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龍
(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01)
教研員制度是我國基礎教育中一種獨特的創新,對基礎教育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教研員的職能,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各中小學教育研究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筆者認為,教研員的各種職能之間實際上存在著很強的邏輯關系,其中教學研究是其他所有職能的基礎。沒有好的研究,教研員的指導就會出現差錯,其服務也不會真正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由此可見教研員研究的重要意義,而科學有效的研究又是保證這一重要意義的前提。
多年以來,教研的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那么教研員究竟應當從事什么樣的研究才對教育實踐有更好的指導意義呢?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需要從研究分類的角度來加以分析。科學研究的分類可以分為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和非實證研究(non-empirical study)兩大類。實證研究依靠對研究對象的系統觀察來解決問題,往往基于具體的實證材料而進行各種歸納與分析,所以也可以稱為“實踐式研究”。而非實證研究主要基于思想、框架或者推測來探索問題,其研究的依據不一定是具體有型的材料或事實性數據,而是基于理性的抽象和思辨過程來獲得知識,因此也可以稱為“推理式研究”。兩種研究方式有共同的目標,也可以兼容運用,但兩者研究的途徑卻存在很大不同,實證研究以事實為基礎,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其結論是否成立由是否符合事實來決定;而非實證研究用各種定律和規律來說明“應當怎樣”,并做價值判斷,其是否成立,取決于其他專家和學術共同體的確認。[1]
在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者們起初只是運用非實證的理性推理方式進行探究,實證研究是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但是自從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多塞、圣西門、孔德等開始將自然科學實證的精神貫徹于社會現象研究之中后,定量研究的實證方法開始進入社會科學領域。他們主張從經驗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會現象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準確化的水平。后來,西方社會開始反思定量方法的不足,從而使得實證研究的另一種范式——質的研究,開始出現,并將兩種實證方法作為并行的、可以相互補充的研究途徑加以綜合運用。
盡管到現在實證主義研究仍然遭到與之相對立的理性主義研究者的反對,但事實上,在當今國際研究領域中,實證研究更受到研究者的認可,也成了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很多文獻研究的數據證明著這樣的結論。鐘秉林等基于國外期刊對國外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進行了分析,在他們抽出的839篇樣本中,偏重實證研究的論文共573篇,占樣本總數的68.3%;偏重思辨和推理性研究的論文共266篇,占樣本總數的31.7%。也就是說,“實證研究方法使用更為廣泛,居于主導地位”[2]。同樣,孫瑩、林長春2014年對西方小學學科教師教育研究的最新研究也發現,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實證方法是研究者的首選,占到89.66%。[3]對美國期刊文章的分析表明,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的比例是7∶3。[4]上述的數據都表明當今西方研究方法的主流仍然是通過實證數據來分析解釋而不是理性思辨的經驗總結。換言之,當今國際教育研究具有明顯的實證化價值取向。
為了了解我國教研員教育研究的現狀,筆者2014年9月以知網中國基礎教育期刊全文數據庫(完全版)為工具進行了數據搜索與分析。首先,筆者以“工作單位”為搜索項,“教研室”“教學研究室”“教科院”“教育科學研究院”為關鍵詞,利用“模糊”模式對知網中國基礎教育期刊全文數據庫(完全版)2010—2014年的五年中教研員在所有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進行了梳理,得出的實證性文章總計為41751篇(其中教育科學院6191篇,教研室30446篇,教學研究室3489篇,教科院1625篇)。
接著,筆者嘗試搜索并整理出其中的屬于實證研究性質的文章數量。鑒于實證性文章的主題可能以“實證”“定性”“定量”“質的”“個案”“敘事”等形式出現,也可能是以“調查”“問卷”“訪談”“敘事”“個案”等主題詞出現,所以筆者在第一次搜索條件中加入“并且”的邏輯關系,從“主題”角度以上述關鍵詞為內容進行搜索(知網“主題”搜索項包括“篇名”、“摘要”和“關鍵詞”),得出文獻共4956篇??梢?,只有11.90%的文章為基于實證研究的文章。
由于技術和精力的問題,抽樣沒能做到100%精確,但上述兩個文獻調查的結果都表明,我國基礎教育研究領域中,教研員所做的研究中出現了嚴重的“實證性缺失”現象。
實證研究包括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兩種方式。定量研究是指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關于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5];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訪談、觀察、實物分析等多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對自然發生的事件中各種行為的變化、發展進行描述和歸納,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理解其行為和意義的一種活動,包括人種志研究、敘事研究、個案研究、田野研究、自然研究、現場研究等等。[6]
無論是定量還是質的方法,都是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觀察或經驗獲得知識的方式,通過對經驗證據進行量化或有意義的質性形式,研究人員可以獲得事實性數據,回答實踐問題。
那么,教研員為什么要進行實證研究呢?
