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珺
摘 要:目前,涉警輿情引起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搞清楚涉警輿情的來龍去脈,才能使得涉警輿情呈現出正能量。從成因入手,對涉警輿情形成的各個要素進行客觀分析。涉警輿情的成因也可分為社會、主體和客體三個方面:社會成因主要包括群眾的利益訴求、社會矛盾的沖突、法制建設的缺失;主體方面的成因則為民眾自身素質、個體極端事件誘發和敵對勢力煽動;客體方面的成因主要是警察倫理建設的缺失。
關鍵詞:涉警輿情 ;成因 ;警察倫理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3-0089-06
涉警輿情指民眾對人民警察機關的工作與形象的意見和態度的表達,是民眾對于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社會政治態度。近年來,幾起涉警輿情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山西警察腳踩討薪女長發”和“南都記者采訪警察聚餐”,不但引起公眾的長時間關注,而且引發了所謂的“警媒對立”。同樣作為輿情客體,為什么在全國七百余萬公務員群體中,公眾獨獨對警察特別關注?為什么涉警輿情流傳范圍大、負面影響難以消除?比如黑龍江訥河監獄的“桃色風云”、內蒙古“呼格吉勒圖冤案”等,都成為涉警輿情的集中點。當然,筆者無意在此為作為涉警輿情客體的公安機關和警察辯解,追根尋源,要想弄清楚涉警輿情的頻發原因,就必須從涉警輿情的成因入手。
一、社會管理存在制度性缺失是涉警輿情的成因
我們以現實中的社會矛盾為切入點,從經濟和社會管理以及法治的視角進行剖析。
(一)各階層的利益訴求日益高漲
1.改革觸動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
社會轉型時期是利益格局深刻變動時期。在利益格局的變動中,有的人向社會上層流動,有些人則向更下的社會階層沉落下去。[1]以城市為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市民群體不斷分化、組合,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與改革開放前形成鮮明的對比。改革開放打碎了 “鐵飯碗”,有的階層成為既得利益者,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利益相對受損的群體。由于我們社會管理存在制度性的缺失,基尼系數越來越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利益受損的群眾越來越多。這些群體有明確的意識與利益訴求,當他們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必然會對黨和政府產生不滿情緒,尤其以城鄉結合部的失地農民更為典型。同時,區域與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使差別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2]
2.受損群眾利益訴求呼聲大,但解決渠道不通暢
由于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的存在,改革開放中利益受到損害的群眾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他們的利益訴求沒有通暢的渠道來表達:向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去反映問題,需要有人際關系來促成;向地方黨政領導直接反映問題,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向法院提起訴訟,需要訴訟費用,成本太高,更何況法律對這些社會問題不可能宏觀地去干預;采用違法犯罪的手段去實現利益訴求,又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代價更大;通過信訪渠道,常常無人過問,為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輿情表達成為便捷的渠道。
3.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利益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積累了大量難以解決的矛盾,尤其是社會建設的相對滯后,使得原本就已經比較突出的利益沖突長久得不到有效解決,[3]并且越積越多,越積越深。從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來看,由于不良的政績觀的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造成社會不公、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現為社會的二次分配缺少有效的制度設計,拉大貧富差距,弱勢群體即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得不到維護。
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中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特別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團,不顧社會影響,不擇手段維護其既得利益,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更加劇了社會矛盾。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輿情沸沸揚揚,公安機關處在第一線,必然首當其沖。
(二)社會矛盾解決不當,促使涉警輿情頻發
1.解決社會矛盾方式簡單是涉警輿情產生的內因
