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福州路,位于黃浦區中部,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544米,寬度在11.6至21.7米之間;就長度與寬度而言,在上海眾多馬路中實屬一般。然而,該路不敢說很早聞名于全國,很早聞名于上海是不容置疑的,且常常提到福州路是舊時上海英租界自西向東、河水出浦的四條土路之一。在租地內須保存自東至西之通江四大路,以利交通,即:在海關之北(今漢口路);在舊勞勃渥克(譯音)上 (今福州路);在四段地之南 (今廣東路);在領事館之南(今北京路)。
從資料看,“Upon Old Rope Walk”舊譯“打繩舊路”,1932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中,改作“在舊牽道上(今九江路)”。1991年,費成康先生著《中國租界史》,有一條注釋轉載臺灣學者從英國國家檔案局抄來的《上海租界租地章程》, 陸文達先生根據臺灣抄本撰寫了《上海租界第一次<地皮章程>中文原本書后》一文。這一條的中文原本是:“商人租定基地內,前議留出浦大路四條,自東至西,公同行走,一在新關之北,一在打繩舊路,一在四分地之南,一在建館地之南……”陸先生認為當年四條土路從南到北是漢口路、九江路、南京路和北京路。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福州路很可能不是四條土路之一。
福州路之前身教會路
原先的英文名稱為Mission Road,中文名稱或稱布道街。據說上海開埠后,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此傳教而有此稱;或說因西面通往基督教倫敦會設在山東路的教堂天安堂,所以稱為布道路、教會路。
1862年5月5日,英代理領事麥華陀發表《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并提出重新命名的街道名稱十九條,將“花園弄”和“馬路”改名“南京路”,“領事館路”改名“北京路”等;其中“教會路”改名為“福州路”。在《會議錄》中首見福州路路名是1862年9月4日:“因福州路盡頭那座碼頭需要改進,指令檢查員設法取得一份費用預算。”
1865年12月13日董事會發布工部局工務委員會有關街道名稱的報告:由于平行的和相鄰的主要街道名稱相似,造成現有街名混亂,因此打算把江蘇路改為四川路,因為和江蘇路毗鄰的是江西路;還把杭州路改為九江路,因為漢口路緊挨著杭州路。其他,仍沿襲以大清帝國各省之名命名南北走向街道、以主要城市之名命名東西走向街道這一辦法。同時附上了一張散發通知全市的報表,在表上列出了英租界內街道的舊名、現用名及擬用名。其中東西走向的街道中,福州路的舊名為“教會路”,中文名為“福州路”。
福州路之拓寬馬路
教會路與改名后的福州路慢慢地從今河南中路向西修筑到今西藏中路,原本的泥土路漸漸地變成泥磚路、圓卵石路、花崗巖碎石路;到了20世紀20年代開始用柏油鋪筑路面。道路的寬度起初規定不少于20英尺,從1870年代起逐漸開始部分的拓寬和拉直。
20世紀初期,部分路段拓寬至40英尺。1902年8月的時候,日商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經理致函工部局,要求在福州路和四川路交叉處該公司產業前方的道路達到40英尺寬,而原計劃所訂的該處寬度為30英尺。董事會授權工程師與該商談判,要求使必要的改善工程不致使工部局耗資過多,因為該公司開出的土地轉讓價格是每畝白銀4.5萬兩。與20多年相比,價格漲了10倍左右。
他的建議中提到修正此路線,使福州路路面寬度不少于40英尺。路面的拓寬主要是當時位于英租界中心區域的發展比較快速,以致交通繁忙。1891年6月23日,董事會討論了在福州路部分路段實行單向行駛的方案。
后來,公告發布:通知公眾從7月6日開始,馬車在福州路上只準從東向西通行,從西向東通行時須在福建路轉彎。
福州路之文化氛圍
