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秉權,周 曄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1]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教師培訓,傳統的“自上而下”政府政策主導式教師培訓方式形式化、表面化,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師的要求了,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師培訓方式的實效性。目前,我國有普通中小學教師約1400萬人,其中四分之三的教師在縣鎮以下農村地區任教。[2]可以說,農村教師仍然是中小學教師中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雖然我們一再強調實施農村教師培訓,提升農村教師素質,但農村教師培訓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因此,對農村教師在培訓方式等方面的需求進行調研具有重要意義。
H縣是西部農業、人口、教育大縣,該縣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素質偏低,2013年11月,我們在H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對隨機抽取的H縣11所農村小學中的103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103份,其中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97%。為深入了解農村小學教師關于培訓方式的真實心聲,驗證問卷信息,我們在每所學校選取了一名有代表性的教師進行訪談。
教師培訓模式,是為了達成一定的培訓目標、完成一定的培訓任務,在相關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圍繞某一個特定主題而形成的,簡明且穩定的培訓結構的理論模型,以及其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方式。[3]本研究以“三年”為時間界限,對H縣小學教師培訓次數、培訓時間、培訓經費來源、培訓程序設置、培訓方式等方面做了調查分析。
近三年被試教師參加3次以下校外教師培訓的有30人,占30%;而3—5次的有41人,占41%;6—10次的有24人,占24%;10次以上的為5人,占5%。可以看出,近三年H縣農村地區教師培訓的力度很大,但是從教師訪談中了解到,實際上他們出外培訓的機會很少,培訓層次也比較低。被試100名教師對今后三年期望的培訓次數,有17人希望在3次以下,這些教師中年齡偏大的居多;而希望3—5次的有42人,這些教師認為每年進行3—5次的實質性培訓足矣,頻繁的形式化培訓沒有實際意義;希望培訓6次以上的有41人,這些教師有的是渴望在培訓中找到新的思路、實現專業發展,有的是希望出去見見世面,放松一下。
如果有培訓機會,65%的參訓教師希望參加一個月以內的培訓,通過短期集中培訓,把培訓技能和理念馬上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20%的教師希望參加1—2個月的培訓,通過比較長時間的培訓深刻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另有6%和9%的教師希望參加2—3個月或者3個月以上的培訓,重新體驗一下學校中全職學習的生活。
56%的被試教師希望正常上班時間培訓,他們認為培訓是一種任務,參加培訓的功利性很強;17%的教師希望在寒暑假以外的休息時間,比如周末、五一、國慶等假期進行培訓,他們認為培訓后馬上實踐效果比較好;27%的教師認為培訓應在寒暑假,假期充電比較充實。
近三年被試教師參加培訓的經費,財政全額撥款占9%,而教師們期望此方式的占63%,說明大部分教師希望政府財政可以提供他們參訓全部費用;“財政撥款+學校自籌”的只有5%,教師們希望的是7%,可能與農村學校經費不足有關;“財政撥款+學校自籌+參訓教師負擔”的占38%,教師期望此方式的只有7%;“財政撥款+參訓教師負擔”和“學校自籌+參訓教師負擔”的分別占7%和20%,教師們期望未來培訓經費來源于這兩種方式的都只占1%,說明教師更希望免費的培訓;學校自籌、參訓教師全額負擔的分別占1%和5%,說明由于經費問題,學校和教師的自發性培訓很少;項目資助近三年為零,教師期望是19%,說明學校在自籌經費方面努力不足。
培訓程序中,“培訓需求調研+培訓+培訓后跟蹤指導+效果反饋”的占18%,說明這部分教師參加的大部分培訓都是這種全程服務的;“培訓+培訓后跟蹤指導+效果反饋”的占21%,這部分教師參加的可能不是根據他們的需求來進行的針對性培訓;“培訓+培訓后跟蹤指導”的占2%,這種方式很少;“培訓+效果反饋”的占20%,說明這部分培訓的培訓方會考慮到教師的培訓效果;只進行單一培訓的占31%,這部分培訓很可能是形式化的上級安排的培訓;“培訓需求調研+培訓”和“需求調研+培訓+培訓后跟蹤指導”的各占2%和6%,說明根據培訓需求進行的培訓很少,對一線農村教師的培訓針對性可能不足。
被試教師只有4%愿意留在鄉鎮培訓;希望在本縣、本市、省內其他城市、省會培訓的分別是8%、9%、13%、13%;希望到外省培訓的達到53%,可能是外省的培訓質量更高,到新的地方可以開開眼界。
