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杰
我師從閩派古琴大師陳長林先生學習古琴20余年,愛琴至極,每日弦耕不輒,從1997年開始教授古琴,至今已教授琴生500余人,其中亦有頗有成就者。我的體會是:教授古琴首先必須堅持傳統,作為文化遺產,盡力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同時,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而有所創新。
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名錄。古琴生命力如此旺盛,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優美動聽的音色;同時與古琴有序的連綿不斷的傳承方式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在漢代劉向《琴說》一文中就將“善傳授”列為彈琴七要之一。傳統琴書也將“不以法度教人”列為“九不祥”之一。但在實際流傳過程中,情況十分復雜。除確有造詣的琴家外,一般人對琴曲處理或演奏技法不講法度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清代晚期以來,古琴藝術日漸式微,這種現象就更加突出。
古琴由于指法復雜,情感細膩,從古至今,基本上是以口傳心授,一對一的教學方式為主。一代代師徒相傳,這樣才使學生掌握古琴的精髓。
古琴在三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一代代琴家不斷的探索提高,古琴的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階段,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琴曲。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彈奏古琴的方法和規矩。由于時代的局限,有一些是應該拋棄的糟粕,也有一些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而這些精華,恰是我們應該堅持和發揚的。
正心正念 敬琴愛琴
在古代,琴樂是作為一種教化的工具來推廣使用的。琴為“六藝”之首,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唐薛易簡《琴譜》:“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蔡邑著《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古琴的這種近乎神圣的教化功能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一方面借助于古琴優美的旋律,一方面是借助于對琴樂內容的理解。“琴者,禁也”,是傳統古琴美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用古琴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規范行為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
因此,作為古琴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建立敬琴愛琴的觀念。要把古琴和中國悠久的歷史以及古代賢人聯系起來。不僅體現在撫琴時的規范上,還體現在心志與學問上。比如,彈琴時要保持身手潔凈,坐姿嚴肅,如對長者如對賢人,不可搖頭晃腦、手舞足蹈。不彈時要把琴掛好, 或端放于琴桌上,不可隨手丟棄。彈琴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扶正祛邪、陶冶性情的效果,上課時要適當安排琴史內容,使學生在彈琴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人格修養。
陶冶性情 淡薄名利
為師者,不以名分作為炫耀的本錢,而以真才實學示人。古琴教師必是嚴格律己的楷模。學琴不一定要成為大師,哪怕只學會幾首琴曲,也一定要彈好。只有彈好了,才能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爭名奪利,徒增壓力。壓力愈大,煩惱愈多。現今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提倡減輕壓力的慢生活是時代的需要。古琴曲的內容多是推崇優秀的傳統道德,充滿了正能量,鼓舞人們正義、堅強、勇敢、善良。而這些內容首先是通過琴曲的解題來實現的。因此,傳授古琴要把學習琴曲內容,分析解題放在學習的重要方面。
傳統指法 悉心參研
古琴指法復雜、細膩,有著很高的技巧性,傳承古琴必先研究指法,不可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誤人子弟,更嚴重的是歪曲了琴藝。清道光年間嶺南琴家黃景星曾經指出:“近時操縵家不細辯指法,于綽注吟猱間,全不深究。”近代古琴大師管平湖之師,清末民初琴家楊時百在其所作《琴學叢書》中,根據他學習吟猱的深切體會明確指出:當時有些習琴者“廢吟猱不用”“私意更改”“不知吟猱之法,概以一動了之”的毛病。近年來,這些情況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帶有一定普遍性。即使有的專業音樂院校,也難以完全避免。它非但不能使樂曲的藝術質量有所提升,反而還會使其失去原來特有的魅力。因此,按照傳統指法的標準,不隨意改動,是古琴傳承的基本要求。在初學時必須嚴格要求,反復練習指法。但練習指法不一定只練習單純的指法,可以在短小的曲子中練習。這樣克服了枯燥,提高了興趣,同樣練習了指法。
傳承古曲 嚴謹治學
傳授古琴不得隨意修改琴曲內容、音高、旋律。我的老師陳長林先生對這一點要求很嚴格。他認為,作為文化遺產,我們就是要盡力恢復古琴曲的本來面目。不能因為不會彈、不好彈而去修改琴曲。也不能因為自認為不好聽而隨意修改徽位和音高。如果一定要改,那就一定要注明修改的理由。如果修改過多,那就要標明是改編的。
近年來,傳統文化漸漸受到重視,沉寂了近百年的古琴也逐漸活躍起來。各地琴社紛紛成立,各種古琴雅集常常舉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古琴的傳承方式也必然會展現新的風貌。
在古代既無錄音也無錄像,學習古琴只能是老師口傳心授。而現在錄音錄像已十分普遍,這就給自學古琴提供了方便。學員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流派喜歡的老師,按照老師的錄音錄像和相應的琴譜細細琢磨,反復演練,必能學有成果。現代科技的發展為自學古琴打開了方便之門。
開班授琴已是常見的現象。少則三四人,多則八九人,甚至還有十余學生一起上課的。同時配助教老師兩三人,學習效果也還是不錯。這一方面照顧了眾多愛好者想學古琴的愿望,同時還可以集思廣益,多人互相探討,互相促進。
古琴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致文化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學習、研究和宣傳。傳承古琴藝術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作為一個古琴教師既要堅持傳統,把古琴藝術中的精華傳承下去;同時,也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在傳承中進行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