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明
這是舊上海百年租界期間唯一的一起“官告民”訴訟,原告是公共租界當局工部局,被告是上海灘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富紳。原告提起訴訟事由是“侮辱西人”,以租界洋人一貫強橫霸道欺壓華人的德行且手中有權的優勢來說,這起訴訟應該是必勝無疑。
可是,這場官司的最后結局卻是原告敗訴……
楊大少抨擊“洋勢力”
本案的被告名叫楊子京,生于一個上海開埠后在較短時間內暴富起來的商人家庭。楊子京的父親楊嗣業,原是英商洋行的跑街(推銷員)。楊嗣業非常刻苦努力,加上運氣不錯,十年活兒干下來,自己開了家商行做起了老板。不過,他的暴富卻是在1853年之后的十年間實現的。
1853年,小刀會起義在上海爆發。上海縣城被起義軍占領并控制后,越來越多的居民逃往英租界、美租界避難。楊嗣業在起義發生后的次日立刻果斷地把商行抵押給銀行,用獲得的貸款在英、美租界租下幾十處房子,之后抬高價錢出租給難民,從中賺取一倍至數倍的差價。當小刀會的勢力達到高潮,連洋人都看好劉麗川時,楊嗣業卻預料到小刀會必敗,于是一面四處放風為小刀會鼓吹,一面卻利用業主的恐慌心理以低價買下一套套房子。后來,太平天國的勢力也發展到上海近郊,同樣引起人們的普遍恐慌,楊嗣業故伎重演。就這樣,十年間他便由一個商行小老板發跡為滬上大富豪。
楊嗣業發跡后,深恐樹大招風,因此就把一部分財產劃到了兒子楊子京的名下。楊大少爺于是坐享其成,年紀輕輕就做起了啃老族。不久,楊嗣業因積勞成疾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考慮到自己日后離世后的遺產處置問題,便每年都把財產劃一部分給楊子京這個他最喜歡的兒子。楊子京的財富逐年增多,他不思錢生錢的持續發展,而是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舉凡修橋補路、舍施粥藥、賑災救民的事兒他總是積極主動,名列前茅。1871年,公共租界(1863年由英美租界合并)的中外居民增加,商貿活動日益繁榮,副食品商業隨之不斷延伸和發展。楊子京在南京路盆湯弄建造了公共租界第一家公共室內菜場,免費供攤販營業。
隨著租界的擴張、旅滬洋人的增多,原本就自我感覺良好的洋人的劣根性膨脹,愈加飛揚跋扈。租界內負責維持秩序的巡捕對尋常華人居民極為兇狠,常常動不動就謾罵、毆打,稍有指責便視為反抗,將人逮進巡捕房去關押,甚至隨便強加一個什么罪名將人判刑后送進監獄。楊子京的一個親戚從外地來上海,不諳路況,向巡捕問路遭到白眼后嘴里嘟噥了一聲,即被巡捕揮動警棍劈頭蓋臉砸下,幸好這人練過武術,身手靈活,閃過后隨手把警棍奪下扔在地上。此舉即被視為“對抗執勤”,巡捕房當即出動中外捕探多人前來楊府逮人,幸虧那親戚從后門溜走了才未被拿進巡捕房。不過,楊府卻被巡捕闖入搜查了一遍,據說還有財物損失。這使楊子京大為憤怒,于是就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投書控告,后者對此置之不理。
楊子京中過秀才,還通曉英語,平時偶爾還向滬上幾家報紙投稿。這次有此遭遇,便撰文向報紙投稿,揭露并抨擊公共租界巡捕房的惡行。其時他因捐資建造公共租界第一家室內公共菜場而在社會上已經小有名氣,現在攤上此事,頗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報社要求他繼續寫稿,于是他便又對另一當時剛被旅滬洋人中的有產階級分子流行的現象發表文章進行評論。這種現象是這樣的:租界的洋人富翁都備有馬車,家里養著專用馬車夫。不知是哪個洋富翁想出了一個旨在取笑侮辱清朝官員的法子,定做了與清朝官員相仿的纓帽箭衣作為馬車夫的專用制服,只是沒有頂珠。這個法子受到了其他洋富翁的熱捧,大家紛紛仿效,弄得華人官員徒然憤憤卻無話可說。現在,這個現象被楊子京撰文加以評論,指出這是洋人蔑視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應該反對。