社會心理沖突往往是涉警輿情事件產生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們社會缺少民主協商,解決社會矛盾方式過于簡單,不但沒有解決原來的矛盾,反而增添新的矛盾。比如,千百年來形成的“人治”思維反映在民眾同官員的矛盾上,一些老百姓認為,只有把事情鬧大,引起高層領導的重視,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于是許多人就產生了“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社會心理。又比如,崇尚暴力的傳統心理通常是大規模群體事件的心理基礎,一些地方政府過度使用警力,引起老百姓的不滿情緒。個體和社會的各種心理慣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的認知偏差,產生偏見,引發心理焦慮。[4]此時,只要有外在的刺激,也即輿情角度的中介性刺激事項發生,就會引起人們的社會心理失衡。而各種輿情,包括涉警輿情便蔓延開來。
2.群體極化促使涉警輿情偏激
群體極化是群體討論時的現象,群體在闡述論點、進行邏輯論戰時,一些成員變得具有防御性。當他們面對挑釁時或者群體中冒險人數占多數時,態度或者做出的決策會變得更為冒險甚至激進,稱為冒險偏移。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群體中謹慎保守人數占多數,群體決策就偏向保守一端,稱為謹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比個體決策更傾向于冒較大風險。這種傾向意味著與個人單獨行動相比較,群體成員更愿意拿組織資源去冒險。雖然風險決策會有較高的回報,但是失敗的決策常常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如,在一些涉警輿情事件中,參與者因為受到當時的環境影響,心理通常會得到一種強化。這是因為在這些事件中,他周圍人們的情緒與行為會對他產生一種“社會喚起”的效應。當人們看到別人和自己做出同樣的行為時,他會對自己做出的沖動性舉動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沖動性的集體行為又反過來吸引了參與者的注意力。此時,群體中出現了高度的“去個性化”,也稱“去個體化”的嚴重傾向,以致形成群體極化。與此同時,群體的存在與去個體化的表達方式,也使得參與者產生一種匿名心態與責任擴散心理,攻擊性、冒險性等沖動行為都有可能產生。
(三)社會法制建設的缺失
1.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用“人治”進行社會治理
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在進行社會治理過程中,官大壓人,簡單粗暴。從官的一面來看,人治觀念主要表現為“以權壓人”,“官大表準”。在處理官民矛盾沖突時,往往表現出強力管控的思維,過度地使用警力和強制措施,客觀上激化了官民矛盾、干群矛盾和警民矛盾。“人治”的另一種表現是不講組織原則,官與民依靠“面子”、依靠關系來處理矛盾沖突,甚至采用“黑白兩道”的方式。有的領導遇到矛盾,往往喪失原則立場,只要不出事,保住自己的“官位”什么條件都答應,該出手時不出手,不善于用法律手段去處理矛盾問題,助長社會的不良風氣,為更大沖突埋下隱患。
2.社會治理的法制缺失
社會治理的法制是指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以及法律監督等重要環節。我們說目前“法制尚不完備”,不是說我們的法律條文不夠完備,而是從法制現代化的角度來分析法律精神與法制實施的現狀。我們的公民意識、公民守法精神尚需培養與增強,即使是作為執法主體的公安政法各部門,對于現代的法律精神與法制觀念的認識也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表現為在政法各部門,對于法制的基本價值還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認知,在具體的執法活動中,往往只注重法律效果而輕視社會效果,只重視法律的實體正義而忽視法律的程序正義,不可避免地出現不規范的執法行為與執法瑕疵。在法制的各個環節上,我們距離現代法治的標準與要求還相差甚遠,這也是產生涉警輿情的重要原因。
3.社會普遍存在著不崇尚法律的價值觀
在我國社會普遍存在著人情大于法律的思想,這種價值觀使得法律難以得到尊重。法律有多種價值,如正義、自由、公平、平等、效率、秩序等。其基本價值是秩序,亞里士多德說:“法律(和禮俗)就是某種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禮俗)的習慣。”[4](220)可見法律即是秩序,法律的秩序性體現在法的靜態規則體系和結構上,也體現在法的運行過程和運行結果中。但單純追求法律的秩序價值又會失之于偏頗。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是用來制約與規范官民雙方的。法律的秩序價值應當是全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問題是人們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在對法律的秩序價值的認同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社會個體考慮的是自由、公平,或者是正義、平等,當法律的秩序價值與法律的其他價值相沖突時,個體就不一定承認“秩序”價值的普遍意義。一旦二者相沖突,就容易形成警民之間的對立。
對于執法者來說,往往偏執于法律的秩序價值,忽視法律其他價值的存在,表現為不恰當地把秩序價值與其他價值對立起來,即只要平息矛盾就可以了,而沒有解決矛盾的深層次原因。此外,一些影響社會輿論的中介性事項,形成涉警輿情。無論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還是民眾個體,都要全面正確地理解依法辦事原則,公正、公平處理涉警事件,才能促進社會的秩序與和諧。
二、涉警輿情主體方面的原因
所謂涉警輿情主體,并不是指廣義上的民眾的概念,只是民眾這個整體概念中與涉警輿情相關的那一部分人,而并不代表整體意義上的民眾。
(一)民眾自身素質方面的原因
民眾的范圍既可以指涉群體,也可以指涉個體,因為它是與“官”相對應的概念,正好符合涉警輿情主體的社會身份。總體上說,這部分民眾的素質決定涉警輿情的性質、規模與影響,也決定著涉警輿情的走向與趨勢。分析民眾素質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一些人的公民意識淡薄,無政府主義思想嚴重
