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審計署點名鐵路宣傳片
2012年6月27日,國家審計署公布的“中央部門單位2011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結果”,讓原鐵道部“天價宣傳片”成為熱點話題。審計結果稱:“2009年至2010年,鐵道部在未按規定公開招標的情況下,投資1850萬元制作中國鐵路宣傳片,未達到預期效果。”審計結果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原來,為迎接2010年12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世界高鐵大會,2009年年初,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劉志軍提出要加大宣傳力度,要請像張藝謀這樣的知名導演制作高水平的中國鐵路宣傳片。2010年11月底,《中國鐵路》形象宣傳片交付鐵道部相關部門審查通過。該宣傳片在世界高鐵大會開幕式上如期播出,宣傳片全長五分鐘,導演為張藝謀,回顧總結了中國鐵路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和驕人成績。業內人士稱,《中國鐵路》宣傳片成本雖然高達1850萬,但該宣傳片并無技術含量,僅是用幾張笑臉和幾列火車簡單拼接而成。
網友發現,其中出現最多的便是各種奔馳著的列車,視頻均為當下拍攝,敘事手法為字幕表達,全片甚至連航拍鏡頭都很少,有網友表示:“大量延時或高速攝影,用價值4萬以下的機器就可以拍出,畫面組合就是鏡頭堆砌,完全看不出導演設計。段落組合毫無趣味,也缺乏敘事性。”
北京一位從事影視宣傳片和紀錄片拍攝的導演表示,該片大量視頻可以直接采用素材資料,十幾萬就可以拿下。一位經常拍廣告的資深專家指出,這個宣傳片最多也只是用4K高清攝像機拍攝,器材的租賃費用大約只需12萬元。宣傳中大部分場景都在火車上完成,場景費用可忽略不計。20段素材大概僅需要30萬元,再加上攝影、攝像、燈光、腳本、配樂和演員費用等,拍攝成本總計約55.53萬元。“天價宣傳片”也將張藝謀推上了風口浪尖。此間,有媒體報道,此宣傳片回扣占700萬元,張藝謀領250萬元。
張藝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當時鐵道部希望有大量的信息放進去,這些信息無法用畫外音和演員的表演完成,所以用了大量的字幕,這是不太完美的地方。直到“天價宣傳片”被曝光后,他才驚悉該片總投資竟高達1850萬元。張藝謀說,他所獲酬勞總共是稅后250萬元,分兩筆支付,一筆100萬元,一筆150萬元,兩筆酬勞均有合同和稅單為證。
“天價宣傳片”誕生記
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2012年7月10日,陳宜涵被原鐵道部紀委帶走調查。1963年出生的陳宜涵,是“天價宣傳片”中的一個關鍵人物。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陳宜涵任鐵道部政治部宣傳處處長(正處級),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任中國鐵道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2010年6月至案發任中國鐵路文聯副秘書長,官至副廳級。鐵道部接到國家審計署辦公廳轉送的《關于鐵道部投入巨資拍攝宣傳片未達預期效果》的公函后,也開始著手調查此事。
按照劉志軍的安排,拍《中國鐵路》宣傳片工作由鐵道部政治部宣傳處組織落實。時任宣傳處處長的陳宜涵找到北京金瑞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瑞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希望能聯系到張藝謀這樣的知名導演拍攝。王某通過北京新時刻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時刻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聯系到張藝謀,張藝謀同意作為導演拍攝此片。
2009年10月27日,由原鐵道部下屬的鐵道影視中心作為甲方與乙方新時刻公司簽訂的《和諧鐵路》(后定名為《中國鐵路》宣傳片)委托攝制協議顯示:制作完成期限是2010年1月31日,宣傳片時長10分鐘,有10分鐘、八分鐘、五分鐘、一分鐘等六個版本膠片拍攝。乙方委托張藝謀為導演,片中署名張藝謀,且張藝謀親自完成拍攝創意文案,指導拍攝制作,編輯剪輯。