楊子京連續發表兩篇文章,引起了社會的熱議。租界當局唯恐引發騷亂,就想制止。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工董局分別向楊子京寄發了約談函。楊子京收到約談函后,隨即又發表了第三篇文章,那是一篇短文,抄錄了租界兩封約談函的文字后,寫了一段話,既是評論也是通知,約請公共租界、法租界當局派人于后天下午三點前往他的寓所談話。
文章刊出后,法租界沒有理睬,也沒有再寄約談函;公共租界倒是做出了反應,派了一名官員帶著翻譯拜訪楊子京,要求他不要再在報上發表文章抨擊西人。楊子京說這可以考慮,不過我也要求你們西人對華人客氣點。雙方最后談得不歡而散。
連出怪招回擊洋人
楊子京繼續寫文章抨擊洋人欺壓華人,這時發生了對于楊家來說非常重要的大事:他的父親楊嗣業患了重病。于是,楊子京只好放下一切事務,四處奔走為父親找中西醫治療,還到處打聽家傳秘方。治了一陣,楊嗣業的疾病有點兒轉機,繼續休養的時候,老頭子又忙開了:他想盤下四馬路上的胡家宅。
當年,上海灘上說到胡家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因為那是一個大大有名的富豪擁有的,這人便是朝廷賜予二品官的歷史上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1882年,胡雪巖的事業發展到了頂峰,他斥資2000萬兩銀子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與控制了中國蠶絲價格權的洋商展開了一場大商戰,志在奪回價格權。胡氏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哪知這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和意大利生絲突告豐收二大變故倏然而至,金融危機導致市面劇變,胡雪巖回天無力,拖到1883年夏天,被迫將貨源賤賣,虧耗白銀1000萬兩,自此走向破產的深淵。四方債主爭相催逼債務,胡雪巖被迫變賣產業,其在上海位于公共租界四馬路大新街口(今福州路湖北路口上海書城位置)的公館胡家宅也在其中。對房地產向有興趣的楊嗣業雖在病中,但得知消息后還是決定跟眾多買主競爭一把,最后如愿把胡家宅拿到手。不過,他的健康資本到此也耗光了,還沒遷到胡宅就去世了。
父親死后,楊子京繼承了胡家宅產業,他搬遷過去后,決定給租界洋人一個下馬威。一日,楊子京喚來一直給他做衣服的汪姓裁縫,說要做一件長衫。汪裁縫便要給他量尺寸,他說不必量,尺寸是現成的,長一丈八尺,寬一尺四寸,照此制作,完工有賞。汪裁縫聽了大吃一驚:世上哪有人穿一丈八尺長的衣服的。穿了怎么走路啊?于是便問:楊先生您這件長衫沒法穿的呀!楊子京打斷道:“你別管那么多,照著我報的尺寸做就是!”汪裁縫知道楊大少爺的脾氣不好是出了名的,便不敢吭聲,按照他所說的尺寸做就是了。
沒幾天,這件世上獨一無二的長衫完工了,汪裁縫拿到楊公館交貨。楊子京也不試穿,只是量了尺寸,表示滿意,遂支付了雙倍工錢。長衫做好了,楊子京開始下一步,命管家去《字林西報》刊登一則廣告,“招聘西仆英、美、法、德各一人,年齡宜四十歲以下,須體格強健,面目猙獰”,言明月薪50兩銀子,吃住穿費用均由東家負責承擔。廣告刊出后,前來應聘的洋人絡繹不絕。因為楊子京開出的待遇已經超出了公共租界巡捕房的西捕平均月薪(44兩),況且當仆人的活兒肯定比當巡捕輕松且無可能與大盜槍戰打斗的生命危險。楊子京親自面試,最后選定了四人。
