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學校教育對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中學英語教學雖呈快速發展之勢,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作者在簡述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考點分布情況,總結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重點論述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 中學英語 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方法
一、中學生英語閱讀教學現狀簡述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點,閱讀理解是檢測學生第二語言輸入和輸出情況的有效方式。目前學校教育在英語教學上注重詞匯和語法的輸入,但對學生借助閱讀理解所表現出的輸出情況重視程度還需加強,在方法指導上還欠缺系統性,如對閱讀材料所傳達出的信息重視不夠,將使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單純依賴于詞匯和語法儲備,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這些現狀亟待改變。
二、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考點的分布
閱讀理解在英語考試中一直占有較大的比重,所考查的知識點離不開詞匯、語法等方面,我個人比較認同的觀點是:①自動辨認文字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②通過熟悉的詞或短語來判斷上下文中有關的新詞的含義;③能做出以原文或以讀者個人知識為依據的推斷;④通過上下文的聯系去判斷某些熟詞或詞組的喻義;⑤能在一個句子內或跨越幾個句子找到詞語之間的互相關聯的關系。當然,對閱讀短文的理解,離不開閱讀主體——學生,他們自身的經歷、學識,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受到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族信仰等都會影響他們對短文的理解,所以要注重對學生的培養。
三、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高的方法
1.夯實基礎,理清關系,總結類型。
讀懂一篇閱讀短文好比建架一座金字塔,最底層只需鋪滿基石,越往上則需付出更多的心思。雖說最底層高度最低,難度相對較小,但若是其中一塊磚石未能鋪好,那么上層工程照樣處于岌岌可危之態。所以,不管是上層工程還是下層工程的建設者,都必須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對整座金字塔的建設有全面的了解,即要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有全局意識。
中學生在做閱讀理解時,往往依靠已有的詞匯和語法儲備,以漢語直譯為主,以能不能看懂閱讀短文評斷自己的閱讀能力。本文并不否認這也是一種做題策略,但是這種策略的局限性很大。因為閱讀短文中出現的所有詞語、語法結構學生不可能都學過,往往有很多學生在做題時被幾個小知識點困住而心煩意亂,這極大影響了他們解題的欲望,甚至會給他們強烈的挫敗感。根據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情感因素起著對輸入進行過濾的作用。這種消極情緒會極大影響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輸入,最終影響語言的輸出。另外,中學生在學習策略的運用上較普遍地采用題海戰術。所謂“刷題”確實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所幫助,但是幫助不大。因為學生多局限于操練,很少會主動總結自己做題時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對自己有幫助的,而哪些又是可以改進的,即缺少對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此外,“刷題”是為了接觸更多的題型,避免考試時遇到新題型緊張不安,但是中學生往往很難思考到要將自己所刷的題進行總結分類,以便日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因此,教師在講解閱讀理解題型時需注意:詞匯和語法是基礎,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默寫和訓練題來對其進行鞏固,這是打好基石的不可或缺工程。詞匯和語法只是為閱讀理解打下基礎,只有讀懂語篇內部所存在的關系才算是真正理解意思,才算讀懂短文。因而,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篇章結構,語篇的主旨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每一小節是否有自己的中心句,它與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關系,每個小節內部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是并列、遞進、轉折還是其他等關系,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操練,因此,教師的教學方針會涉及題海戰術,但如何才能做到一舉兩得呢?教師心里要有一張譜:每堂課所授課文具有什么特征,是敘事說理類,還是說明科普類或是抒情散文類,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考點通常是哪些,答案一般又分布在哪些地方等方面都需教師引導。值得補充的一點是,要提醒學生關注文中的關聯詞,如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有“and”,“both...and”,“not only...but also”,“as well as”,“too”等;如表示轉折的關聯詞有“but”,“although”,“however”等,抓住關聯詞有助于學生快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結構。這種引導是滲入在日常教學中的,并不僅僅局限于每次的閱讀理解訓練。學生經過長期的訓練會形成相應的思維模式,這對他們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2.培養習慣,限時閱讀,提高效率。
閱讀理解本質上來說是學生與文本發生一次親密接觸的過程,學生是閱讀主體,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提高閱讀質量,而閱讀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學生閱讀能力。不少中學生在閱讀短文時習慣于先通讀全文,然后看問題,接下來便帶著問題再次讀文,最后檢查時再次重讀短文。檢查時讀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這之前的兩次讀文其實可以合并在一起,縮減所耗費的時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讀文,就需要帶著問題讀文。因為每篇閱讀短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給予學生答案提示,且對非關鍵信息的無意注意會極大降低閱讀效率,所以建議學生帶著問題讀文。
目前的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關鍵信息的把握,并不要求學生認識短文中的每個單詞,清楚地翻譯整篇短文。不少學生受潛意識的影響,總認為只有弄清楚每句短語的意思,所選的答案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因此,在閱讀短文時,一旦遇到不熟悉的詞匯或是語法結構,便會耗費較多的時間在此之上,甚至出現“鉆牛角尖”的情況,這極大地影響閱讀效率。教師要從心理上給學生予以輔導,學會寬慰自我,不要“因小失大”,從而致使后半部分的試題來不及解答。
另外,閱讀方式對閱讀能力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英語考試中,時間是無比珍貴的。限時閱讀可以增強學生的緊迫感并擴大學生單位時間的信息獲取量。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跳讀(skip)、略讀(skim)、預讀(pre-reading)、瀏覽(scan)等閱讀技巧,當然,速度是以正確閱讀為前提的。
3.結合文化,大膽想象,語境推理。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出該語言的誕生地或所使用區域的歷史文化,乃至民族信仰。不同國家使用的語言不同,其所表現出的文化意蘊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漢語中,“狗”通常讓人想到“狐朋狗友”、“走狗”、“喪家之犬”等貶義性詞語,雖也有褒義的用法,如“犬馬之勞”,但在漢語環境下,“狗”多指“供人奴役、助人作惡乃至喪失人性的奴才”,而在英語使用國度,不少家庭將狗作為家庭成員中的一部分,“dog”(狗)則是較為大眾所喜愛的一個詞語,如“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It rains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由此可見,“狗”在英語國家中的地位。以“die dog for somebody”為例,由于受到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學生會直譯為“為某人像狗那樣死去”。“狗”這一形象在漢語中的地位比較卑下,這樣的一種“死”給人一種“凄慘”之感,顯然這是與西方文化截然相反的。在翻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狗”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結合文化背景或當時的語境大膽想象,進行推測,至少可以知道該習語所表達的“死”是“高大的”、“值得人崇敬的”,若是再詩情畫意一點,該習語可譯為“盡犬馬之勞;甘為知己者死”。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字母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意蘊,基于語境,結合文化背景,進行推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四、結語
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從方方面面進行思量,上文所提到的幾點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不少學者提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精選閱讀材料,開拓閱讀形式,如小組合作閱讀,這些都是值得教師和學生采納的,本文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總之,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影響,實現途徑也不唯一,或者說是有許多章法可循,但至關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要學會觀察。觀察文本,探尋文本的內在關系,明確作者的立場也即對關鍵句的把握。還要學會觀察自己,使用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解題過程有直觀清晰的了解,如“我”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我”是如何選出正確答案的,又為何這樣思考有失偏頗等。一旦學生學會做自己的醫生,那么如何“避實就虛”、游刃有余地遨游于閱讀理解題海中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袁小梅,田冰如.淺談高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教學探新,2009:32.
[2]邱勝,閆為民.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6:596.
[3]馬岳年.英語閱讀理解及其技巧[Z].
[4]王敏.我國當代教學觀的反思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3.
[5]王志敏.如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