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君
1944年6月26日,馮玉祥將軍第二次到自貢市倡導節(jié)約獻金救國運動,經(jīng)過一個月的發(fā)動,僅22萬人口的自貢市節(jié)約獻金救國捐款達1.2億元(法幣),人均約600元,創(chuàng)下了全國城市節(jié)約獻金救國捐款之最。當時重慶人口達百萬,捐款金額卻只有自貢的三分之二。鹽商王德謙個人捐款1500萬元、余述懷個人捐款1000萬元,個人獻金數(shù)目居全國之首。
“自貢市在國防經(jīng)濟上站在第一等的地位”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沿海鹽場大部分淪陷,產(chǎn)銷出現(xiàn)嚴重缺口,原先由海鹽濟銷的正值抗日前線的湘鄂軍民,處于淡食之苦,甚至影響到整個抗戰(zhàn)的進程。1938年3月,國民政府下令川鹽增產(chǎn)趕運,并明確指出,增產(chǎn)趕運,首先從自貢鹽場開始。
在國民政府大量優(yōu)惠政策支持下,川康鹽務局積極謀劃組織,鹽商、鹽工努力工作,1939年,自貢鹽場鹽產(chǎn)量就由1938年的327.8萬擔增加到465.8萬擔,增長了42%,占到川鹽產(chǎn)量的55.1%、全國產(chǎn)鹽的20.6%,在全國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8年抗戰(zhàn)期間,自貢鹽場年產(chǎn)量維持在480萬擔,共產(chǎn)食鹽192萬噸,保證了國民政府管轄區(qū)約兩億人口中四分之一人口的食鹽供應。整個抗戰(zhàn)期間,自貢鹽場上繳鹽稅20.97億元,約占全國鹽稅的四分之一。這些稅錢可以發(fā)27個標準陸軍師一年的軍餉,若購買黃谷,可供270萬軍隊一年的軍糧。1944年7月22日,馮玉祥給愛國朋友的第十二封信中稱:“自貢市……在國防經(jīng)濟上卻站在第一等的地位。”
1944年6月26日上午9時半,馮玉祥將軍一行從內江來到自貢市,開展第二次節(jié)約獻金救國運動,到7月31日凌晨馮玉祥將軍離開自貢,經(jīng)富順縣返回重慶,歷時35天。
自貢人極富愛國熱情,早在1942年,自貢鹽場職工就響應《新華日報》發(fā)出的“獻機運動”倡議,捐款獻出了“鹽工號”和“鹽船號”兩架飛機,青年、學生捐款獻出了“青年號”飛機一架。1943年第一次節(jié)約獻金救國運動又捐出208萬元。因此說,馮玉祥將軍請王德謙、余述懷這兩位大鹽商每人先捐出1000萬元,是有經(jīng)濟基礎和思想基礎的。
兩位大鹽商捐獻巨資
大鹽商王德謙、余述懷二人都清楚,如果日本侵略者打進了四川,占領了自貢,自己成了亡國奴,天大的家產(chǎn)都會化為烏有。可是捐一大筆款如三四百萬元,他們毫不猶豫;若捐1000萬元,就會影響鹽場資金周轉呀。但若不捐,又肯定會得罪地方政府和鹽務局,那以后諸多事情也不好辦。
余述懷的兒子余厚欽、貢井鹽場產(chǎn)炭花灶鹽業(yè)工會主席胡少權、西場黑鹵井公會文牘黃直宗,則主張余述懷捐1000萬元。他們勸余述懷說,捐獻1000萬元不僅是為抗日救國出力,個人亦可獲得愛國美名,而且可以由此取得政府和主管機關的重視與扶持,利于整個鹽場的發(fā)展。至于捐了會影響鹽場資金周轉,可叫鹽務局借墊代繳,以后在每月應得鹽價中扣還,緩解壓力。余述懷認為這個方法可行。市政府、鹽務局見余述懷答應捐1000萬元,心上石頭一下落了地,當即答應了余述懷的請求。
