學過程和環節
1.預習引導,在預習課文生詞之后,簡要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因素。預習課文是培養外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預習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也有利于培養他們根據上下文猜詞的能力,還有利于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和內容概要。當然,有時候根據課文的難易程度,教師先不讓學生預習生詞,讓他們在閱讀文章時根據上下文猜詞也未嘗不可,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前,簡單地介紹一下與課文相關的歷史、價值觀念等文化知識,這樣能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
2.根據課程要求,將教授的主要階段分為速讀階段和強化階段。速讀階段采用計時閱讀法,要求學生閱讀兩遍。根據閱讀材料的長短確定閱讀時間,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畢,并限時回答練習題。學生在開始閱讀時常常會存在一些不良閱讀習慣:用筆或手指讀每個字;低聲閱讀;頭隨目光的移動而左右搖擺等。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會大大降低閱讀速度,減少理解內容的時間。另外,學生在閱讀時每遇到一個生詞都要查字(詞)典,這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易形成依賴性,也易產生厭煩情緒而失去閱讀興趣,從影響閱讀效果。此階段應訓練學生逐步縮短在每個漢字上的停留時間,加快對漢字的反應速度;努力克服用語音辯識漢字的習慣,避免聲讀、唇讀、形音默讀及查字(詞)典。讀第二遍時,要求學生采用選讀、跳讀、細讀并用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同時采用猜測、替代、對照、縮句等具體方法。
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時注意力一般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練習時有些題目可能不會做,或對有些題目的選擇沒有把握。帶著這些疑問再次閱讀就會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這時正是訓練學生跳讀、選讀等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良機。
強化階段應配合第一階段訓練的重點詞和難點,進行強化訓練。此階段與HSK中的閱讀部分、綜合部分相銜接,通過反復操練,學生可將新知識吸收消化,以達到熟練掌握運用之目的。這一階段的強化可以是多種形式的,除了上面所說的做練習,還可以在讀懂了課文內容后,設計難易不同的題讓學生討論,或復述段落,達到從輸入到輸出的目的,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也可以讓他們聽一些內容相似的閱讀材料,提高聽力能力;還可以要求學生把閱讀課文進行縮寫、改寫,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來自哪個國家、個性、生活習慣和漢語水平等,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也要運用教師語言,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并可以使用一些游戲等教學手段達到提高學生興趣的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堂中進行張弛有度的、形式多樣的教學,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他們身處異國他鄉,往往需要更多的關心和關愛。所以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應更多地走到學生中間,讓愛走入他們的心田,通過課堂上的動作、語言、表情等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親切與溫馨,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學習狀態。
(三)廣泛選擇材料,擴充閱讀量
培養外國學生的漢語閱讀能力,若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學生學習語言的復現率低,閱讀的心理和機制就不能很好地激活。所以單靠課本材料還遠遠不夠,教師還應在課外尋找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更多地閱讀交際功能強、實用性強的文章,盡可能多地讓他們閱讀各種題材和體裁的文章,包括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政治經濟、科普知識、人文趣事等。
參考文獻:
[1]李辛.對外漢語閱讀方法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廖智宏.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方法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7).
[3]馬媛淵.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及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J].文學教育,2008,(12).
[4]彭小川.關于對外漢語語篇教學的新思考[J].漢語學習,2004,(2).
[5]吳平.淺談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3).
[6]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夏芳芳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