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深入開展針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特點和表現入手,對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和方案。
關鍵詞:輔導員;職業倦怠;對策
高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當前的高校中,輔導員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現象,不僅危害教師本人的身心健康,更為直接的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心理健康。因此,深入開展針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倦怠的涵義
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憊與耗竭的狀態。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復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特點和表現
(1)隨著輔導員工作時間的增加,職業倦怠的人數比例有上升趨勢。輔導員在剛開始工作時,往往干勁十足,精力旺盛,主動性很強。但工作幾年后,就逐漸變為缺少主動性、缺乏活力、表現為呆板和惰性。這可能是由于職業倦怠最容易發生在助人的行業中,這類職業過分注重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往往很難獲得職業的期望值,因此,也就較容易產生疲勞和情感衰竭。高校輔導員是一種典型的助人職業,有的輔導員在工作初期有著較強的服務意識,狂熱地投入工作,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的工作熱情難以長期維持,最終信念系統塌陷,身心俱疲,導致其消極行為的增加和輔導員隊伍的流失。
(2)工作態度消極,無主動創新意識。工作拖沓、應付、甚至逃避,工作效率很低。時常出現遲到、早退現象,對待學生沒有耐心,不柔和。
(3)工作沒有興趣和熱情。工作時情緒低落、煩躁易怒,并且容易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生活中,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
三、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1)輔導員工作內容寬泛、瑣碎、復雜、尤其事務性工作較多,肩負的責任和壓力也較大,相對付出而言,沒有得到學校領導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得到學校其他部門教師足夠的尊重和認可。
(2)輔導員崗位的發展空間受限制較多,職位晉升和職稱晉級機會較少,因此造成輔導員隊伍人員變動性較大,職業化、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
(3)學校各行政職能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工作效率較低,造成所有學生相關數據都來自于基層輔導員的逐級上報。
(4)輔導員在管理學生過程中,學生的負面情緒會帶給輔導員,造成輔導員的負面情緒不斷增多、日積月累,但是高校普遍沒有建立針對輔導員群體的心理疏導機制。
四、解決輔導員職業倦怠問題的對策和方案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眾多,有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個體人格特質因素、個體主觀感受等方面,下面主要從個體主觀感受方面談緩解職業倦怠的方法。
(1)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影響力。職業影響力是高校輔導員地位的重要體現,要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軟環境,消除對高校輔導員的偏見,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尊重高校輔導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風氣。政府、社會、教育主管部門、高等學校等相關部門和機構要為高校輔導員的成長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要盡量為輔導員減輕工作壓力和負擔。教育主管部門要不斷加強輔導員培訓基地建設,認真開展高校輔導員的職后培訓工作,使其成為一位具有開創性且有發展潛能的專業人員,地方高校定期召開輔導員研討會,加大對優秀輔導員的表彰獎勵宣傳力度,增強他們的職業自豪感。
(2)增強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高校輔導員自我效能感就是輔導員對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與影響力的自我信念、判斷與感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增強輔導員實現目標的信心,有效消除畏難情緒,為隨后的行為提供積極的支持;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輔導員情緒調節能力,使輔導員在面臨問題、處理突發事件時避免出現由于緊張焦慮而產生消極判斷和消極回避行為。增強自我效能感是消除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是建設一支樂觀向上的輔導員隊伍的原動力。
(3)完善高校輔導員評估機制和職級晉升機制。完善高校輔導員評估機制和職級晉升機制,對輔導員多一些鼓勵和鞭策,有利于提高輔導員的職業效能感,提高工作興趣,降低工作倦怠感。考核輔導員的工作應該著重從輔導員的工作態度、工作熱情、付出的勞動、工作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客觀的評價輔導員的工作。通過考核評估,不僅促使輔導員及時進行自我總結,同時可為其晉級、調動、獎懲等提供可靠依據。
(4)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建立學習型組織。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使輔導員有職業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促使他們把學生工作當作一項有前途的事業來做。同時,要教育高校的每一個教職員工,無論教師、管理干部、科研人員都應擔負起育人重任,支持輔導員的工作,形成一個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際氛圍,從而降低由于工作年限的延長導致的倦怠感。另外,重視對年輕輔導員的培養,搞好輔導員梯隊建設,努力把學生工作辦公室建設成為學習型的學生管理組織。
(5)加強個人的心理調控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輔導員要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學會悅納自己,對外部環境不必過分苛求,而是要學會適應社會環境,為自己定下比較適合的努力目標和努力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自己的努力,進而獲得心理平衡,增強身心的愉悅感。而當輔導員面對外部壓力的時候,要學會各種積極的應對的策略,如:提高工作效率,用積極的情緒替代消極的情緒,勞逸結合,善于釋放各種壓力,從而有效克服職業倦怠。輔導員對學生進行道德交流、思想指導、人生指引的過程,是心靈之間的共舞共振的過程,是獲得精神幸福的過程。如果輔導員對幸福的理解能從物質幸福轉型為精神幸福,就能體會到輔導員的工作是在潤物細無聲中指引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和進步。這種精神的幸福是有利舒緩情緒,消除職業倦怠,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過程的幸福。這種方法也是消除和緩解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通用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蘇素美.美國教師的“職業倦怠”之探討[J].教育資料文摘.1995,3:209-217.
作者簡介:
陳晶晶,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講師。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