余述懷捐款1000萬元后,馮玉祥將軍偕夫人、兒子在市長劉仁庵陪同下,去大安寨拜訪已十多年不見賓客的巨紳王德謙。
中午,王德謙以豆花、回鍋肉簡單宴席招待馮玉祥將軍。馮玉祥將軍對此贊不絕口,恭維王德謙道:“我見為富不仁者多矣,未若君富而能仁,里人美之。可得聞否?”這恭維恰到好處,一下就觸到了王德謙的得意之事。
于是,王德謙有些得意地說:“我每年臘月均以白米千石,分等施孤濟貧;我食魚不忍食活者;我嬸母嫁女與羅翰林之子時,金鐘銀碗,火井數(shù)十眼、水租一千多石、公館一座,我認為積德貴不奢。素聞將軍重儉,我也食不重肉。”馮玉祥將軍由衷贊嘆道:“君誠仁人也,富而好儉,且富而積善。”得到馮玉祥將軍的夸獎,王德謙非常激動。
馮玉祥將軍端起酒杯從座上站起來,慷慨說道:“君能以人饑己饑之心待鄉(xiāng)人,蓋不以弦高自視,救一國之急、救國士之心否?君不忍食魚之死,蓋能忍千萬將士之浴血奮戰(zhàn)而不為之輸將乎?君能儉以積德,玉祥認為必能以民族為懷,為延續(xù)國脈民命而仗義也。”
一席話喚起王德謙的愛國之心、仁愛之心,王德謙熱血沸騰,鏗鏘說道:“余(述懷)某出一千萬,我出一千萬之外,再以食鹽五百萬贈之。”馮玉祥一仰脖子,一杯酒干了,以表謝意。隨即離席,在備好的四尺宣紙上酣暢淋漓地大書“今日弦高”四字,贈予王德謙。
小販、家庭婦女都踴躍捐款
自貢人民的節(jié)約獻金,不但鹽商、職員、鹽工、公務員踴躍捐款,連平凡且貧窮的小販、囚犯、難童、孤兒、勞工也將節(jié)衣縮食省下來的錢積極捐獻,甚是感人。
流浪到自貢以修理鋼筆為生的楊春祥,在自己生活本就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將自己的所有積蓄1135元全部捐獻出來,支援前方的抗戰(zhàn)。
乞丐是靠乞討為生的極貧者,尤其是高齡乞丐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但77歲高齡的乞丐廖德福,投書自貢市獻金分會并附上自己僅有的297元。
監(jiān)獄的囚犯也節(jié)食獻金。內井警備司令部看守所的犯人絕食獻金,共得現(xiàn)金10500元,同時還進行個人獻金,收到了4150元,總共捐獻了14650元。市軍事人犯看守所的囚犯在所長的發(fā)動下,全體絕食一天,將所節(jié)省的糧食變賣后得款4000余元,加上囚犯的捐獻,獻金總數(shù)達到了21000余元。
自貢人陳烈林,原是45師135旅副旅長,于1938年在潼關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陳烈林犧牲后,其妻羅潔林生活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困,但羅潔林卻深明大義,將自己一個重三錢多的結婚戒指捐獻了出來。同為抗屬的三圣橋寶元甜食店主人王淑媛老太太,在“七七”這一天舉行義賣,將賣面包所得的5000元錢全部捐獻給了市獻金分會。
普通鹽工劉彥臣之妻夏氏,每天下午在新橋頭第四號鋪側擺涼粉攤,以賣涼粉為業(yè),每日可獲利70余元,夏氏決定將每日所獲利的一多半捐獻出來,即每天捐獻40元,但又覺得賣涼粉得來的錢太過零碎,于是將其積攢下來的2000元整數(shù)捐出。
其數(shù)雖微,但作為生活貧寒的普通百姓,能夠有此義舉,與富商巨賈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