2010年10月12日,原鐵道部財務司下撥鐵道影視中心宣傳片制作經費1550萬元。之后,應對方要求,原鐵道部又向鐵道影視中心追加預算300萬元。最終,宣傳片的制作費用為1850萬元。2010年11月底,《中國鐵路》宣傳片交付原鐵道部相關部門審查通過。2010年3月5日至12月3日,鐵道影視中心將原鐵道部拍攝宣傳片的專項撥款人民幣1850萬元,陸續支付給了新時刻公司。
為感謝陳宜涵,2011年1月26日,王某在原鐵道部地下車庫,將一個方形紙盒放在陳宜涵汽車后備箱中,后陳宜涵發現紙盒中有人民幣現金四捆,每捆10萬元,共40萬元,陳宜涵將其贓款存放在家中。
所任職務均為“肥差”
和陳宜涵同一天被帶走的,還有她的丈夫——原鐵道部運輸局車輛部副主任劉瑞揚。調查人員在搜查陳宜涵家時,意外地搜出超過1000萬的現金和至少九張房產證。調查人員認為,陳宜涵職務級別較低,不可能貪污這么多錢,隨即調查她的丈夫劉瑞揚。調查人員在劉瑞揚辦公室發現了大量存折和購物卡,劉瑞揚因此東窗事發。
1984年,劉瑞揚畢業于大連交通大學車輛系,歷任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貨車處副處長、裝備部驗收處處長等職。鐵道部運輸局是鐵道部的下屬司局之一,整個鐵道部大半核心權力都集中在運輸局。2000年,鐵道部將原來的車輛局、電務局、工務局、機務局和運輸局五個部門合并為一個部門,統稱運輸局。合并后的運輸局由裝備部、基礎部、客運專線技術部、土地管理部組成。其中,裝備部負責和鐵路設備有關的絕大部分業務。
2007年,劉瑞揚被提拔為北京鐵路局副局長兼北京鐵路客運專線動車檢修基地籌備組組長,主要負責北京動車段建設。由于北京動車段在整個規劃中地位重要,采購量很大,而劉瑞揚正好手握采購實權。據媒體報道,2008年時,曾有人向中紀委舉報劉瑞揚利用手中的職權在北京動車段工程運營設備采購中有腐敗行為。此事曾在內部引起不小震動,但后無下文。
2012年4月劉瑞揚調回鐵道部,任運輸局車輛部副主任。據悉,原鐵道部紀委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稱,劉瑞揚在劉志軍案發、他(指劉瑞揚)的上級張曙光和下級劉作琪都被“雙規”調查后,毫不收斂,仍然不計后果大肆索賄受賄。張曙光曾任原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客車處處長、裝備部副主任,落馬前擔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一職,受賄4700余萬元。案發后,涉案贓款、贓物已全部追繳,張曙光主動交代了辦案機關不掌握的大部分受賄事實。
2014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張曙光受賄案進行一審宣判,判處張曙光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這位曾經有著“高鐵第一人”之稱的鐵路行業領軍人物將面臨漫長的牢獄生活。此前的2012年11月底,受賄290余萬元的原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客車處處長劉作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沒收財產60萬元。
行賄者回國投案自首
劉瑞揚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河南省檢察院指定鄭州鐵路運輸檢察分院管轄。經過初查,檢察機關發現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望谷公司”)董事長徐玉鎖涉嫌向劉瑞揚進行巨額行賄。
徐玉鎖是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他是深圳市人大代表、當年胡潤榜上的新晉富豪、所掌控的遠望谷公司是深圳上市公司。十幾年前,徐玉鎖在蛇口成立遠望谷公司時,僅有四個員工,他本人兼職司機,到公司上市首日股價以60元高開達到身價15億元,再到涉嫌行賄被檢察機關立案偵查,直至回國自首,徐玉鎖的命運輪回讓人嗟嘆不已。
公開資料顯示,遠望谷公司的主要業務對象是當時的鐵道部,包括提供“RFID電子標簽”、“車號自動識別系統”、“車號智能跟蹤系統”。公司正是借助中國鐵路車號自動識別系統,開創了國內電子標簽產品規模化應用的先河。
2012年8月28日,鄭州鐵路運輸檢察分院決定對徐玉鎖涉嫌單位行賄罪立案偵查。此時,徐玉鎖卻不見了。原來,他聞知風聲不對,倉皇出逃,輾轉美國、新加坡等地,由其夫人擔任公司代理總裁和董事長。2012年10月24日,深圳市人大許可檢察機關對徐玉鎖采取強制措施。
