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岱樺
九月,經白露與秋分,天氣由炎熱逐漸轉涼,家里的茶柜剛補進了今年的烏龍夏茶,日子就在喝茶之間過了一日又一日。每日有茶相伴,瓶身標簽注記“產地南投”,索性這期的私房臺灣,來分享南投吧。
南投,在臺灣島嶼的正中間,是唯一不靠海的縣市。這里有臺灣最高峰玉山和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以及頗富盛名的日月潭。去一趟南投朋友家,烏龍茶、腌梅、香蕉、龍眼、葡萄、菠蘿、百香果等新鮮果物,都是有機會在餐桌上吃到,這是物產豐美的南投。
住在隔壁市(臺中)的我,經常造訪南投。除了是被茶吸引之外,南投也藏盡了各色的民間手藝人士,有木藝、陶藝、竹藝、染織等工藝,而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正落在此地,促進了很多產學合作與小區工坊,出現許多工藝與產業、工藝與生活之間的互動對話。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內,嚴重地影響了南投人的生活。因為這場大地震,有些在外地工作的南投年輕人回到家鄉,在小區重建生活;有些產業也在艱巨的考驗中,必須重新找出新路。因為這場天災,我們看見人是如何在困境里維持生命、找出生計,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也因此,在這里遇見的人事物,都能感受到一些豁達。在分享南投的時候,我想從生活工藝的角度,介紹這些在我眼里是職人的角色,然后,很單純地說點從他們身上看見的事。
木頭的溫度
木器,隨著日復一日的使用,木紋肌理透出自然的色澤,是溫潤的。這是容易理解的生活經驗。但使用木頭制作、應用于生活各面向的工作者,是如何思考、看待木頭與生活,總是叫人好奇。
某日得知友人要到南投竹山鎮,拜訪一位木職人朋友,李文雄,他是“無名樹”的幕后推手。“無名樹”,是一個以木建筑、生活器物為軸線發展的設計品牌。因為經常聽聞“無名樹”,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便跟著友人前往竹山。
提到“無名樹”,不能不先提李有德先生于1945年在竹山工業區所創立,初期經營國產原木買賣與臺灣人工林撫育的“德豐木業”。“德豐木業”后來由文雄的父親,李成宗先生繼承,擴廠并投入木材加工制造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文雄形容自己的父親是一位熱愛研發的經營者,很愿意投入時間和金錢去做未知的事,簡單說,就是觀念走在產業環境的前頭。從小在木材堆里長大的文雄,對他而言,木頭的氣味、觸感都是熟悉親密的。即便大學念的是交通管理,畢業之后,仍是選擇回到竹山,從開堆高機,做木頭防腐、干燥、刨光等基礎工作開始,文雄笑說:“就像工廠作業員”。
隨后經歷了“9.21大地震”,房子震倒了。文雄和朋友開始自己動手蓋木造屋,也開始反思木業與永續生活產業的連結,并規劃居住環境與傳統生活工藝的結合。更著手研習古木建筑的榫卯工藝技術,與當代建筑材料結合,設計符合適才適用原則的當代建筑結構,以此作為轉型創新的主要思考方向。接著,便開始承接建筑師所需的木構工程,陸續完成了好幾個工程案。
“想要表現出由森林從木到人的連結關系,這是我的初衷。”把推廣木材當成此生追求的文雄,2006至2009年參與了地方特色工藝輔導之小區工藝家扶植計劃,主要是結合小區學校延平國小的推廣教學,一切從基礎教育開始,更利用工藝和美勞課,讓學生實際體驗竹木材質與美感經驗。
