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8月11日,資中縣板栗椏鄉圓壩子村黨支部書記王科下定了決心,今天一定要把修路的事情“拿下”,不能再耗下去。在此之前,為了村里這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怎么籌資、如何規劃,村“兩委”已經開過大大小小20多次會。
“不談條件、不談困難、不談過去,這路修不好咱村就別想發展好!”一拍桌,一聲喝,王科瘦小的身板爆發出震懾的氣場。王科今年剛30歲,班子成員年紀都比他大,共事中很難見他這么強勢,嚴肅的談話下來,大家心里卻豁然開朗,有王書記在,這路,修定了!
2013年6月,王科在全體黨員的信任中,高票當選資中縣板栗椏鄉圓壩子村黨支部書記。大家信任的理由是:年輕有沖勁的王科能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
兩年來,王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群眾的眼光。今年“七一”,王科被省委授予“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村官是干什么的?
在王科內心,一直有創業做番大事的熱情。大學畢業后,學營銷管理專業的他便留在重慶打拼,從賣礦泉水到賣房子,王科始終帶著對生活的熱忱,在夢想的道路上奔波。2007年,在大學老師的推薦下,王科回鄉成為資中縣首批大學生村官中的一員。“當時都不知道‘村官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朋友還問,是不是村里的公務員?”王科笑說,本想在大城市闖一下,沒想到還是回來了。身為農民的兒子,王科絲毫不后悔這個決定,因為,他心中醞釀的創業夢漸漸有了眉目——回鄉,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2008年,王科被資中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四川農業大學參加創業培訓,他選擇了成本低,不受季節影響,品種多,還可以變廢為寶的蘑菇種植。創業之初,沒有資金,王科擠出僅有的3000元做創業資金;沒有廠房,王科就租用繭站廢棄房子,裝料、搭架建成“菇房”。2010年,第一批蘑菇成形,迎來的卻是當頭棒喝,精心培育的食用菌卻以雜菌感染告終,僅有的3000元投資化為烏有。王科瞞著新婚妻子賣掉鉆戒,只身到武漢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
付出終有回報。2011年,王科的蘑菇種植獲得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4000元。初次成功后王科開始擴大產業規模,他聯合8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村干部,成立了注冊資金20萬元的資中縣鑫茸菌業有限公司,公司突出食用菌的品質、服務、分級包裝、藥用價值、保健作用,解決了與同行競爭的銷售問題。他還開辟出3000多平方米的蘑菇基地,年產量達20萬噸,菇農平均增收40%。同年12月,王科榮獲“中國郵儲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優勝獎。
一時間,“蘑菇王子”王科的名氣在村民間越來越響亮。王科也非常熱心地把靈芝、蟲草、天麻等20多種食用菌種植技術免費推廣給村民。
記住回鄉的初衷
2013年5月,王科正式上任圓壩子村村支書。該村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路,卻因各種遺留問題,變成鄉里有名的“貧困村”、“落后村”,11年間換了12任村支書,村里健在的原村支書就有16名之多。“我不會承諾什么,但我會以實際行動做給大家看。”就職那天,王科這樣向圓壩子村村民表態。
上任后的第一個月,王科帶著其他村干部,到處去找不要錢的廢料,修村里那條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我第一次下村遇到下雨,6公里的村道開車花了一個半小時,時間全花在填泥坑、推車上了。”剛走馬上任,地盤還沒踩熟,很難找項目找資金修水泥路,王科只有退而求其次,勉強用建渣填路。然而即使建渣可以免費用,但這一筆龐大的運輸費用怎么辦?“只有厚起臉皮請朋友幫忙,欠了一大堆人情。”王科后來算賬,原本鋪好這條路至少要8萬元,實際只用了不到9千元就搞定了。當然,這些錢都是王科自掏腰包墊付的,至今還有3千多元的賬未結清。
“那時正值大熱天,王書記頂著烈日工作,汗水打濕衣服,曬干了又打濕。”一名村干部回憶,他們前后拉了70車左右廢料來鋪路,耗費不少人力。半個月后,道路順利通車。村民出行方便了,紛紛對這個年輕村支書刮目相看。
工作之余,王科還主動幫助村民選擇合適的創業項目,提供信息、創造條件,在政策咨詢、技術培訓、市場開拓等方面提供指導服務。有很長一段時間,王科家里都是座無虛席,每天忙碌得僅剩五六個小時睡眠時間,家都顧不上。妻子偶有抱怨,“人家富了,誰又會記得你的功勞呢?”王科回答:“不是要誰記住我,而是我要記住自己回鄉的初衷——帶領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不能只靠蘑菇
在王科布局下,圓壩子村逐漸走上了正軌。他根據圓壩子村離縣城近、土質適合種植蔬菜的實際,組織村民種植韭黃、甜藕等價高蔬菜,吳昌杰等23戶農民因此致富。
王科還多次跑鄉上、縣上有關部門,成功地爭取到了“基本口糧田”項目,用于改良土壤、建蓄水池等。這是村里10多年來的首個項目。村里采取“一事一議”辦法,自籌資金30余萬元連同上級補助130余萬元,建起了5公里便民水泥路、新打山糞坑176口、新建蓄水池36口、新修11隊河堰橋,改良的80余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小米粒花生。年初投產的20畝魚塘內,已養殖起魚、小龍蝦、泥鰍等。村民種植、養殖積極性高漲,全村涌現出種、養大戶86戶。
王科還關注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在廣東打工的44歲村民李俊杰,因腦血栓引發半身癱瘓,他主動上門慰問,送去米、面、油等必需品;10歲孤兒鄧其文在他的多方奔走下,順利入讀金帶鋪小學并住校,享受到了兩免一補政策;他向上級爭取到的“殘疾人無障礙”政策,17名殘疾人因此享受到了領取農用物資、安裝假肢、改造廚房、搭建灶臺等惠民利民好處。
當上了村支書后,王科花了很多精力處理村里的事務,蘑菇基地大部分時間需要妻子來打理。去年妻子懷孕了,就連孩子出生前一刻,妻子還在采摘蘑菇。“女兒早產,生下來才兩斤多,全靠‘砸錢才保出來的。”從看到女兒那一刻,王科有了新的打算。
“蘑菇種植雖然成本低,收效快,但實際上很辛苦。人力成本太大了。”今年初,王科開始收縮蘑菇種植的規模,發展靈芝種植。他核算過收益,靈芝種植周期長,一年只能收獲一季,但這一季就能抵得上蘑菇一整年的產值。
在村民看來,原本風生水起的“蘑菇王子”突然就這樣摘下“王冠”,有點劃不來。“發展產業不可能只靠蘑菇,我當探路人,等靈芝種植有成效了,我再帶動村民轉型。”
敢想、敢做、敢拼,王科帶給圓壩子村人的是不斷向前的正能量,是永不止步的致富夢。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