首要原因就是現存研究中實證方式嚴重缺乏的現狀,需要在實踐運用中加以平衡和綜合。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要在教研員中倡導實證研究還有如下一些理由:
教研員的工作直接面向實踐的第一線,面向廣大教師和學生,所做的研究也應當具有田野性質、材料性質和實用性質,而實證研究與推理思辨式研究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數據的來源基于經驗也直接服務于經驗,具有“基于事實,重視數據,提高認識、促進運用”的特點,而不像推理思辨式研究那樣偏重“理論建構、政策宣傳、價值設立、意義探討”,與實際一線工作相距較遠。
當教研員們進行“定量研究”時,他們可以更準確、更有效地得出教育研究結論,深化人們對教育規律的理解,使模糊的認識清晰化,并能更準確地揭示和描述許多教育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使得教研員在進行指導和服務時能夠科學化地進行決策,提高指導和服務的效率。同樣,當教研員進行“質的研究”時,他們運用觀察、談話、個案、實驗等方法直接觀察教學一線中的行為,了解教師和學生們的體驗,收集全面的資料,這些實證化的手段增加了研究的過程性和實踐性,因而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研究結果再用于指導實踐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少走彎路,同時也提高了效率。
當教研員在進行研究時,通過將自己置身于課堂和教學一線,他們的研究能夠被更多教師所感知,教師們也因此更能了解研究的具體情況。一方面,他們能更深入地與一線教師和學生進行廣泛的接觸,由于雙方是站在同樣的場域,視界更容易融合,彼此之間更容易進行價值交換,甚至產生價值認同;另一方面,與教師的訪談調查、與教師在其所在班級進行實驗和數據收集過程中,共同的研究經歷有利于增加教研員和教師之間的信任,有利于教研員充分發揮研究、指導和服務的職能。
要想更多地進行實證研究,首先需要教研員們進一步掃除思想上的一些障礙。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有些教研員認為只有教育的基本理論如教育目的、教育方針、課程理論等高屋建瓴的課題才是有意義的研究,因而比較輕視實證研究。
同時,對實證研究還存在不同類型的偏見。有些教研員認為傳統的推理思辨式研究方法是我國教育研究最合適的方法,符合我國國情,在西方盛行的實證研究只是在玩數字游戲或浪費時間,沒有幫助,甚至認為進行實證研究的人其實是缺乏理論功底或者哲學思辨能力,因而比較排斥實證研究。另外,還有些教研員雖然認同實證研究的價值,但是覺得太麻煩、太專業,因而對它敬而遠之。這些思想認識上的藩籬如果不能排除,教研員就很難從內心真正走向實證研究。
首先,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以定量研究為例,它具有以下的典型特征:第一,研究理論要模式化。一種研究必須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以被人們的經驗證明的變量,研究時要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此來建立明確的理論假設。第二,研究過程要程序化。研究過程應當為可操作的固定程序,研究者像從事自然科學實驗那樣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別人按照同樣的程序再現這個過程時得出的結論應與研究者的結論一致。第三,測量工具要精確化。測量工具要科學,也要精確。特別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社會統計分析技術,使大量的更精確的測量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
其次,對于實證研究的過程,要遵循著一定的范式進行。Ary等認為實證研究通常有以下的一些流程[7]:
1.選擇研究問題(select the problem)。定量研究的問題通常是關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如“運用整體閱讀法的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得分是否比未用該法的學生高?”“質的研究”的問題通常是關于研究的主題,問的是“為什么”“如何做”之類的問題,如“小學教師該如何教育愛動型的學生?”等等。
2.文獻研究(review the literature)。對研究主題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和別人已經進行的研究進行回顧梳理,以便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洞察。
3.研究的設計(design the study)。包括研究方法、獲取數據的途徑等方面的各類計劃。定量研究的研究計劃一旦設定,往往不會隨便更改;而質的研究計劃則會根據出現的新情況產生變化。
4.數據收集(collect the data)。運用各類工具收集包括量化或質性的數據,這需要一個長期、細致的過程,也是研究中最主要的部分。
5.對數據進行分析(analyze the data)。運用各種統計工具從數據中發現信息。定量數據通常為數字形式,而質性數據通常為文字形式。
6.詮釋數據(interpret the data)。從研究問題的視角對數據的意義進行說明。
