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雨
摘要:音樂是一種非常有魅力的藝術,它超越國界,超越時間,影響力極強。在此,本文以貝多芬鋼琴作品為研究對象,對其藝術情感做如下論述。
關鍵詞:貝多芬 鋼琴曲 藝術 英雄主義 啟蒙運動
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鋼琴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現在的人們更愿意去音樂大廳感受現場濃厚的藝術氛圍。17、18世紀是藝術的黃金時期。由于正處于思想變革時期,人們開始強調平等、自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音樂家,比如莫扎特、海頓等。維也納古典樂派最有代表性的一位音樂家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他就是貝多芬,他用他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樂章。
一、英雄主義的探索
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前期對英雄主義進行了探索。貝多芬是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在進行樂曲創作的過程中是非常注重自由的,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熱情,特別的豪邁,將聽眾所感染。自由是貝多芬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對于英雄的崇尚也是貝多芬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約瑟夫二士之死》就很明顯地反映出他對英雄精神的贊揚。貝多芬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他獨立的性格。貝多芬通過音樂打開了他人生的大門,《約瑟夫二士之死》是他在國家音樂隊創作出來的,這個作品反映了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那就是通過斗爭獲得勝利,這也當然這也是他的理想。對英雄主義的贊揚,我們可以在他的最前期作品中找到。
二、作品中顯露個性
貝多芬在早期的音樂創作中逐漸顯露出個性,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這個時期的貝多芬追隨著自己的理想,來到了新的城市,跟隨自己所欣賞的老師進行深入的學習。在這個時期,貝多芬對于音樂的感受力,以及對于音樂的理解力都獲得了提升,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已經顯現出來。在音樂的道路上,貝多芬想要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最后他卻被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那就是耳鳴。對于音樂家而言,聽力非常的重要,他們耳朵的辨音能力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創作。這個時期它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第一交響曲》,這首樂曲非常直接的反映了貝多芬的風格,他在進行樂曲的處理上,加入了新的元素,通過樂曲中的力量變化,與細節的改造,使音樂作品全面反映了他的風格。
三、作品中顯現浪漫與自我
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中期開始強調自我,作品中也開始流露出浪漫的色彩。對于藝術家而言,情感是進行創作的一把金鑰匙。藝術家的情感可以影響到作品的情感色彩,音樂家也是,如果樂曲的創作者非常高興,那曲風一定是歡快的,如果樂曲的創作者心情抑郁,樂曲一定會給人一種沉悶的感覺。在這一時期,貝多芬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就比如《第三交響曲》,第三交響曲也叫英雄交響曲,整個曲風非常的恢弘大氣,扣人心弦。他的作品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中一直是渴望自由,崇尚英雄的,所以作品中才會英雄主義色彩濃厚。我們通過欣賞貝多芬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非常深的情感色彩,也正是因為情感色彩濃烈,所以我們才會被感染。此時的貝多芬的作品已經充滿了自我與情感,這是和其他的音樂創作家最不同的地方,貝多芬的創作手段與表現方式,都是在表現自己的情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稱之為浪漫主義的奠基人。
四、作品中注重內省
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中期開始注重內省,這個時期也可以稱作其創作的晚期。他在這個時期創作了《第九交響曲》,這個時候的他開始通過創作的樂曲開始注重震撼的效果。這種震撼,主要通過聲音的強弱變化來體現,貝多芬在進行創作時運用聲音的強弱變化可以給人們一種聽覺上的刺激力,使聽眾調動起情感。這個時期的貝多芬,生活特別的困苦,基本上陷入了一種頹廢的狀態,這個時候的他已經聽不到其他聲音了,他在無聲的世界中從事著音樂創作,但是這個時候的他也更加堅信于自己所執著的,此時的他在進行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不再拘泥與傳統,他開始嘗試音符的重組,以及對于一些音樂段落進行不斷地重復,這種重復的效果,就像是一遍遍有力的敲打,使人們感到震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記不住貝多芬作品的音樂旋律卻能記住聽覺感受。貝多芬音樂的創作后期更注重內省,這也是為什么貝多芬創作后期的音樂能夠給人一種完美、震撼的感覺。
五、結語
貝多芬在鋼琴上是非常輝煌的,他的一生都在進行著音樂的探索,所以他對音樂是非常執著的。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因為在他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中,等到他的事業輝煌期,他的聽覺又出現了問題,聽覺對于音樂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磨練了貝多芬的意志,各種艱難困苦,使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給予他的磨難,使他在創作有了新的想法。貝多芬的音樂在不同時期會有所差異,我們在體會的時候要結合他的經歷與情感才能更了解他創作的樂曲。貝多芬的樂曲,在鋼琴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睿.論啟蒙思想對貝多芬音樂創作的影響[J].交響·西安音樂學報,2010,(05).
[2]陳越紅.貝多芬音樂創作的哲理分析[J].中國音樂學,2011,(03).
[3]謝婷婷.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4]孫遠軼.貝多芬《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克洛采”》的重奏協作以及鋼琴聲部的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