汪裁縫再次出場,這回是給四個洋仆制作制服,都是西式仆人服裝,背部印有跟清朝士兵服上所印的“勇”字一式一樣字體和大小的國籍字樣,曰:英、美、法、德。楊子京又讓管家去“盛德福”買來四頂西方紳士戴的銅盆帽,給四個洋仆一人一頂戴上。這副中西式樣、貴賤裝束的混合組裝制服,給四個金發碧眼、面目猙獰的洋惡漢穿戴上,別說做事兒,光站在面前就令人忍俊不禁,楊公館上下無不捧腹大笑。
然后,楊子京就正式登場了。他穿上那件一丈八尺的長衫,可想而知,那衣衫的下擺會長出多少,這怎么走路呢?楊子京卻有主意,他讓四個洋仆每人扯住一個衣角,前后左右站好后,說聲“出行”便邁步,四個洋仆隨著他的步履幅度隨行。就這樣,亦步亦趨走出了楊公館大門,在四馬路上走了一段距離后,來到教堂街(今河南路)拐彎,前往南京路。在南京路上轉了一圈,順著原路返回四馬路楊公館。楊子京這趟出行成為上海灘的一樁新聞,所過之處,不論洋人華人,官員百姓,中外捕探都大為驚奇,指指點點,議論紛紛。人們知道這是楊子京有意作弄洋人,紛紛起哄,拍手叫好。
次日,楊子京又帶了四個洋仆前往城隍廟游覽。到了豫園門前,穿上這件長衫,還是吩咐洋仆牽了衣角,亦步亦趨前行,進豫園逛了一圈后又轉了轉城隍廟,這才脫下衣服回家。第三天,楊子京又照樣穿著去法租界轉了一圈。三天下來,公共租界、法租界的那些洋人大受刺激,紛紛向巡捕房和租界當局提出抗議,說楊子京此舉是“對外國僑民的嚴重侮辱”,要求當局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租界當局還沒回過神來,楊子京又想出了新把戲。楊公館原是有轎子供楊子京出行時坐的,養著兩個華人轎夫。現在,楊子京讓管家找了個木匠來把轎杠改成四人抬的,出門時讓那四個洋仆抬,原先兩個轎夫則改穿從戲行買來的戲臺上黃天霸之類的角色所穿的黑色戲服,手持藤條,出行時一左一右在轎子兩側隨行,貌似專門監督洋仆的差役。須知抬轎子是有講究的,轎夫必須步履一致,那四個洋仆從未抬過轎子,楊子京也沒讓轎夫教他們,就這么抬著上街了。洋仆各邁各的步,把轎子抬得如同顛簸在波浪上的一葉扁舟,大出洋相。楊子京在里面顛得受不了時,就讓轎夫代替自己坐轎,他則步行相隨。
“侮辱西人”被判駁回
楊子京連出怪招,使租界洋人大為不爽。他們向巡捕房投訴,要求制止這種蔑視西人的行為,巡捕房也想采取措施。他們試圖找類似“治安處罰條例”之類的章程中的相關條款來制止,卻并未制定過,只好上報工部局、工董局。這兩個租界最高機構不想自己先出頭,互相觀望。過了數日,法租界工董局行文公共租界工部局,干脆挑明:楊子京系居住在公共租界的居民,該由公共租界出面處置為妥。而公共租界這邊因楊子京選擇的出洋相地段以本租界居多,洋人投訴、華人喝彩的也多,真的不能容忍了,于是決定行動。
公共租界工部局法律顧問天明律師受命代表公共租界全權處置此事,天明早在1863年6月就已受聘擔任公共租界法律顧問,每年的酬金是700兩銀子。他認為公共租界跟楊子京的糾紛雖是小案子,不過,由于楊子京是上海灘富紳中的怪人,而且又捐資建造了公共租界首家室內公共菜場,本人還會撰文評論抨擊社會現象,所以還是需要引起重視。天明律師于是決定此事如果能夠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話,還是悄悄解決為好。他把這個意見端給公共租界總辦韜朋,后者深以為然。