7.結果呈現(report the findings)。需要報告描述性分析和假設檢驗的結果,并且對結果進行討論,它包括對支持假設的以及出乎意料的結果的討論,對未來研究的啟示以及本研究的局限性,等等。
以上步驟是實證研究的常見流程,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并非一定要一成不變地執行上述步驟,有時候這些步驟之間會有些重疊或顛倒,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合理運用。
為了進一步說明,筆者以自己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為例加以闡釋。為了將當今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的網絡資源運用于英語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來研究這些資源是否真的有利于語言學習。為此,筆者和課題組用定量研究的方式進行了以下的實證研究,來衡量在教學中運用TED①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TED大會每年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們關于技術、社會、人類的思考和探索,展現著涉及幾乎各個領域的各種見解。網絡英文資源是否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產生作用,詳見表1。
要想做好實證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一線教師的站位優勢,發動教師們參與到研究過程中來。如前所述,實證研究的根本就在于以實證數據為基礎、以經驗和實踐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而這正是教師們的優勢所在。目前,大多數教研員不在教學一線帶班上課,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定量研究中的數量和數據、實驗班與控制班等等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質的研究中的觀察、訪談、敘事等等也就失去了具體的對象,也就是說,實證研究就無法進行。因此,團結一線教師是教研員進行好實證研究的前提。當然,為了做好研究的整體設計、數據的理性分析等等工作,教研員要加強自身的研究修養,多承擔這方面的任務,同時還要善于與高等院?;蚱渌睦碚撍捷^強的團體進行合作,以加強實證研究的分析與提煉能力,提升研究的理論價值??傊?,教研員在進行實證研究時,要善于形成一支研究團隊,以實證材料為基礎、教師為主體、理論專家為指導,這樣才能真正進行有價值的研究,為教學一線提供有效的服務。

表1 在作文教學中運用TED網絡資源的實證研究
實證主義所推崇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強調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通過經驗觀察的數據和實驗研究的手段來揭示一般結論,并且要求這種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因此,在運用過程中需要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并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這是一個漫長而又需要細心的過程,需要教研員擁有較強的韌性和恒心。同時,盡管近年來在基礎教育研究中實證研究的缺失使得目前階段加強實證研究的工作刻不容緩,但并不是說實證研究是唯一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教研員們在研究過程中還需根據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切忌跟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p>
[1]陶西平.要重視教育的實證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0(1):57.
[2]鐘秉林,趙應生,洪煜.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國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9-38.
[3]孫瑩,林長春.國外小學科學教師教育研究述評——基于Science Education的文獻計量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4-118.
[4]蔡宗模.教育與研究:說不盡的困惑[J].大學:學術版,2010(7):90-96.
[5][6]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7]Ary D,Jacobs L C,Sorensen C,Razavieh A.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ducation[M].8th Edition.Belmont,USA: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