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資深記者、編輯,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客座研究員。香港經濟導報執行總編輯,曾任中國青年報貴州記者站站長、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商報《經濟瞭望》周刊主編、理論部主任。著有《走進大山》、《迎接挑戰》、《橫向布局中國》等十余部專著。
除了在互聯網間留下了許多“APEC藍”的話題外,北京APEC會議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官方發布的《北京APEC宣言:構建融合創新互聯的亞太》。有的評論認為,其最突出的一個亮點,是與會國達成了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的共識。
宣言第48條中說“我們贊賞堅定的反腐敗決心和采取的有力舉措,支持《北京反腐敗宣言》,歡迎《亞太經合組織預防賄賂和反賄賂法律執行準則》和《亞太經合組織高效率公司合規項目基本要素》(以下簡稱《基本要素》)。我們決心攜手打擊腐敗行為,拒絕成為腐敗分子及其非法資產的避風港。我們決心加強在遣返或引渡腐敗官員、沒收和返還腐敗資產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并根據需要充分利用亞太經合組織反腐敗執法合作網絡等反腐敗合作機制與平臺。”
以中國反腐的情況看,發生腐敗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政府官員。但研究APEC文件,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教授卻提醒,問題同樣也容易發生在企業。根據近年來我國媒體披露的大量事實,我國企業,包括外企、國企和民企,都面臨“合規”的風險挑戰。力拓、葛蘭素史克等外資企業,中石油、華潤等國有企業相繼陷入了商業腐敗丑聞。轉型期和我國第二步現代化更多地需要走出去實現跨國經營,合規風險是企業全球化經營面臨的最大風險。
權利與市場對接處往往是腐敗易發生的重災區,開展反腐敗的國際合作,離不開市場的微觀主體即企業的有效參與。正是在這個基點上,此次APEC的幾個重要反腐文件中,才有了《基本要素》這一重要文件針對“高效率公司”。高效公司,公司高效,本質是著眼于國際級微觀基礎體內與外部環境的凈化與再造。規則看似標準很高,實是在跨文化回歸常識。它的價值向度與給人帶來的思考,是極為深刻的。
根據王志樂教授的梳理,《基本要素》對企業強化合規的準則共有11條。企業開展經營要達到真實的高效,必須在行動機制與行為規范上,做出制度性安排。作為我國一個有成就的研究開放的專家,王志樂還同時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第十項原則專家組成員。他指出《基本要素》實際上來自對眾多全球公司的教訓與經驗的總結。早在2004年6月,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在原有的9條全球契約基礎上增加了第十項反對商業腐敗的原則。講誠信、合規、反腐敗,成為企業更明確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和基本任務,十年前即已上升為世界原則。
合規具有正面意義,它當然凝結歸屬為企業文化。剖析國內外企業腐敗案例,都不難發現問題大都出自規制的廢滯。不是基本要素缺失,就是不與國際基本要素對接,更甚者是一些在華跨國公司,他們不把已知的規制帶入中國并在新興市場對號入座。它讓我們看出了這種企業人在靈魂上的瑕疵。如果這里有主觀故意,那就更可悲可鄙。
有道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企業文化當然也折射企業的靈魂。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也進入了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發展時期。在這個關鍵期,如何有效地防止企業的合規風險?開多大音量才能提醒身邊的企業防止這種風險?我想轉型期如何認真地建設企業的合規文化,是淬煉企業靈魂的又一次考驗。(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