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生
摘 要:大學語文是一門為非中文專業高校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只有在自學原則的指導下端正非中文專業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態度,激發非中文專業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熱情,才能更好地抓住有限的教學時間,讓為數不多的大學語文課發揮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從開展互動式預學和專題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革的視角,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大學語文 課堂教學 預學 專題
大學語文是一門為非中文專業高校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卻有著比較明確的要求。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目的在于發揮“語文”自身的魅力,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素質[1]。可以說,大學語文是一門事關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課”,只有在自學原則的指導下端正非中文專業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態度,激發非中文專業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熱情,才能更好地抓住有限的教學時間,讓為數不多的大學語文課發揮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由此出發,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當突破傳統意義上“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在課前、課中兩個教學階段進行有效“延伸”。
一、互動式預學,課前教育新重點
從大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出發,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工作更多是“授人以漁”的工作,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指導,掃清大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到“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效果。然而要想在教學實踐中達到這樣的效果,大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可以從提升大學生學習熱情的角度出發,對大學語文課堂進行有效延伸。
(一)在線征詢,了解學習意向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自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覆蓋大學校園的網絡提升自學的質量和效果,已經成為新生代大學生基本的自學模式。尊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和習慣,維護大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的自由和權利,是開展任何一門大學課程都必須充分注意的。因此,在開始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之前,教師應當本著順應大學生的自學習慣的原則,充分利用可以覆蓋全校的無線網絡資源,在校內網上開放一個調查了解非語文專業大學生語文知識學習意向的調查問卷,要求所有非語文專業大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周就率先參與該項調查,在所有非語文專業大學生還沒有真正開始接受大學語文教育之前,就對這些大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意向進行深入了解,以有效提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2]。
(二)在線互動,激發學習熱情
在完成了入學階段大學語文學習意向的調查了解之后,隨著大學生進入日常的學習階段,大學語文課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將全面展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大學生建立了基本的認識,但是相互之間的了解還不深,在課堂上的互動也比較生澀。此時,大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的幫助,建立一個“語文學習微信群”,將所有學生加入群中,然后通過每天發起一個圍繞著大學語文知識點的互動話題的方式,建立一個大學語文學習的“微信課堂”[3],以圍繞互動話題展開的在線互動為主要方式,促進大學教師和學生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一方面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對課堂上將要提到的知識點進行課前預學,另一方面激發大學生學習和了解大學語文知識的濃厚興趣。
課前預學的教學改革方式,看似與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無關,事實上卻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幫助建立了一個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為教學環境的“虛擬教學課堂”,將課堂教學搬到了生活中。更為重要的是,“虛擬教學課堂”并沒有將學生的注意力鎖定在課本上,而是將大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放在了大學語文教學的知識點上,為大學生從更多的角度認識和了解大學語文的知識點提供了可能,也增強了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知識的積極性。
二、專題式授課,課堂教學新模式
通過“虛擬教學課堂”的幫助,大學語文教師就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學習意向了。而在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到大學生的學習意向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調查的結果,將學生的學習意愿與教學計劃結合起來,創立一個可以將那些大學生明確表態希望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滲透在自己的課堂教學計劃當中的教學專題,開展專題式授課,就能有效地將課前預學與課堂授課銜接起來,將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由于專題式授課是將課前預學和課堂點撥合并在一起的課堂教學方式,因此本教學方式真正將“生活大語文”的思想融入到了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
(一)以需定教,以主題串聯課堂
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接受教育的大學生都是非語文專業的大學生,所以只有增強課堂教學的參與性,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其中,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課堂上。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嚴格按照事先調查得來的大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需求,將相關聯的學習需求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知識點匯總成一個教學主題,然后將這一個教學主題以相互關聯的樹狀主題體系的方式進行拆解和梳理,讓所有的教學主題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不定時更換教學主題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將整個教學計劃完成,并且利用不定時更新教學主題的方式始終保持課堂的活躍度,保持大學生們對新鮮知識的興趣度,進而保證大學生們始終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更重要的是,對于那些記錄課堂筆記的大學生而言,在課后他們還能通過復習課堂筆記的方式去發現各個小專題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們參與大學語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也激發其他大學生記錄課堂筆記的興趣,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以導代教,變互動教學為辯論
在進行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互動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在師生相互并不熟悉之時較為生澀的互動,還是在教師和學生相互了解之后較為深入的互動,課堂上的教學互動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學互動的開展往往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的[4],這樣的教學互動雖然也能取得互動的效果,但是互動的影響力有限,而且在公開課的授課模式下也很難實現。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可以揚長避短,將有助于學生集中了解相關知識點的公開課變成重點解釋重點難點的“釋疑課”,將那些在日常的互動交流中出現的問題集中歸納總結為針鋒相對的兩個正反觀點,然后組織大學生們進行廣泛的討論和辯論。將原本只能坐在座位上聽講的大學生變成隨時可以站起來發言的“辯論選手”,由于有了預學的指導,所有打算發言的大學生都可以提前準備自己的發言,這樣一來,大學生自己就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學習,再加上教師已經對學生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釋疑解答,這些學生們的發言準備充分,即便是在公開課上,每一個學生也都可以在準備充分的狀態下進行發言,在詳細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辯論,既可發生在微信群中,也可發生在課堂之上,均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專題式授課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看似增加了大學語文教師的工作難度,實則將原本集中在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學任務分散到了日常工作當中,讓大學語文教師可以突破有限的教學時間的限制,充分依靠網絡技術的幫助,有效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用的最大化。[5]
三、總結
互動式的預學,將非語文專業大學生學習和了解語文知識的熱情調動起來;專題式授課,將氣氛沉悶的大學語文課堂變成大學生解放思想、釋放活力的交流會。語文,不再是一門課程,而是變成了大學生修身養性的工具。課堂,不再是一個房間,而是變成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整個世界。語文學習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文學素養逐漸喚醒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僅將課前預學和課堂教育結合在了一起,更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對大學語文教育的束縛,為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進步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注釋:
[1]周洪波:《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32期。
[2]何妤:《新時期高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探究》,知識經濟,2013年,第12期。
[3]劉青:《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究》,商界論壇,2013年,第28期。
[4]蘇慶:《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年,第2期。
[5]魏艷玲:《淺談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才智,201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