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云
案例一:“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忠誠協議”的出現和存在是中國當今社會婚外戀呈普遍化,傳統婚姻關系經受空前挑戰的現實寫照和縮影。所謂“忠誠協議”是指男女雙方在婚前或婚后,自愿制定的有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恪守忠實義務,如果違反,過錯方將在經濟上等方面對無過錯方支付違約金、賠償金、放棄部分或全部財產的協議,現實中還有保證書、認罪書、空床費協議等形式存在。
2010年1月,南寧市的黃某(男)與張某(女)結婚,因黃某曾離過兩次婚,而張某為初婚,張某便與黃某簽訂了一份婚姻忠誠協議:如果婚后任何一方不忠誠有外遇,其婚后夫妻共同財產歸另一方所有。該協議一式兩份,夫妻雙方簽字后各執一份。2012年初,黃某與來南寧打工的一女子同居,黃某父母及張某苦心規勸,黃某就是不聽,且近一年未回家。2014年3月,張某訴至法院,要求與黃某離婚,并主張按照約定,婚后夫妻共同財產應歸其所有。
在審理過程中,黃某同意離婚,但不同意履行忠誠協議內容。法庭經審理后認為,雙方簽訂的婚姻忠誠協議是雙方真實自愿的意思表示,該協議可以視為夫妻雙方書面約定的財產所有問題,對雙方皆有約束力。遂判決雙方離婚,婚后夫妻共同財產歸原告張某所有。
案例二:一方婚前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婚后取得房產證,房產登記在簽訂合同一方名下的,離婚時,房屋產權歸誰?
2006年9月27日,張某(女)與房屋開發公司簽訂買賣合同,購買了一處房屋,房屋價格是50萬元。張某在簽訂合同當日交了首付款10萬元,后與銀行簽訂了貸款合同。張某與宋某于2007年3月7日結婚,2007年12月3日取得房產證。婚后一直用兩人的共有財產償還貸款。2011年雙方感情產生了隔閡。2011年下半年,雙方多次協商離婚。由于分歧較大,雙方沒有達成協議,201 1年張某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要求法院判決兩人離婚,婚生女由自己撫養,宋某支付撫養費。宋某對離婚及子女撫養問題沒有異議,但認為雙方共同居住的房屋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要求對房屋進行分割。兩人共同生活期間共同還貸30萬元,現還余10萬元貸款未還。由于房價上漲,現在房屋價值80萬元。
法院判決:關于房屋是否屬于共同財產的問題,應以登記為準,據此,法院判決準予張某與宋某離婚,婚生女由張某撫養,并根據照顧女方和子女的原則,判決房屋歸張某所有,該房剩余貸款10萬元由張某負擔,張某給付共同還貸部分的一半15萬元,以及房屋增值30萬元的對應30%部分9萬元。
評析:
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案例三:結婚后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房,房產證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
小孫夫婦于2000年5月16日結婚登記,2002年3月16日生育一女,婚后因兩人性格不合爭吵不斷,確認夫妻感情破裂,并就離婚問題多次進行協商,但因房產問題難以達成一致。房子是2003年女方父母出資102萬購買的,產權證也登記女方名下。男方認為房子是在婚后所取得,并且買房時女方父母也沒有說是單獨贈與一個人的,應當視為是對兩個人的贈與。
法院判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因此,這套房產屬于女方個人的財產。
另外,結婚前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房,房產證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也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