于是,天明律師就請對胡家宅有管轄權的中央捕房出面,以辦理護照延長手續為名把楊子京的四個洋仆約至捕房談話,問了問情況,覺得從租界現行治安章程來看,楊子京的行為跟違反章程一丁點兒都沾不上邊,這官司如果真的開打,會審官還真沒有判楊子京敗訴的理由。于是,他就采取了“挖墻腳”的策略,對四洋仆說可以由租界出面給他們介紹一份新的工作,月薪不會低于楊子京給他們的每月50兩銀子,讓他們辭去楊公館的差使。這四位都是楊子京特地從洋人中挑選出來的惡棍,其中有兩個是老兵油子,兩個當過海盜,在印度服滿了刑期釋放后直接到上海灘來混日子的,信奉的是“有奶就是娘”的人生準則,講究實際,要求先簽約再辭楊公館的差使。天明律師立刻給工部局打電話,韜朋總辦說工部局的每一文開支都是納稅人的,招聘人員也是這樣,沒有董事會議通過,誰也做不了主。而這種情況下董事會議肯定不會同意安置這四人并且給予600兩銀子作為年薪,須知你這個工部局法律顧問年薪也不過只有700兩啊!
于是,天明律師的這個想法只好作罷。次日,他又去拜訪楊子京,想勸這位華人富紳停止之前的做法,說楊先生我拜讀過您在報上發表的文章,佩服得很,您以后還是以寫文章抨擊來宣泄自己的不滿吧。楊子京說那么工部局也可以通過文章來宣泄對我楊某人的不滿呀!談不攏,那就只好開打官司了。
1883年12月7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向會審公廨提起訴訟,要求裁判楊子京的行為系“侮辱西人”,予以拘押懲治并勒令其登報道歉,以及罰款。
之前,楊子京對洋人的戲弄行為,不但對旅滬洋人產生影響,而且已經引起了上海灘廣大華人包括清朝政府的大小官員在內的清一色的熱議,幾乎都是贊賞和支持楊子京的。這對于這次公共租界工部局對楊子京的“官告民”訴訟,顯然是不利的。因為會審公廨的相當于法院院長、副院長職務的最高長官會審官、副會審官全部是清朝官員,他們對這起官司的勝負走向顯然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法院院長黃承乙,浙江余姚人氏,是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大學者黃宗羲的族孫,用他晚年回憶該案時的說法是,這個案子當初是可以不予受理的。但是,由于原告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以受理了。受理之后又拖了一段時間,到1884年3月才開庭審理。為何要拖?是因為按照陪審官輪值制,12月、1月、2月這三個月輪值的陪審官中頗有藐視華人和精通法律的洋外交官,2月下旬他們中有人回國休假去了,于是趕緊開庭審理。而這段時間,楊子京也沒閑著。他接到訴狀副本后,聘請了兩個律師,都是他的朋友,其中一個是英國人。根據這位英國律師的建議,他在這段時間里照常行事,該穿一丈八尺的長衫還是穿,該讓洋仆人抬轎照樣抬,借以表示自己根本沒有違反什么法律、章程,乃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狀態。
1884年3月3日,會審公廨開庭審理該案。公共租界的法律顧問天明律師預料這場訴訟的結果會于原告不利,以患病為由委托其弟子李達利律師出庭。公共租界工部局韜朋總辦到場旁聽,黃承乙聞訊后臨時決定自己親自出場擔任審判長,以控制現場局勢。一應程序走下來,最后由五名洋陪審官決定被告是否違反了中國法律或者租界章程,之前被告的一中一英二位律師已經申明過,要求陪審官在作最后決定時如若認為被告是違反法律或者章程的,必須表明被告違反的是哪一條法律或者章程。而他們的觀點得到了會審官黃承乙的當庭認同,這就等于把陪審官逼進了死胡同,你如果說不出被告違反了哪條,那就無法支持原告。這樣,五名陪審官只有一個選擇:不支持原告的訴求。于是,會審官黃承乙當場作出了駁回原告訴請的判決。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