如圖1所示,大部分教師都喜歡觀摩實踐,占79%,可能因為觀摩實踐實操性很強;小組研討和參與式培訓各占20%和37%,小組研討學習大部分教師沒有真正參與過;專題講座占44%,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對于一些教師而言可能要面臨很多困難;而參觀訪問和案例分析均占50%,這說明有物可依的實踐性學習方式比較受教師青睞。
對于校內培訓,有64%的教師更期望面授,可能因為面授可以進行現場互動,不明白的問題可以當場提出并加以解決,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選擇網絡培訓的占36%,這些教師更喜歡自由學習。
網絡培訓中,教師們期望最多的是案例分析,占47%,選擇專題講座、參與式培訓、小組研討的比例分別為22%、20%、11%,可以看出教師們更喜歡實用的技能培訓,希望培訓者講解他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如圖2所示,面授模式中教師最期望的培訓方式是觀摩實踐,占57%,然后是案例分析,占41%,一線教師喜歡學技能,所以這兩種授課方式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而專題講座、參與式互動、小組研討或許在學生中更有效。

圖1 教師外出培訓期望的培訓方式
在調研中聽到最多的是:“沒錢”。一位校長算了一筆賬,H縣的教育經費投入是“一費制”,即根據學生數,國家一次性撥給學校教育經費:一個小學生每人每年500元,以該小學為例,一年的經費大概是5萬,這個數目,根本無法考慮教師培訓的問題。
大部分教師參加培訓都說是為了學校和學生,自己對培訓本身期望不大,但借培訓機會“旅游”的還是占多數。
培訓模式較為單一,大部分都是說教式的理論講解,小組互動學習徒有形式,案例分析和觀摩課程明顯不足。培訓過程中,案例分析主要以城市教育為主,對農村實際指導意義不足。
農村教師培訓機會相對較少,希望圍繞平時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困難和問題展開培訓,而且農村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培訓方最好能在培訓前詳盡地了解培訓需求再加以培訓,并在培訓后給予跟蹤指導。然而實際上,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和學校基本不聯系。

圖2 面授模式中教師期望的培訓方式
建立和完善農村教師培訓的投資體制,確定農村小學階段投資經費底線以保障農村教師的培訓時限;構建農村小學教育財政分擔機制,確保經費大部分由政府承擔,小部分可以讓學校籌集,使參訓的農村教師真正能參加免費的培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當地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制度,建立提升培訓效果的激勵機制。
考慮成人教育的特點,少用專題講座的方式,多教實際技能。在教師接受培訓的過程中,應該放棄灌輸知識的“洗腦式”教育,充分發揮培訓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不同的培訓內容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根據農村教育的真實問題,培訓專家集體制訂專門的方案,多種培訓方式并用,加大案例分析和觀摩實踐培訓的比例。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進修培訓機構要以實施新課程所必需的培訓為主要任務。”[4]所以,要在培訓程序中以新課程理念技能為主線:綜合運用課程培訓程序;提供訂單式的專題培訓;培訓內容要緊密結合農村教育的現實。正如貝爾納所說,“在知識的吸收過程中實現的態度、才能和本領的形成實際上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5]培訓者必須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少講道理,多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承擔我國農村教師培訓的單位的師資來源有高等學校專家教授、教師進修校的教師、教育局的教研員及一線優秀的骨干教師。他們需要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從不同側面研究農村教育,這樣才能切實加強農村教師培訓的實效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2]李少園.農村教師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48.
[3]蘇星.“國培計劃”農村骨干教師培訓模式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湖北大學,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07-27(2).
[5]J 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