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風+林莉麗+潘筠
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多元化、金融產品創新化和金融交易密集化的“三化”特點,金融消費已經進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為了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以防因通脹而“自動縮水”,廣大金融消費者不遺余力,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投資理財,這也給了欺詐者可乘之機。
其中,有些犯罪分子來自民間,為了籌集到資金,虛構藍圖,夸大實力,再以高利率回報作為誘餌,吸引社會公眾投資;而有些則來自正規(或大牌)的金融機構內部,他們能更好地取信于投資者,并且因信息不對稱,往往虛晃兩招,就能讓投資者上當,防不勝防。
“保險”,也不保險
項華就是這樣一個來自正規保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他利用保險公司管理漏洞,分多次冒用客戶名義申請領取保險費并占為己有。
2008年,許女士通過保險代理人項華投保了一款投資型保險,保費總計210萬元。根據保險合同約定,該保險帶有投資性質,客戶可通知保險公司進行買賣操作,也可提前提取個人賬戶里的現金。考慮到自己是長期投資,投保后許女士也沒把保險的事情放在心上,也從未收到過保險公司的賬單。
直至今年2月,當許女士再次查詢自己的保險帳戶時突然發現,有人已提前支取過賬戶里的錢。她向保險公司提出了質疑,保險公司隨即展開調查,發現許女士的保險賬戶曾在2008年至2010年間,分八次提前領取保險金80多萬元,并且在2008年4月辦理了聯系資料變更手續,變更后的地址正是當初為許女士辦理投保手續的代理人項華的居住地。保險公司即刻向警方報案。
到案后,項華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原來,許女士的保單生效后,項華以辦手續為由向許女士索要身份證并私自開立賬戶。之后,他以許女士名義數次向保險公司申辦領取保險款手續,而保險公司受理后就直接把錢打入“許女士”的賬戶。
“只要每次不超過5萬元,銀行取款時就不用出示身份證。”就這樣,項華輕而易舉地取走了許女士的保險款。而為了防止許女士收到保險公司寄發的對賬單,項華還私自填寫客戶資料變更申請,變更許女士的地址和手機,阻斷公司與其聯系。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八次冒領行為中,有三次發生在項華離職以后。當時,項華雖已不是保險代理人,但他仍冒充繼任的保險代理人向公司提交申請繼續冒領許女士的保險款。
承辦該案的黃浦區檢察院檢察官指出,項華之所以能屢次得逞,很大程度上與保險公司在業務流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有著直接關系。一方面,保險公司對客戶的管理比較松散,更多是依靠業務員或代理人進行,公司缺少審核這一程序。如在未審查投保人申請變更客戶資料文件的真實性的情況下,僅憑一張保險代理人提交的申請表就隨意變更了客戶的聯系地址和電話,使犯罪分子切斷了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聯系。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在保險金支付環節上也不嚴密,未盡審核義務。雖然保險公司已通過銀行轉賬方式來規避風險,但實際上整個申領過程并不要求客戶本人到場,也不需任何證件,這就給了犯罪分子行騙的機會。
回過頭看許女士,像她這樣的投資者在當前的金融市場其實并不少見,她的故事也只是當下金融消費者權益受損現象的一幕縮影,更多的投資欺詐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上演,有來自民間的,也有來自金融機構內部的,小而綿密,從線上到線下,“亂花”漸欲迷人眼。
金融理財亂象叢生
審視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也并不樂觀。據統計,2013年保監會及各保監局接受各類涉及保險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投訴總量共有2136件,同比增長32.78%;反映有效投訴事項2.26萬余個,同比增長30.57%。從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可見我國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投訴情況已經呈現迅速增長的勢頭。
面對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較高的專業壁壘,公眾在接受金融服務時往往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金融服務者單方面決定金融消費的內容、形式、價格,而金融消費者基本上就是被動接受,造成信息獲取不對等、風險承擔不對稱等權益受損局面。
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往往在推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不提風險,只講收益。比如支付寶推出的理財產品余額寶的宣傳頁面上,可以看到及時更新的宣傳是“產品的7日年化利率是銀行活期利率的16倍”等字樣,使消費者誤認為理財產品包賺不賠、零風險、高收益。
此外,金融機構以其優勢地位,利用“霸王條款”,在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免除自己的責任,將風險轉嫁給金融消費者,然而消費者由于缺乏金融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對合同中是否含有不公平甚至欺詐條款無法判斷,合法權益容易遭受損害。
隱私權不受保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金融機構在未經本人許可的情況下,披露客戶在購買金融產品時所提供的與個人及家庭密切相關的信息。比如銀行為推廣信用卡與保險服務“綁定”業務,在持卡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個人信息隨意披露給保險公司,保險業務員僅通過電話推銷,未經持卡人確認的情況下,就可以輕易地從其信用卡中扣除保費。
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機構的服務意識不斷增強,相應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金融消費者的“四弱”即維權意識弱、經濟實力弱、風險承受能力弱、應對突發不利事件能力弱,也導致金融消費者維權難現象。
維權意識上,由于信息嚴重不對稱,金融消費者在交易中很難識別商品或者服務所存在的瑕疵,往往侵權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消費者本人還渾然不知。
而金融消費者應訴水平差也導致勝訴率低。在司法實踐中,金融機構應對訴訟的經驗與金融消費者相比,較為豐富,能夠較好地固定相關證據,充分掌握訴訟保全、證據保全的訴訟技巧。相反金融消費者則應訴水平明顯偏弱。
金融危機以來,光大“烏龍指”事件 、華夏銀行“飛單門”事件 層出不窮,往往涉及金融消費者眾多,金額巨大,但是此類案件的高發與金融消費者作為原告的案件數量低迷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直到近年來才出現少量小額訴訟以及帶有明顯維權公益性質的新類型案件,如證券公司故障導致客戶無法拋售股票、銀行“不可掛失、不可注銷”條款在電子現金業務中的格式條款引發的一元訴訟,但基本以駁回告終,勝訴率極低。
根治理財亂象需先解決立法缺位
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件時有發生,消費者維權難度很大,原因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專門立法;二是規范金融機構業務行為的法律體系繁雜、專業性較強,難以為廣大消費者掌握;三是缺少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專門機構。
現實中雖存在消費者保護協會,但是職能有限,缺乏強制力和有效監管機制,公眾投訴往往無疾而終,仲裁方式現實可行性不足。因此,公眾轉而求助于司法保障,但是金融司法救濟途徑仍面臨維權成本高、周期長、舉證困難、成功率低及執行難的困局。
此外,根據立法現狀,目前我國沒有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政機關和社會組織,其職能分散于工商行政管理、消費者協會、質量監督管理和“一行三會”等部門,職責分工不清且界限模糊。就消費者協會而言,作為一個群眾性社會團體,其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有限;再加上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將金融消費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范圍也時日不多,且相關法規仍需進一步細化。因此,目前消費者協會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作用微弱。而金融領域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工商、質監等行政機關難以承擔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職責。面對金融業的混業經營趨勢,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界限日益模糊,由“三會”單獨承擔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職責也存在一定缺陷,如“三會”作為一個領域的監管者,其在處理糾紛時可能因涉及不同領域或多個部門,將難以進行有效協調并實現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目標。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和國際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金融消費者保護已成為一種國際潮流。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監會消費者保護局局長鄧智毅建議盡快出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鄧智毅表示,中國成立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局,但因為沒有相關上位法支持,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多執法困境,因此必須靠有力的法律制度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