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水泡腳時,由于環境溫度的升高,腿部和腳部的末梢血管擴張,足部的皮膚血流量就會增加。不過在短時間內,這種局部循環的改變幾乎不會對體循環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也不會像泡澡或淋浴那樣影響核心體溫,人體的核心溫度有節律性,白天高,晚上低,所以晚上易于睡眠。但是也不提倡高溫長時間足浴,因為這樣會同時提高遠端和核心體溫,降低DPG,反而不利于睡眠,推薦熱水溫度為40度,泡腳時間20分鐘。
但是,如果對于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泡腳時間較長、溫度過高,會由于局部血管擴張,造成全身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這是因為對于一些基礎疾病患者來說,泡腳還是有一定健康風險的。不是人人都適合泡腳。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許多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搜索“糖尿病,泡腳”等詞條,會看到很多支持足浴治療糖尿病足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依據無外乎活血通絡、營養神經之類。但是詳查過后會發現,這些研究共同的特點是,只有臨床病例觀察而沒有理論依據證明。這類只把病人的主觀感受當做臨床證據的研究可信度太低。糖尿病損壞的是足部血管的內皮,血管再也無法因溫度高低而舒張、收縮,那么熱水還能幫助血液流動達到“活血”的目的?顯然不可能,而冷水自然也不會讓血管的狀況更加糟糕。
相反,一般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比較脆弱,足部末梢神經因出現問題,對溫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他們卻感覺不出來,因此,熱水泡腳特別容易造成燙傷。而且糖尿病足患者一旦被燙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截肢。
2.靜脈曲張或血栓患者
靜脈曲張是一種由于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起的血液淤積血管腫,靜脈曲張一般常見于肢體前端,比如手和腳,因為這些地方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動速度慢,屬于回流障礙問題。是不是熱水泡腳就能加快這種血流速度了呢?其實不然,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溫度的升高改善不了靜脈瓣膜的功能,只會增加局部血流量,而這種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不但不會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反而會加重靜脈的回流負擔。
3.足癬等皮膚病患者
很多人認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的癥狀,其實是一個誤區。足癬是一種真菌感染,需要進行抗真菌治療。許多足癬患者因為癢,覺得用熱水燙洗后就舒服多了,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其實這種以熱止癢的做法往往起不到效果,泡過之后患處不僅更癢,還可能出現水泡等。熱水使足部毛細血管的擴張,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曾有報道足癬患者因溫水泡腳誘發感染丹毒的情況。對于皮膚病已經破潰的傷口,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按照外科處理原則,敞開傷口干燥通風才行。
4.兒童
眾所周知,人類足部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就是足弓,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緩沖行走和跑跳時對人體的震蕩,保護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同時還可以保護大腦、脊椎和胸腔、腹腔內的器官,是人類的“減震器”。這一結構是從兒童期開始形成的,因此,保障寶寶足弓的健康發育非常重要。如果經常用熱水給兒童泡腳,會給足部的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尤其是頻繁的泡腳或燙腳,更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熱水泡腳小貼士
1.水溫不要過高
生活中,有些人習慣用很熱的水把腳泡得通紅,并以為水溫越高效果越好。事實上,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如果水溫太高,雙腳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的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同時,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
2.時間不宜太長
每次泡腳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因為泡腳時,人體的血液循環和心率會加快,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此外,由于血液會涌向下肢,有人會因腦部供血不足感到頭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更是要格外注意。
3.用手試溫度
泡腳時,不能確定水的溫度時,建議用手試而不要用腳試,因為手比腳對溫度更敏感。對于糖尿病足患者,洗腳時用溫度計測定溫度,以避免燙傷。
(摘自果殼網)(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