在木之路的學習上,文雄認識了很多前輩,包括木工藝術大師黃俊杰老師,才有機會再重新檢視、矯正過去錯誤的觀念。2010年,他決定向創造新的生活產業品牌發展,“無名樹”作為品牌名稱,意在跳脫商業與學術對木材的慣用區分,希望以永續資源應用的角度,用心面對所有的天然資源。

平常喜歡拿邊材或小材來刻木湯匙、木盤的文雄,后來相繼被朋友邀約到工作室或小店開手作課,這些都是無心插柳的經過。“有次撿了一堆料,拿到鍋爐旁邊準備要燒柴,才發現是檜木,這么好的木料是不能這樣被對待的。那要做什么呢?材料大小剛好拿來作湯匙,木作課程就是這樣開始的。”
課程上,文雄習慣先從一塊木材開始教大家認識,如何順合紋理,慢慢形成器物。接下來再認識工具、如何安全操作。至于湯匙刻得好不好,只有一個原則:“熟能生巧”。也因為手作課程大受歡迎,導致有許多朋友將“無名樹”與“木湯匙”畫上等號,這完全是個美麗的錯誤。“無名樹”從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以適才適用的角度省思這塊土地上的天然資源,旨在讓對的事物發生在對的位置上。“木頭是生命。即便我有自己的詮釋,但不見得要擁有。”文雄分享著木頭對他的意義。
染織的細活
在臺北中山捷運站附近的“臺灣好,店”工作的朋友,曾經跟我分享店內的在地好物時,特別指著植物染的圍巾,說“這是繡蓮的圍巾,林懷民老師也很喜歡。”質樸的圍巾,共有好幾款顏色,每種顏色背后應該都是不同的植物,這是我對繡蓮的染織的第一印象。
得知繡蓮的染織工坊在南投中寮,便趁此約了拜訪。聯系時,繡蓮在回我的信息里,寫著“我看到是拜訪繡蓮,歡迎!沒有采訪吧!我很怕采訪,總覺得這里還很空!”看見這句話,已經感受到繡蓮是個很謙遜的人。
繡蓮的工坊,是由一間農莊的食堂改造而成。工坊的空間很大,除了平日固定的染織工作外,還能接待十人以上的預約制團體體驗。這天,繡蓮跟我分享植物染、藍染的原料和過程。先說說植物染,植物如果沒有和熱水一起煮沸,其實是不知道會產出什么顏色。煮的時候,需要一定量的熱水,待熱水滾開,小火燜40至50分鐘,過程就像熬湯一樣。植物染是靠單寧(單寧是一種天然的酚類物質,廣泛存在于各類植物、種子、樹皮、木頭、樹葉和水果皮中)在上色,單寧越高,越容易上色。桑椹、火龍果顏色看起來雖然很濃,但并不容易上色。
藍染,就比較費工了。繡蓮在工坊旁邊種植馬藍,染液的制造過程要先將馬藍生葉泡水,浸泡的時間和季節的溫度變化有關,泡好之后,再撈掉葉子,并加入石灰水,快速攪拌。拌的過程會起泡沫,水色會從黃、綠、墨綠變成深灰藍色,這都跟氧化有關。泡沫(稱為藍華),也會從白色變成藍色,攪拌的動作稱之“打藍”,打藍后再加壓、瀝干,取得藍靛。
染料做完之后,無法馬上染色,必須靜置過一段時間,染料放在桶內,好好地儲存,用上好幾年都沒有問題。染料要變成染液,基本條件是水要堿性的,PH值要到11或12。天然的堿水就是木灰沖熱水,隨后加麥芽糖(蜂蜜或糖蜜)及藍靛,進行發酵,這個動作稱為“建藍”。
中寮的特產之一,剛好是龍眼。繡蓮使用龍眼灰制作堿水,她說這可能是中寮地區的優勢,因為有些地方,甚至很難取到木灰,必須用買的。適地發展的生活工藝,或許跟材料容易取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那個早上,繡蓮還教我如何扎染,用龍眼的種子、石頭、橡皮筋、棉繩等,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摸索,隨后,在染液的流動下,變成一條記錄當天在中寮拜訪繡蓮的最好紀念。
山頭的滋味
來到竹山,總是會想找“游山茶訪”的朋友Andy喝茶。Andy不到30歲,從小就跟著父親陳重嘉先生一起喝茶,因為早已習慣終日與茶為伍的生活,聽他說到臺北念大學時,也是帶著茶葉、茶具一起北上,同學喝飲料店的泡沫烏龍茶,他已經在宿舍泡茶了。
