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
不久前的《美國偶像》節目上,詹妮弗·洛佩茲著一襲白色曳地長裙走上舞臺,她的裙子隨著音樂的進行產生出了變幻無窮超級炫酷的動態影像。
早在2007年秋冬季的巴黎時裝周上,前衛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就展示了一件由LED技術制成的連衣裙。當模特在T臺中央靜止下來,暗藏在連衣裙里的自動機械裝置緩慢開啟,仿佛一朵嬌艷的鮮花慢慢展開。
德國海恩斯坦研究院預測,智能服裝是一個數十億人需要數百萬種應用產品的市場。美國著名市場研究公司VDC的報告指出,到2018年,僅在美國市場,智能型紡織品的產值將達到30億美元,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問題是:智能之于時尚界,究竟是打開藍海的大門,抑或只是增加籌碼的一個噱頭?
智能技術向市場資源轉化
20世紀60年代的智能時尚1.0時代,或許只是款式上對于太空風格的模仿和探索;80年代的智能時尚2.0時代,或許只是用一些嘩眾取寵的設計挑動著人們的眼球;然而進入21世紀后,智能和科技的變革已然切切實實地在時尚界落地生根。智能時尚,成為了藝術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過于前衛的高科技設計,很難飛入尋常百姓家。普羅大眾需要怎樣的智能服裝?基于這樣的思考,智能時尚業逐漸開始吸納智能紡織品、智能珠寶、智能馬甲、智能鞋、智能襪、智能帽、智能手套等產品,以此向消費者傳達一個信息:“沒有誰比你的衣服更懂你。”
科技界要想成功占領時尚市場,就必須創造出讓消費者易于感知的附加價值。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趙越博士分析指出,感知、反饋和響應是智能服裝的三大要素。為了實現監測和反饋功能,其技術要點包括硬件、傳感器、電子元件、軟件系統、微型芯片、開放網絡、應用界面、智能織物、能源系統、時尚設計等元素。
頂級時裝品牌Ralph Lauren已經將傳感器技術應用到其網球衫的設計中。Ralph Lauren的智能網球衫內建心率、呼吸、心理壓力等多個健康傳感器,和導電的銀線一起編織到布料中,然后連接到一個防水且續航能力達到30小時的“黑盒子”中。它適用于健身和競賽場合,可以和iPhone、iPad配合使用,其功能強大讓智能手表也甘拜下風。
秋冬季節,人們走進暖氣房或是大量運動之后,往往需要脫掉厚重的毛衣和秋褲。為了減少這個麻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兩名學生制作出了一款名為“FuelWear”的“空調衣” ,允許用戶設置自己最喜歡的身體溫度,如果體溫偏低,它就會自動加熱,反之則自動降溫。
日復一日的繁忙工作常使人感到壓抑,有人特別為此研發出了“情緒手套”,通過檢測手掌的溫度、脈搏和皮膚的導電性來確定人的情緒。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身心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因此,將健身與健康監測的功能融入衣著之中,可謂是時尚和科技的漂亮結合。健康監護等實用的功能,讓每天貼身的服裝變成了一個隨時隨地給予用戶“貼身保鏢”和“健康顧問”。由此,智能技術向市場資源的轉化才會變得更加輕松自然。
尋找技術和市場的契合點
更加多元化、更具獨特性的設計,是智能時尚成功的關鍵因素?,F在,只要一款漂亮的衣服成為“淘寶爆款”,大家就一窩蜂地下單。大家的跟風購買使得它不再具有獨特性。時尚是講求原創的行業,“相同”往往意味著死亡。
在“快時尚”風行的今天,市場越來越需要服裝企業在更短的交貨時間內呈現更多的產品。在傳統漫長的產品開發過程中,企業很難迅速推出最新種類的暢銷產品和互補產品。而有了3D技術,則可以大大縮短從設計到產品的周期,讓新品層出不窮地呈現在消費者眼前。
設計師Mary Katrantzou 2005年以“數碼印花女王”的名號出道,掀起了一股數碼印花和3D技術的應用潮流。Alexander McQueen 2010春夏秀場上,每條裙子獨特的印花全部由電腦數碼繪制,模特們身穿激光印織海底爬行動物和水母圖案的短裙,踩著犰狳靴,猶如史前海洋生物,引發了人們對于人來未來的極致想象。此外,Louis Vuitton、Issey Miyake等品牌也紛紛嘗試數碼印花和3D技術,將數碼科技與傳統手工緊密結合。
前不久,耐克發布了全球首款以3D平面技術制造的球靴。雖然只是一款概念球鞋,但在設計制造的進程中,融合了3D設計模板、樣板制造及3D打印等前沿技術,讓樣品的開發時間大大縮短。
假設按照傳統的生產流程,一件衣服從設計到打樣完成需要3-5天,打樣失敗則需要另外3~5天。如今,設計人員可以直接在3D上畫結構線,改動服裝樣式,完成后直接把2D樣板轉發給版師或許工藝部門即可,既便捷又環保。
更重要的是,3D打印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定制的需求,讓每個人定制出屬于自己品味的衣服,同時免去了“撞衫”煩惱。有人提出疑問:“花那么高的成本打印一件衣服,穿膩了怎么辦?”事實上,3D打印的原料已經實現了多元化,顧客可以購買各種材質的線墨盒,當一件衣服穿膩了,只需將它放回到打印機內,衣服就會被還原成線的形態,經過清洗,回到墨盒內,重新打印出一件全新的衣服。
近年來,3D技術及相關概念已被熱炒幾輪,但始終與大眾的日常消費保持距離。大多數消費者反映:“成本太高,不劃算?!薄叭粘4┲仙砭秃?,有必要弄得太另類嗎?”“我又沒有設計的本事,就算買了打印機,能打印出好看的衣服嗎?”可見,3D技術在個人消費領域的普及,既需要軟件設計、制作文件庫等輔助平臺的完善,也需要人們對這一技術認知的提高。
一些聰明的3D打印從業者,將婚紗攝影作為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畢竟,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們,總是希望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回憶,在服裝設計方面自然也舍得出錢。目前,不少婚紗攝影店都推出了新郎新娘婚紗3D真人秀。此外,針對兒童的成長模型,也成為了不少打印館的經營項目。業內人士表示:“開拓3D打印市場,就要根據大眾需求,尋找技術特點和市場之間的契合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