徐玉鎖出逃后,檢察機關輾轉聯系到徐玉鎖的朋友作為中間人,嘗試與其建立聯系。經過中間人的引導和協調,徐玉鎖同意以郵件的溝通方式來對話,半年的時間來往信件達幾十封。在辦案人員的勸說下,2013年7月,徐玉鎖最終在境外向辦案人員提供了他向劉瑞揚行賄的證據材料。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外交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敦促在逃境外經濟犯罪人員投案自首的通告》。根據通告,在逃境外經濟犯罪人員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至2014年12月1日前自愿回國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15天后,徐玉鎖分別向最高檢和鄭州鐵檢分院寄來信件,表明愿意主動投案自首。
2014年11月27日下午,在廣東省深圳市蛇口客運碼頭,中國邊檢人員將從新加坡歸國投案的徐玉鎖移交給鄭州鐵路運輸檢察分院。因積極配合檢察機關辦案,檢察機關對其采取了取保候審的措施。劉瑞揚涉嫌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一案,正進入司法程序。
1850萬元背后的利益輸送
陳宜涵在接受原鐵道部紀委調查時,供述了辦案機關尚未掌握的受賄40萬元的犯罪事實。2014年1月3日,鄭州鐵路運輸檢察院對陳宜涵涉嫌受賄一案提起公訴。同年2月18日,鄭州鐵路運輸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隨著庭審的進行,當年引起社會關注的鐵道部“天價宣傳片”細節內幕也漸次浮現。
2009年四五月份,張某、王某與陳宜涵等人商談后,確定以1550萬元的價格拍攝此片。2009年9月22日,劉志軍批示同意。后因原鐵道部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遲遲沒有正式確定并回復對方的拍攝方案,以及未按協議規定的時間向對方撥出第一筆款項,拍攝工作被拖延。2010年12月世界高鐵會議召開前,在劉志軍的催促下拍攝進度得以加快,但張某以時間緊需要增加人力、設備為由,提出增加費用。經協商簽訂補充協議,增加費用300萬元。
在草擬宣傳片協議過程中,陳宜涵調到中國鐵道企業管理協會任秘書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原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部長王乙曾在宣傳部會議上宣布:“為了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諧鐵路》宣傳片拍攝工作繼續由陳宜涵同志負責。”
在整個過程中,陳宜涵是具體負責人,接任的宣傳處處長王某予以配合,陳宜涵參與了聯系拍攝、創意文案的討論和修改、樣片審查等工作,和新時刻公司的聯絡也是由陳宜涵負責。鐵道影視中心主要負責拍攝協調、提供影視資料素材、經手原鐵道部財務撥款支付拍攝經費等工作。
新時刻公司為了感謝王某為其接洽、促成該項業務,特聘王某為該宣傳片的顧問,并安排王某負責部分監制工作,同時向王某購買若干劇本,為此新時刻公司向王某的金瑞豐公司支付了650多萬元報酬。王某將其中的517萬元陸續轉入北京某會計有限公司,而后再通過該公司陸續向自己個人在建設銀行賬戶轉款共計人民幣284.15萬元。而后,出于感謝,王某送給陳宜涵40萬元。
公訴機關認為,陳宜涵具有自首情節,涉案贓款贓物全部追回,建議對其在有期徒刑6年至11年的幅度內判處刑罰。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陳宜涵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其擔任原鐵道部宣傳處處長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賄賂款人民幣40萬元,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陳宜涵如實交代辦案機關未掌握的罪行,以自首論。另外,她還有可以依法從輕判決的法定情形:贓款全部追繳,系初犯偶犯。
2015年2月10日,鄭州鐵路運輸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陳宜涵有期徒刑8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20萬元;沒收的個人財產上繳國庫,對40萬元贓款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