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壬

編者按
死亡,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往往為人們所忌諱,卻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古往今來,有人貪生怕死、茍且偷生、追求長生不老,也有人視死如歸、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眾多八閩兒女,同樣起步于凡人,或奮爭脫穎,威震寰宇,或因一事奇峰突兀,名揚八方,留存廣泛社會影響,有經驗可供借鑒,有教訓可供汲取。
我們不妨另辟蹊徑,換個角度洞察人生,從他們生命終點前后的所為、所思、所言,實錄形形色色的故事,折射紛繁復雜的世態人生,從死看生、以死悟生、以死惜生,用作警策。
陳嘉庚,1874年生于廈門集美,17歲隨父經商新加坡,經營米行、橡膠園、航運和地產,1950年77歲時回國,在海外生活了60年。他結識孫中山后,加入同盟會,一直追隨、資助孫中山革命。他發展實業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1919年,他親自回國籌辦廈門大學,并把在南洋的所有不動產全部捐作集美學校的永久基金,宣布今后他的生意及產業的每年利潤,除花紅和留一部分擴大投資外,其余全部都寄回祖國以充教育經費。
富甲東南亞的僑界領袖陳嘉庚“毀家興學”,于1918年春創辦集美學校,次年就立下字據,把自己在南洋的所有不動產捐作該校的永久基金,以后生意及產業逐年所得之利,除去必須留的,“其余所剩之額,雖至數百萬元,亦決盡數寄歸祖國,以充教育之用”。
1921年春,陳嘉庚又創辦廈門大學,在當年7月召開的發起人會議上,認捐100萬元作開辦費,再捐300萬元為經常性費用,分期支付。新中國成立后,他為集美學校籌資575萬元,要知道當年的幣值和現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還為廈門大學籌集擴建費300萬美元,自己則棲身集美舊屋,素食養身,每月僅開銷15元的伙食費。
1958年,陳嘉庚的右眼眶上隆起一粒瘤子,經診斷為鱗狀上皮癌。他先在上海華東醫院醫治,后轉北京醫院,病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他又到東北、山西、湖南等地,廣泛參加社會活動。
1960年2月起,他多次發生腦血管痙攣,6月又腦溢血,于1961年8月12日病故于北京醫院,享年88歲。
臨終前的8月11日,陳嘉庚當著兒孫的面,向好友莊明理口授遺囑:“一、死后不要火化,希望運回集美安葬;二、人總要死,死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國家前途。中國有兩派:舊的一派是國民黨,這一派很壞;新的一派是共產黨,她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臺灣必須歸中國。三、集美學校一定要繼續辦下去,香港集友銀行是集美的校產,年年都有股息和匯利。廈門、上海兩所集友銀行,也是校產,它們賺錢不多,只要不虧本就可以。學校要繼續辦下去。我的私人財產,全部作為集美學校的校產。子孫回來安家,每人每月發給25元的生活費。孫兒讀書,每月另補貼學雜費,直至畢業或自己不再學習時為止。假如留在集美學校工作,支領學校工資,則應抵扣。我萬一不幸,子孫不穿麻衣,只穿黑布衫褲;靈柩運回廈門,葬集美墓地;喪事要簡單,一星期內歸土。”
陳嘉庚身故時,在國內銀行還有334.2萬元存款,相當于現在的五六千萬人民幣。他將其中50萬元捐給北京華僑博物館作建筑費;50萬元捐贈集美學校作福利基金;余下234.2萬元概作集美學校建校之用,一分錢不多留給兒孫。
他說:“人,誰不愛其子,惟必以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之愛。”
政府給陳嘉庚國葬的哀榮,并由周恩來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8月15日上午首都各界公祭。公祭后,周恩來、朱德、陳毅和沈鈞儒為之執紼。8月20日,他的遺體由北京運回廈門集美,沿途的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哀,舉行隆重儀式后,安葬于集美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