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了發展經濟,中國上下城鎮都在大拆大建,將古老的建筑換成水泥瓷磚房子,眼睛都不帶眨,視為好生活的前進步伐。隨后,大家發現,很多城鎮都變得類似,沒有規劃的建筑布局,對歷史文化不夠尊重,本地人越來越多離開家鄉,一切為經濟讓步。不論這里曾經是多么繁榮的商貿重鎮,不論這里留存了多少精彩的建筑遺產和傳統工藝、文藝遺產,都不能讓人們真正地驕傲起來,兜里有錢,才是唯一的自信來源。
當一切發展到,城市因失去地域性而迷茫空虛,小鎮村落因活力散失而逐漸衰敗甚至消亡,人們才開始重新向自己的歷史尋找良方和自信。
從上世紀80年代,江南水鄉開始作為古鎮突圍者,周莊、同里、烏鎮,一個個成為村落旅游界的明星,而麗江、大理,也漸漸有了“艷遇在路上”的芳名。2003年和2005年,中國公布了兩批共44個歷史文化名鎮,對這些都各有姿色的古鎮來說,一方面,艷羨“明星”們賺到盆滿缽滿的成功,另一方面,面對自己的寶貝——它們往往是乞丐手中的金飯缽——卻感到迷惑、無助,不知從何下手。而游客們經過這十幾年的國民旅游洗禮,也生出了疑惑:難道所有的鄉村都要變成城里人逃避生活、尋求笙歌艷遇的“功能性”場所?假模假樣的小橋流水,千人一面的旅游紀念品,處處紅燈籠的消費“富營養化肥胖”,以及越來越無法看到的當地人的寧靜生活……這一切,不能不讓人膩歪。
古鎮人在問:有沒有更好的古鎮旅游模式?游客在問:為什么大陸就沒有一個“合掌村”,就沒有一個“桃米村”?
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在福建,一種趨勢正在悄悄醞釀。山清水秀的福建,古鎮名村資源豐富,傳統生活脈絡未斷,村落面貌保存良好。而地緣優勢,又使得他們近水樓臺先得月,便利地拜師臺灣。一些真正有分量的人才、資源,開始嘗試著進入鄉村。從清華大學的李曉東,在平和做的“橋上書屋”,到南京大學的趙辰教授窩在寧德屏南北村做鄉建,造廊橋,而嵩口鎮與臺灣團隊“打開聯合”合作,進行碼頭古鎮的改造、開發、規劃,也已經事滿一年。
這一波趨勢所醞釀出的鄉村建設與復興,懂得了在前人的基礎上反思一些問題,如大資本進入的利與弊;懂得去高舉一種原則旗幟,如古鎮改造必須尊重古鎮自身的脈絡與邏輯,古鎮的改造也必須調動起當地人的參與,最終是他們而非外來人,實現古鎮復活后良好的血液循環,古鎮之活活在人,社區生命力以及在地人的尊嚴與信心,至關重要。
嵩口,可謂是這一趨勢的典型案例。這座漂亮而頗有氣勢的碼頭古鎮,正在復興與變身的前夜,它是否能夠成為你我心中、那個與鄉愁所通連的夢想中的古鎮,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