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與各國的文化交融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如何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文化傳播 國家安全 漢語國際推廣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理論。他把一個國家的力量分為“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der)。硬實力是通過有形的力量,如軍事上的威脅或者經濟上的利誘,來讓別國按本國的意志行事;軟實力則是通過無形的力量,如文化上的影響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升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國際漢語推廣工作是提升語言傳播力、增強語言軟實力和推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以HSK考試為例,在過去的20年間,海外參加HSK考試的人數高達50萬。
由此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間所存在的客觀差異以及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的國際推廣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比如最近瑞士孔子學院的關閉,以及2014年8月4日,中國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國際會議的“撕書”事件,都反映出在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存在著對抗與沖突。要深入推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就需要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來正確處理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下面筆者就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界定及認識
郭賓(2011)概述了國內幾種有代表性的“國家文化安全”的定義:
1.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文化生存系統運行和持續發展狀態及文化利益處于不受威脅的狀態。
2.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的文化價值體系,特別是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體系,免于遭受來自內部和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蝕、破壞和顛覆,從而能夠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價值系統,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鑒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3.國家文化安全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主要有價值觀念的安全、語言文字的安全、風俗習慣的安全、生活方式的安全等等。
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安全進行定義的。綜合這幾種定義可以看出,國家文化安全既包括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系靜態的安全,也包括了這種體系能否可持續的動態的安全;既包括了客觀上一個國家文化體系的安全的狀態,也包括了主觀上對于這種安全狀態的判定。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來審視國家文化安全這一概念,可以看出,不同國家的語言推廣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競爭的關系,不僅存在著強勢語言與弱勢語言的差別,而且存在著語言推廣不對稱的局面。比如英語就在這種競爭中處于優勢,英語是世界上44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全世界75%的電視頻道播放的是英語節目,85%的國際組織的工作語言是英語,85%的網頁是英語網頁(李慧君,2013)。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間的差別,實際上反映了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差別,不同的語言使得不同的語言使用者看到不同的世界。如語言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空間和時間、因果關系等的認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不同語言的接受程度,實際上反映了對于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的接受程度。在既存在差異又存在競爭的全球化的國際交流中,如果從本國語言和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來對語言進行國際推廣,必然會和其他有分歧的文化產生沖突,引發對該種文化自發的或自覺的排斥,并進而導致不安全的文化狀態,而且主觀上對于這種不安全狀態的認定具有超前性。
綜上可知,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及競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間的自發的或自覺的排斥所導致的不安全的狀態,是國際文化安全的一種常態。面對這種狀態,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各種文化的國際競爭,一方面要保證自己的權益和安全,另一方面要認真地分析導致這種文化差異的根源——是不同的價值觀,還是不同語言的理解。如果是語言的問題,能不能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傳播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如果是價值觀方面的問題,能否求同存異,在不同中尋求雙方都能接受之處。
二、對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認識
漢語國際推廣是滿足海外人群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客觀要求,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它不僅可以滿足海外華人學習漢語的需求,而且可以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改變對于中國的落后看法。通過這種方式把現代中國的形象充分展示給世界,不僅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充分提升漢語的應用價值和國際地位,而且有助于中華文化和世界各種文化的深入融合,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李琳(2013)指出,語言國際推廣主要有3種方式:強勢擴張、整合推廣和人為推廣。強勢擴張主要是通過戰爭和殖民的方式進行擴張,比如英語的國際推廣。早期英語擴張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傳教士在殖民地進行擴張。整合推廣的例子如非洲語言區的語言推廣。人為推廣的例子如“國際語”。我國的漢語推廣在早期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是由漢語教師承擔的。目前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采用的是一種傾向于政府、媒體、組織機構和個人全面協調共同努力的對我宣傳模式。它是通過多樣化的宣傳主體——主要是各大高校和海外孔子學院——來實現的。以孔子學院為例,孔子學院從2004年起開始創辦,截至2014年,全球已經有12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59所孔子學院,共開展了713次活動,包括學術會議和演講比賽等形式。傳播的媒介既有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也有報紙書刊等紙質媒介。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同時,國際漢語推廣工作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除了在海外教材、教法、師資等方面的問題外,在國家文化安全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中國的“文化威脅論”和由此所帶來的當地政府對中國文化的不認同問題。
“文化威脅論”源于英國學者馬丁·瑞克,他在《當中國統治世界時:中國的崛起與西方世界的終結》一書中認為:崛起后的中國必將回歸儒家傳統,從而以一種迥異于西方文明模式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并必然導致西方文明的衰落與終結,世界秩序不得不按照中國文化理念進行重組,最終形成“中國文化霸權”主導下的人類文明格局。
顯而易見,這種抵制中國文化的觀點,恰恰是對中國文化不了解的體現。中國的儒家文化主張的是“仁、義、禮、智、信”,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文化不是霸權文化,它不會取代或危及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相反,還會為其他文化提供營養,促進其他文化的發展。如馬巖松領銜的MAD建筑事務所,就是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立足國家文化安全,妥善解決漢語國際推廣問題
可以看出,上面所提到的漢語國際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處于國家文化安全的層面,因而要解決上述的問題,就需要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制定對策:
第一,在思想上,應該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復雜的國際文化安全形勢有充分認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西方經過包裝的各種文化產品不斷涌入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清醒的頭腦,了解和鑒別各種文化產品的真偽,對于對我們有威脅的文化產品,要敢于斗爭,對于真正優秀的文化,要勇于吸收,為我所用,而不為經過包裝的各種虛假或錯誤信息所誤導。
第二,雖然與英語相比,漢語仍然是處于劣勢的語言,但我們應該發展自己的文化,不斷創新,只有自己的文化切實發展了,才能真正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們應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用既傳統又現代的嶄新的中國文化來應對全球化的競爭。比如2014年APEC會議領導人所穿的“新中裝”就體現了這種文化。
第三,在進行漢語國際文化推廣時,不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要了解所在國家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建立跨文化傳播體系,針對不同的國家,采用有針對性的本地化的傳播方式,用所在國可以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工作。比如最近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就可以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避開對方文化中的禁忌部分,根據對方文化和我國文化中相通的部分,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
第四,在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把中華文化傳播與當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結合,為學習漢語的各國人士提供學習漢語的平臺和優質的服務。網絡抹去了地域的疆界,世界變成了“平”的。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工具,發展遠程面對面教育的服務,為更多有需求的各國人士,提供漢語教學服務。
總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兼容并蓄,共同發展是其文化一脈相承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吸收了傳統精髓和時代特色的當代中國文化,也一定可以和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發展,互相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郭賓,秦德智.對國家文化安全觀點的再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2]李慧君.大學生母語文化安全意識與對抗[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3).
[3]李克勤,朱慶葆.加強語言戰略研究,確保國家文化安全[J].漢語學報,2009,(1).
[4]李琳.語言的國際推廣與國家的文化安全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5]王英杰.語言規劃與國家文化安全[J].武陵學刊,2013,(4).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