Andy的老家在鹿谷鄉鳳凰山上,由于晝夜溫差極大,終日云霧繚繞,很適合茶的生長。老祖宗種茶的歲月已傳承好幾代,到了父親陳重嘉先生接手后,便開始思考如何讓茶品牌化,讓更多人認識臺灣茶的美好。秉持游遍名山訪茗茶的精神,“游山茶訪”于是誕生。
以全臺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為例,就有十三個鄉鎮幾乎都產茶,因各鄉鎮地理環境與海拔氣候的不同,所生產的茶葉各具特色。鹿谷的凍頂、竹山的杉林溪高山茶、仁愛廬山茶、名間松柏長青等,茶可謂是天地人的共作之品,在熱水沖開的一瞬間,山頭氣緲緲竄出,是臺灣烏龍茶的滋味傳奇。

在“游山茶訪”的展館里,除了能認識到南投產區的茶以外,也有其他鄉鎮地區的好茶介紹。還能知道早期茶農是如何采茶,或透過老照片讀出早期臺茶風華的一段故事,甚而現場還有制茶體驗,可以感受炒青、揉捻等初制階段。
因為父親陳重嘉先生深受一代茶道宗師──林易山先生融合“茶湯、茶花、茶掛、香賞、樂曲”五項生活藝術,創制演繹十項茶禮的啟發。展場精選有“四序茶會”“東方美人頌”“儒家茶禮”等三項茶禮,透過繪畫與階段性的陳列展示,重現行茶禮時的氛圍與精神。其中尤以“東方美人頌”的隱喻著實深刻。獨特的熟果蜜香是東方美人的風華韻味,茶湯滋味藉由三巡茶的層次體驗,分別由二十、四十、六十歲的東方女子沖泡表演。香氣滋味隨著時間,由清甜、甘醇至濃郁,湯色鵝黃、金黃至橘紅,如晚霞夕陽般,回味東方美人的果酸味,整個茶席體現出東方女子溫柔、醇厚、強韌的質感。
喝茶本身很有意思,因為一入喉即是一山頭的故事,而找朋友喝茶聊天更是。“來呷茶,透清涼”聚集在廟埕前的阿公如此招呼著;“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作家”臺灣作詞人方文山這么寫著;從早期流傳至今的“奉茶”傳統,讓路過的人能一解口渴,是互善,更是人情味。“茶”已在臺灣常民生活里,是重要,也是必要的情感媒介。
小鎮的活力
來到竹山小鎮,除了吃番薯包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到鎮上商圈最熱鬧的街市晃晃,有可能就會遇到小區媽媽們正在手編竹籃、聊當地正在發生的事,這時候請不要害羞,大方地跟她們攀談,會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旅行情報回饋。
提到旅行,很容易聯想到民宿。在竹山,有間連外國朋友都知道的民宿──“天空的院子”。在 《臺灣人物志:七種民宿的旅行》一書里,有介紹“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何培鈞與表哥古孟偉為了修復老宅,不畏艱辛付出心血的生命經歷。當民宿營運順利后,培鈞開始參與小區在地發展,在竹山鎮上成立了“小鎮文創”,希望能夠改變臺灣城鄉差距問題。
在竹山,何培鈞與古孟偉也著手承租在地閑置建物空間,推廣臺灣各地青年到竹山,以專長免費換宿,至今已有超過七百多名青年到竹山運用不同的專長來協助在地發展,也有不少海外朋友來交流。這些青年們創意無窮,例如在竹山鎮上發展出竹編二維碼、舉辦廟口馬拉松夜跑等。
家宏,就是廟口夜跑的發起人,經營“竹馬之友慢跑步”社團,他喜歡用跑步的速度看自己家鄉。曾經在臺南開服飾店,自創T恤潮牌的家宏,四年前因父親身體微恙,家里經營的竹藝社遇到出貨,便回來幫忙。在某次參加培鈞辦的青年論壇上,認識了培鈞,雖說是“青年”論壇,但全場只有家宏和培鈞是年輕人,其他都是老人家,很有違和感。
身邊的朋友都覺得竹山沒有熱鬧的活動,有過活動經驗的家宏便提議“那就辦路跑吧”。一句話便展開企劃,家宏開始拜訪在地企業,協尋贊助。竹山路跑,屬于夜間場,每周三、六在竹山克明宮前起跑。有趣的是,家宏還會邀請有氧老師來帶暖身操,開跑之前,有簡短的主持與分享活動想法,用時間將小區居民凝聚在一起。