福州路之所以在上海聞名,在于文化。福州路大致分為三段,今河南中路以東為東段,向西至福建中路為中段,再往西為西段。東段因20世紀初開始逐漸建造了不少大樓——行政大樓、總會大樓、大酒店、大藥房、巡捕房等,功能不一,現在已成為上海64條被保護的道路之一。中段有不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等,率先創辦報紙周刊的《時報》報館就在福州路山東路口,與附近的《申報》、《新聞報》報館,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爭奪上海報業盟主。我國率先將一張報紙分為四版,兩面印刷,徹底擺脫書頁式報紙的痕跡。
全國最大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遷入福州路河南路口,1912年落成新館,以出版教科書聞名于市。此后陸續有中華書局、大東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店等開業或遷入;還有中國首創唯一的科學儀器館,傳統的文房四寶行業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開文等筆墨莊在福州路及附近營業。西段,好聽的話是“俗文化”匯集區,實際上是戲院與妓院的混合地段。福州路俗稱四馬路,因此過去人們稱東中段為“福州路文化街”,西段為“四馬路妓女窟。”
不知是觀念不同還是從財政收入考慮,工部局對這些戲院及妓院總抱著很寬松的態度與做法。除了后來工部局給四馬路上的“長三堂子”頒發營業執照并在執照上注明為“書寓”外,對國人或西人抱怨“戲院”、“妓院”的吵鬧聲給他們生活帶來不便的投訴常常敷衍了事。
1886年12月16日:“會議收到了領袖領事的來信,內附道臺來文的譯文,來文稱,葡萄牙領事向道臺遞交了一份由幾位中國商人、錢莊掌柜、茶商等所呈遞的請愿書,該請愿書懇求道臺頒發告示,禁止婦女在福州路茶館內唱淫蕩歌曲。他為此已擬就了一份告示,飭令會審公廨讞員及知縣拘捕違禁賣唱的婦女。總董說,在1882年,會議決定,此次亦作同樣答復。”
所謂同樣的答復,也就“研究研究”,期望這樣就能不了了之。這次因為上海道臺的堅持,翌年3月17日又收到了領袖領事的來信,詢問工部局是否對此采取過任何措施?
董事會經過討論,一方面回信給領袖領事:“董事會未曾接到關于福州路上一些茶館有放蕩行為或妨礙治安事件的報告,但董事會已向茶館老板們發出通告,令他們注意遵守頒發給他們的執照上的規定,即禁止一切下流與淫蕩表演,而且捕房業已奉命拘捕任何違反此項規定者。”同時給茶館老板們發此通告曉諭各茶館老板,務必按照所頒執照規定,嚴格禁止賣唱淫蕩歌曲。捕房業已奉命,凡違反此項規定者,一律予以拘捕,并押送會審公堂。”
一個叫做慕維廉的牧師曾寫信給工部局,提請工部局注意福州路有大量的妓院、賭場和鴉片煙館,這些都是巨大罪惡之源,導致租界境內華人青年道德敗壞,在中國司法管轄下,是不會予以容忍的,因此他請求工部局采取一些明智而有益的措施,予以取締。工部局董事們回答說:對這些游樂場所進行干預,并不是工部局職權范圍之事。
1901年初,在已經執行娼妓登記制度的情況下,開始考慮對福州路的妓院實施營業執照附律的必要性。1925年,工部局對妓院開禁,福州路靠近西藏路云南路的會樂里,成為上海“著名”的妓女窟,集中開設了100 家妓院,只有其中一幢房屋開設乾元藥行。建國后,開始取締妓院,收養與改造妓女。
改革開放后,黃浦區政府將改造福州路作為重點建設項目,東段為市級機關、主管局和企業公司辦公機構為主。中段以圖書、儀器文具用品業為主,保留原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古籍書店、上海博古齋、長征測繪儀器商店等一批名特優老字號外,又增設10余家專業書店。西段以文化娛樂和商業設施為主,有東方藝術中心、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等,并結合城區改造,拆舊房建新廈,原來的會樂里蕩然無存,原址上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商場——來福士廣場。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