公民意識主要是指公民的民主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和公平正義觀念。在現階段,社會中潛存著一種無限追求個人自由的無政府主義,它與法律規范直接對抗。無政府主義是指“一種社會狀況,任何人都不受他人或群體的權力與命令的支配。”[5]涉警輿情危機事件中往往可以看到無政府主義的一些表現。尤其經過群體極化而產生的一些攻擊性、冒險性行為則更為典型。這些人的行為從法治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視為公民意識淡薄,尤其是公民守法意識薄弱的表現。
2.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的蔓延使得我國進入了矛盾的多發期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市場經濟的運行,個人成為市場主體,在計劃經濟時期盛行的集體主義思想逐漸被個人主義思想取代,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社會各個方面蔓延。但我國的經濟基礎仍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了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與之相適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矛盾,反映在涉警事件中,是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還是以個人利益為重。我們的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仍然堅持以國家、集體為優先利益的價值觀,這必然會引起與一些民眾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突,這是從社會的層面來看涉警輿情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3.一些群眾不懂法律,少數群眾知法犯法
就某些涉警輿情中介性刺激事項而言,一些群眾不懂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前社會中有些人不學法、不懂法、不守法,他們做起事來往往不顧及社會后果、觸犯法律。還有少數群眾知法犯法,他們常常有一種僥幸心理,“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在當前涉警輿情中,許多內容是違法的人,別有用心,故意散布的。法盲現象嚴重、法治觀念淡薄,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巨大障礙。
(二)個體極端事件的誘發
涉警輿情得以產生的重要中介性刺激事項之一是個體極端事件。社會現實中個體極端事件屢屢發生。如到幼兒園門前砍殺無辜幼兒,在公交車上點燃汽油引爆車輛,朝城管人員潑灑硫酸或捅刀子,在鬧市區開車亂撞行人。這些個體的極端事件表征的是社會中的一股戾氣,即一種殘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極端的一種心理。上海“閘北事件”造成民警6死4傷,公安機關并未得到公眾同情,反而被公眾責問,造成被動,充分說明了公安宣傳、輿論引導、媒體聯系,正在演變為現實的政治與公共關系,公安機關必須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否則,將處于被動局面。就樟樹市來說,2009年發生的“3·10”、“7·28”兩起事件,“3·10”事件我們做到事件處理和輿情引導兩手抓,事件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效果良好;“7·28”事件我們忽視了互聯網輿情引導,使案件炒成了事件,對樟樹公安工作教訓深刻。
(三)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煽動
國內外敵對勢力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法律概念。前者是指這股勢力對我們采取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后者則指這種系列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在《刑法》的分則第一章被列為“危害國家安全”,并有具體的相關罪名。
現實中,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依然存在。在近幾年的一些涉警輿情事件中,境外的敵對勢力往往在網絡上主動向我們進攻,對國內的輿情主體施以影響。國內也存在一些對黨和政府不滿的人,這些人雖然尚未完全歸屬到敵對勢力的陣營,但他們的政治傾向、政治態度與意見卻總是與境外的敵對勢力內外呼應、互相唱和,他們制造和散布了大量的涉警輿情,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對此,絕不可以掉以輕心、等閑視之。
三、涉警輿情客體方面的原因
從涉警輿情頻發的現狀看,作為涉警輿情的客體,公安機關及其警察都應該有足夠的重視,并從自身努力查找不足、彌補缺陷,以從根本上減少涉警輿情事件的發生。
(一)不當的用警處警導致涉警輿情危機
具體而言,其表現可以用“捂、推、壓、堵、引”5個字予以概括。“捂”就是捂蓋子,隱瞞事實真相;“推”就是推卸責任;“壓”就是壓制輿論、壓制媒體;“堵”就是封堵信息傳播渠道;“引”就是引火燒身,以為公安機關有強制力量,盲目置身于事件的前沿,成為涉警輿情的攻擊焦點。
不當用警處警有公安機關自身存在的問題:其一,對慎重用警處警認識不足。涉警輿情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積累與疊加的結果,是公安機關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新的挑戰,其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稍不謹慎,就會引發涉警輿情危機。如果我們思考不全面,輕易用警出警,就會造成公安機關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激化社會矛盾。其二,不能果斷處理涉警輿情危機。在涉警負面輿情處置的觀念、態度、方法上我們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怕見媒體,媒體來了能躲則躲,能溜則溜;對領導怎么看突發事件,心里沒有底,不知如何是好,對于一些本已了解的事實,要么捂著不說,要么語焉不詳,要么模棱兩可;對于媒體的提問和所提的要求,推諉拖拉,不愿負責,不敢負責;由于怕擔責任,不敢講實話,不敢講真話,與己無關,高高掛起。這種思維方式只能加重涉警負面輿情。
