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蘋
摘 要: 閱讀理解能力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尤為重要。學生學會閱讀并提高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 高中歷史 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策略
古人云:以史為鑒,讀史使人明智。然而在當今處處充滿功利性的社會中,對不少人而言成了一種奢求。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多數人眼中的閱讀,認為是語文課才需要培養的能力。在家長和學生傳統意識中的歷史學科,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經常考試前碰到學生問我,有沒有背誦提綱及測試重點,說明學生學習歷史的觀念和方法有待改進。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能力,要想教給學生學習的正確方法,閱讀理解能力是歷史學習基礎,要求學生通過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從特定歷史資料中獲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經過加工整合,形成較為科學、準確的認識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國古代商業”教學目標:理解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結合文獻資料分析中國古代執政集團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歷史文獻分析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發展的內在關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市”的發展歷程及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內在原因,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和理解能力。從“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強調對歷史學習能力的考察。
高中歷史教學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但實際經常出現課程任務緊張,課堂上不能過多給學生討論和思考時間,最終回到老師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由于不具備基本閱讀理解能力,學習過程中無法準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識記、理解、運用都變得非常困難,直接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和教育素質的培養。所以教學中注重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是歷史教師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重要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我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閱讀和理解能力培養應貫穿于平時訓練中。學生做題往往從材料中的時序、關鍵詞等獲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斷,而忽視對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識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歸納,是培養學生基本閱讀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徑。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老師設置問題,限定時間,把教材中的正文當成材料閱讀,通過材料找到答案。如學習《必修三》“百家爭鳴”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儒、道、法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在學生閱讀中進行一些方法指導,用筆做好記號和批注,使學生閱讀時思想集中,提高閱讀效率。通過找關鍵詞關鍵句提取有效信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也可以學生先閱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由學生討論。如今各個版本的新教材可謂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圖如文物、地圖體現歷史真實感,同時設計了“資料卡片”、“知識鏈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資料、詩歌、民謠等,這些都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圖示和表格等多種表現手法,培養學生橫縱向歷史思維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思考”、“自我測評”及“材料閱讀與思考”題。
二、借助多媒體、網絡等教學平臺拓寬學生閱讀視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外,將歷史課外閱讀引進歷史課堂,讓學生真正感到有趣實用的歷史課堂,拓寬中學生課外閱讀是一種方法。隨著網絡、多媒體等新信息平臺的出現,歷史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對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把更多課外資源引進課堂,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同時增加歷史學習樂趣。如上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材料創設情境,在學生閱讀教材之前,適當創設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節教學中,先用多媒體打出一張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周恩來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設置問題:有人說,周恩來是典型的謙謙君子,他的外交風度與機智令無數人折服,你同意嗎?為什么?為講授新課創設一個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遠比直接設問“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靈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試問題設置多樣化的特點。
三、進行適當的課堂練習
在課堂上結合課外練習,引用一些典型高考題目,結合不同題型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觀近幾年高考歷史考試,無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題,試題常常以“大跨度、高概括”、“小切口、深分析”等材料題型出現,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的特點,且形式多樣化(文、表、圖),問題具有創新性,重視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就考查形式來說,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數,可分為敘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參考答案是對材料的高度概括,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把歷史材料概括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對學生和老師而言,這都是一種能力的挑戰。以2013年新課標全國Ⅰ卷40題為例,根據所給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本題利用中國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關史料,綜合考查獲取材料有效信息,歸納、概括及辨證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關史實可以提煉出其“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的特點,利用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等史實提煉出“海洋意識不足”的特點。而有些考生沒有掌握閱讀材料的方法,找不到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停留在泛泛而讀的層面,從而得不出答案。從實際教學和平時改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材料閱讀缺乏興趣,閱讀理解能力比較有限,瀏覽完材料后無所適從、不知所云。或找不出重點句和關鍵句,答案變成照搬原文,抄原文不能抄到重點。所以課堂上進行實戰演練,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有必要的。
常言道:“讀無定法,讀貴有法。”讓閱讀走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閱讀上多下工夫,提高閱讀效率,掌握方法。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閱讀能力,將遠比死記硬背來得實用有效。
參考文獻:
[1]朱麗昕.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J].太原科教園地,2007(3).
[2]中學歷史教學大綱[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