“現在路跑的人變多了,竹山也開始有正規的馬拉松活動。在鄉下跑步是很舒服的,平常我都會一邊拿單眼相機一邊跑步,記錄竹山好看的風景。”運動咖的家宏說得很起勁,黝黑肌膚配上熱血男孩的無懼精神,繼續說著想辦竹蜻蜓大賽的構想,看來再過不久,竹山又有新鮮事兒,準備發生。

私房南投·好地方推薦
德豐木業、無名樹,說木頭的故事
在德豐木業的網站上,有一句話是如此寫著:“有用之木為材,無用之木為柴,良木難得,該仔細丈量,細加思考。”如何永續資源再利用,一直是德豐思考木頭的重要精神。
連結到“無名樹”,我們看見從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無論大至建筑,或小是節氣磁鐵、名片盒或杯墊等,都以適才適用的角度省思這塊土地上的天然資源,這才是永續產業該做的事。想認識臺灣木頭或木材相關應用的朋友,歡迎到這里走走。
繡蓮染織工坊,看見植物的回饋
堅持傳統泥染的繡蓮,制作出的藍靛染料是石灰和水分的泥狀藍色染料,工法繁復。由藍靛所染制的衣服,因為有特殊的植物氣味,能夠保護皮膚,避免蚊蟲咬傷。尤其是藍染所表現出來的顏色,顯色在織品上,帶著一份靜謐山中的安定感。
長期和植物接觸的繡蓮,也自己種植馬藍(又稱山藍)。在植物染上花了很多時間觀察與實驗,希望可以發揮中寮在地的植物染特色,讓自然的色彩,陪伴于日常的生活里。
游山茶訪,閱讀臺灣山頭的好茶
在“游山茶訪”里,不僅品得到臺灣各產區的好茶,還看得見、聽得見、摸得到臺灣烏龍茶的制成過程與品牌發展歷史。展館內有在鹿谷鄉鳳凰村的老三合院里,尋得的老印章、香蕉股票和早期比賽茶的歷史照片,老對象領我們穿針引線,穿出臺茶發展的歷史脈絡。
早期茶農人家,沒有發達的五金工具足以輔佐采茶、制茶,農家便習慣自主動手制作采茶小道具。展場還有茶末小掃帚、炒茶板、炭夾、剪茶工具……都能感受到制茶每一環節所需的手感溫度。
新好命農莊,每次都是微笑回家
在南投名間鄉的農莊里,吃了土菠蘿,那酸甜有勁的菠蘿滋味,果然是難以忘記。在臺北的248農學市集喝到農莊朋友現泡的四季春,互相交換彼此的生活近況,一期一會交流。
這些都是新好命農莊帶給很多朋友的感受,為什么“好命”,這些改變的轉折點也從“921”大地震開始,農莊里的好命人阿靚給了我們很棒的觀念,從生活里去學習自己,對自己好,對自然好。因為地震后,阿靚回到故鄉災區從事心靈賑災,把老家幾畝曾遭化肥農藥殘留的菠蘿園改成自然農法。
小鎮文創,串連更多在地故事
藏身在竹山鎮頂橫街底的“小鎮文創”,是大家口耳相傳的旅游信息中心。來這里,幾乎就不太需要害怕踩到地雷,分享的都是第一線的竹山信息,甚至有很多隱藏版。
“小鎮文創”發起創辦人何培鈞,同是“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之前在山上,現在下山來,以一間民宿引發小區營造,帶動竹山鎮上整體共榮發展的愿景。并以工換宿激發年輕人,活化手藝和文創的作法,集結、串連全臺鄉鎮許多動人的故事,并且引進更多資源協助建立一個永續的文化創意發展經營模式。
天空的院子,在竹林里的民宿
這是一間被形容臺灣最美的民宿,在云霧環繞的山里,是一間百年老屋修葺而成。何培鈞和表哥古孟偉按造古法修復,墻壁內是以粗糠所造,冬暖夏涼,也找來臺灣早期的木制電線桿當作室內柱子,還有很多值得認真觀看的細節。
培鈞一邊做小區,一邊了解小區。也發起許多有意思的企劃,例如“幸福腳步便當”,讓客人拿著便當,到大自然去用餐,認識民宿小區的周遭環境;推動“故事假期”,旅者在旅行之中,與地方產生更多的互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