(二)警察倫理缺失是引發涉警輿情的主要內因
在社會轉型中倫理道德文化建設滯后,警察倫理建構與作用發揮不足以致引發涉警輿情危機。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引發涉警輿情與警察倫理的缺失
一是警察在執行公務或私人活動中,由于警察違反道德規范甚至違法犯罪,必然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涉警輿情的危機。在輿情事件中,屬于這一類案件雖然不多,但社會影響十分惡劣。比如佘祥林、趙作海和呼格吉勒圖等震驚全國的冤案,如果不是辦案民警只為“破案”績效,而不顧倫理道德的約束,則有可能避免冤案發生。
二是由于公安機關處置舉措失當,引起社會關注轉移而形成輿情事件。現階段,是我國各種社會矛盾多發期,公安機關處在社會沖突的風口浪尖上,而我們一些地方公安機關處置舉措失當,往往最容易出現以下幾種錯誤:一是急于平息事件。一些公安機關在不了解事情全過程時,就急于處理和平息事件,這就為“小事鬧成大事”埋下隱患;二是在處置事件中,一些公安機關對事實不夠尊重,只是聽從地方政府的指揮,使得公安機關成為事件的輿情客體。
2.現階段警察倫理建構缺失
警察倫理是指作為警察的公職人員在行使警察權力時,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在當前社會的背景下,警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職能在改變,群眾對人民警察的要求也隨之改變,不同價值標準、判斷標準的碰撞在所難免,因此觀念就發生了沖突。
其一,警察要隨時代變化,轉變自身的角色。我們的公安機關,長期以來一直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主要任務就是對敵人實現專政。隨著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警察的主要任務是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保護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安全。從對敵斗爭的角色轉變為保護人民群眾與維護社會和諧的主要力量。從政治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變是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在當代社會轉型中最重要的變化,這一變化決定了人民警察的職業屬性從政治性向社會性轉移。警察倫理也應該隨之向社會性轉移。而目前我們對警察職業道德的要求,如公正、廉潔、忠誠等的闡釋,都是從政治的角度而不是從倫理的角度展開的,反映出警察倫理建構的缺失。
其二,傳統行政倫理對警察倫理影響至深。公安機關是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公安機關所秉持的警察倫理深深地受到傳統的行政倫理的影響和制約。在社會轉型期,傳統的行政倫理已經遭遇到嚴峻的挑戰,突出表現為以效率、效能為主要的行政價值目標,[6]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公安機關及其警察在工作中主要的職能就是管理社會與維持秩序,這種單一的工作目標,難以應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現實,把維護社會秩序與激發社會活力兩者對立起來,時常以維護秩序為由束縛和禁錮社會的活力。表現在輿情事件的處理上,要么驚慌失措,不問是非,息事寧人;要么以鐵腕手段強行打壓,強力“封口”;或采取不理睬的態度,讓輿情隨著時間而逐漸消散。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公安機關面對各種各樣的涉警輿情,不是從公共利益、社會公正、人性尊嚴等更高的倫理的層次去面對輿情主體,而是從管理者的立場出發,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強行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其三,社會的負面倫理道德對警察倫理建構的影響。當代社會,市場經濟和商業社會本身所體現的經濟理性、拜金主義、個人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思想,使得世風日下,對社會道德風氣污染嚴重,這必然影響到警察倫理的建構,使他們在道德選擇上界限不清、是非不分,甚至與一些錯誤的思想同流合污。警察倫理是社會倫理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會倫理的影響,在整個社會負面倫理道德的影響下,警察倫理建構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由此可見,涉警輿情的產生也不是由單純哪個要素所決定。上述三個方面成因比較起來,輿情客體方面顯然更容易加以改變,要想減少涉警負面輿情的發生,就必須加強公安隊伍建設,重構警察倫理體系。依法治警,全面提高警察素質,提升警察公信力和執法權威。
參考文獻:
[1]李強.轉型期中國社會分層[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310.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3]鄭杭生.社會建設與社會學使命[J].新華文摘,2011,(22):102.
[4] 〔美〕戴維·邁爾斯. 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9.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19.
[6]靳鳳林.從傳統行政倫理到現代公共倫理[J].道德與文明,20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