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強
當今社會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面對種種的社會現象也出現了不同的選擇傾向。其中,更多的人是基于個人發展或對個人負責而做出的判斷和選擇,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與實踐卻出現了危機,這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喚醒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系著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表現
首先,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號召響應不積極。面對新形勢的要求,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制定了發展方針,做出了相應的部署。而大學生在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國家建設等方面,表現并不夠積極主動,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例如“,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平衡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像大學生這樣的人才可以說是極其缺乏,需求量相當大,但是在國家的積極宣傳與鼓勵之下,愿意前往支援西部建設的大學生數量卻依舊很少。這種現象表明了當代大學生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缺乏勇于擔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問題。當個人意愿與國家需要產生矛盾的時候,更多的大學生還是選擇了前者。
其次,大學生對公共道德的引領與示范作用缺失。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在整個社會成員群體中處在高層次的地位和水平。理所應當的,他們需要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公共道德方面,發揮其應有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社會公共道德逐步形成規范性和自覺性的良好局面。然而,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社會道德問題,一些大學生卻沒能反映出他們的“高素質”,相反,卻成為了“反面教材”。作為高素質人才的代表,大學生也可以說是社會成員的榜樣,他們自身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及后果是嚴重的。
二、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一些錯誤社會思潮的滌蕩致使大學生迷失了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向選擇。隨著我國的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種社會思潮也涌進國內,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傾向和價值選擇,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社會不良風氣不斷侵蝕著大學生的靈魂,慢慢消磨著大學生的意志,這使得大學生逐步喪失了社會責任意識。
其次,家庭教育及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是子女最早的老師。由于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父母利己的觀念和行為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現在的孩子大約有80%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個性強、自私、心胸狹窄現象比較普遍。獨生子女的優越性使得他們對自己過分關注,經常考慮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家庭和社會做些什么。他們在上學之前已經習慣于從父母那里索取財富,從老師那里索取知識,只享受權利而很少履行義務。所以上了大學后,對這些沒有很好地適應心理轉變、沒有明確進入社會角色的大學生來說,社會責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東西。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教育和培養大學生的光榮任務,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方法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必要的變化和創新,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不高,社會責任感缺乏。
三、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考
首先,加強高校師德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學識、言行、舉止、品行、興趣等都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不能過于簡單化,只強調教師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忽略了教師不僅有“教書”還應具有“育人”的功能。高校首先應該著眼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因為“教師是社會的代理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只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學生來。目前,應該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納入學校的師德建設之中,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教師考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標,引導廣大教師注重品德修養,追求學術創新,講究學術道德和節操,堅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傳承文明不斷作出自己的新貢獻。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教育內容包括三個層次:
1.對自己負責
即對自我負責,對自己的言行和前途負責。做一個品質高尚,具備良好道德情操的。一個能對自己負責的人,才可以有所擔當,只有能對自己負責的人,才可能具有對社會負責的觀念。
2.對家庭負責
要讓學生有感恩之心,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懂得如何尊重父母長輩,懂得獨立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學會自強自己,自覺維護家庭的良好聲譽,明確自己的家庭角色,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作出應有的貢獻,維護家庭的和諧。
3.對社會負責
大學生是肩負社會責任的特殊群體,應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要樹立遠大理想,在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體現個性的張揚與發展;要具備誠信、正義與善良的品質,在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實現自我靈魂的凈化和升華;要不斷激發和強化學習與創新的潛力,為祖國的騰飛作出貢獻;要不斷弘揚與人民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的民族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成為中堅力量。
最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務實精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大學教育的根本原則。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使大學生能夠接觸社會、認識國情、了解民情,以成熟的觀點認識社會現象,這種切身的體驗對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是很重要的。例如: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學研究實習基地等建設,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研、社會考察和“三下鄉”活動,試點推行大學生到基層掛職鍛煉計劃,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服務、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等活動。我國改革開放不斷縱深發展,社會正處于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凸現的時期,大學生更應該關注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特別是民生問題,認真地、理性地探討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發展態勢和解決辦法,為社會獻計獻策。對于社會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團隊要給予獎勵和表彰,并做好宣傳,樹立榜樣,起到輻射的作用。
大學是社會的靈魂,是一個社會能夠做出明智選擇的主要力量源頭。社會責任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社會責任感缺失是導致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須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大力倡導集體主義精神,抵制個人主義對社會責任感的腐蝕,不斷消除不和諧的因素,逐步實現社會的和諧,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