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軍/文
循環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鐘曉軍/文

“循環經濟”一詞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提到的。“循環經濟”術語在中國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學術界,研究學者對“循環經濟”給予不同的定義。而從法的層面,2008年8月29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第一章第二條中對“循環經濟”界定:本法所稱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核心,以物質循環流動為基本特征,以促進不同層面循環化(企業層面小循環,區域層面中循環,社會層面大循環)發展為抓手,推進全社會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
“十一五”時期,國家就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列為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21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從政策層面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十二五”時期,國家把循環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途徑。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發改環資〔2015〕769號)等法律、法規、政策、規劃,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的保障,謀劃了循環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發展目標。
《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提出了近期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領域,列出了十八項量化的目標,提出農業、工業、服務業及社會層面循環經濟重點領域構建。
農業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農業復合等為重點的循環型體系構建;工業以煤炭工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造紙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產業園區等為重點的循環型體系構建;服務業以旅游業、通信服務業、零售批發業、餐飲住宿業、物流業為重點的循環型體系構建;社會層面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發展、發展再制造、實施綠色建筑行動、構建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行綠色消費等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發展。《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為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了路線圖。

近年來,國家積極搭建循環經濟發展平臺,全力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工程,實現技術突破和管理創新。
實施循環經濟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示范工程、“城市礦產”基地建設示范工程、再制造產業化示范試點工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處理示范試點工程、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示范工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循環型服務業示范工程、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產業化示范推廣工程。
創建百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選擇100個左右城市(縣),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以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為重點,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培育千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園區)。選擇1000家骨干企業或園區,樹立循環經濟典型。示范企業(園區)的資源產業率、土地產出率、單位產值能耗、物耗、水耗、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
按照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浙江省扎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并帶動浙江省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催生一批廢舊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循環經濟使產業由單一線型產業鏈到循環型產業鏈發展過程,從中成長一批廢舊資源回收、加工利用產業。據初步統計,2014年,浙江省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已達到93.2%,20%的鋼、50%的銅和40%的鋁均來自廢舊金屬再生利用,紙張循環利用率達80%。其中典型案例:如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臺州市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根據《臺州市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實施方案》,建設目標將基地建設成為具有再生金屬回收、拆解、利用、精深加工及配套的物流、研發、教育、培訓和旅游等綜合功能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綜合體。到2017年,達到年回收、拆解、深加工廢舊金屬300萬噸能力,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遠期達到年回收、拆解、深加工廢舊金屬500萬噸能力,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成為國內再生金屬利用規模最大、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態環境最優、拆解和加工利用水平領先的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之一,并成為國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建設示范區、全國最大的再生金屬利用現代產業集群。截止2014年底,園區31個重點項目中,已開工項目23個(包括已基本建成項目12個),有2家拆解企業已正式生產,8家拆解企業和1家深加工企業開始試生產,3家拆解企業近期申報試生產。相對自然資源匱乏的浙江省,回收利用廢舊資源成為工業生產重要原材料來源。

圖1 線型產業鏈向循環型產業發展圖
二是培育一批節能環保型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是浙江省著力培育發展的七大產業之一,目前已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據初步估算,2014年全省實現節能環保產業產值6000億元以上,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節能裝備、廢氣處理裝備、水處理裝備等若干優勢領域,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浙江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長15%以上。節能環保產業也是循環經濟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領域。今年,浙江省成功申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25項,其中節能重點工程12項,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項目數量及總投資分別約占2015年中央預算內項目總量的50%,項目實施后,每年預計節約綜合能耗30萬噸標煤。
三是提升一批技術升級改造產業。循環經濟不僅體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還強調低碳化、綠色化的清潔生產,是一種資源大消耗大排放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環保型生產方式轉型的過程,將對生產過程中的裝備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典型案例:如紹興市柯橋區印染行業整體改造遷建項目。紹興市柯橋區是全國最大的印染產業基地,印染布產能每年約185億米,約占浙江省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全國的三分之一。印染產業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由于企業分散各鄉鎮,給區域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也給紹興生態環境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柯橋區委、區政府于2010年6月出臺《關于推進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的實施意見(試行)》,啟動了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對印染企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集聚到紹興濱海工業園區。根據《浙江紹興濱海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實施方案》,園區涉及48家印染企業循環化改造,企業在遷建過程中,淘汰落后設備,并對生產過程的余熱、廢水等回收利用,通過印染行業整體遷建改造,全面提升紹興市印染行業生產水平。印染集聚工程實施后將實現節約用地三分之一、節約用水三分之一、淘汰落后產能三分之一。園區單位產品能耗、水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4年,紹興濱海工業園區成功列入了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的示范試點。
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國家通過市(縣)、園區、基地、項目等不同層面的示范試點,全方位推動經濟發展過程的節能減排和資源高效利用,也必將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