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和平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院士吳碩賢在廣州圖書館以“成語新解——求學及做學問的幾點體會”為題,給在場聽眾作了一場生動的報告。他從“眼高手低”、“熟能生巧”、“通文達理”等幾個成語出發,暢談求學、做學問的心得,同時也分享了他成功的經驗與體會。
“眼高手低”新解:眼界高能力也要高
報告中,吳碩賢表示,中華文明一個重要的成果是創造了大量的成語,這些成語記錄了先人的智慧,濃縮了深刻的哲理,體現了豐富的閱歷,凝練了成敗興衰的經驗,也薈萃了許多科學的道理。但由于絕大多數成語都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因此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中西文化廣為交流,交通資訊日益發達,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的當今,有必要對一些成語重新加以認識和闡釋”。
他舉例說,“眼高手低”本是個帶有貶義的成語,講的是一個人的眼界高,但能力低,即制訂的標準很高,但實際能力卻很低。“然而眼高手低,卻揭示了文藝界乃至科技界一個普遍的規律,即要想創造出高水平的作品,有高水準的藝術或學術造詣,首先要有高的眼界,高的鑒賞能力,為自己樹立高的標準,使自己的眼永遠高于手,方能不斷有新的追求,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吳碩賢說,眼高手低這一成語,反映了各行各業的一個普遍規律,即要使自己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首先必須學習前人的經典,提高自己的眼界,同時努力使自己具備創造出達到自己心目中高標準的作品與成果的實際工作能力,才能獲得成功。“例如從事繪畫、雕塑、書法一類的視覺藝術工作者,要想所創造的作品具有高的藝術水準,首先作者本身應具備高超的鑒別能力。對于從事科學和學術研究的人士,也要關注自己學科領域內好的成果,向一個方向努力,這樣創造出一流的成果。”
“熟能生巧”新解:要創新首先要熟練掌握基本功
“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與實踐,方能嫻熟地掌握一門手藝或技藝,從而出神入化,達到靈巧的效果。”在談到“熟能生巧” 時,吳碩賢說,該成語揭示了創造、創新的普遍規律和途徑,“即欲想在某一領域取得創造性成果,形成創新流派,形成獨特風格,首先必須通過刻苦學習和訓練, 熟練掌握基本功。”
他舉例說,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無不從刻苦地臨摹前人的書法碑帖入手,經過長期的書法實踐,甚至寫字時的墨水把一大池子的水都染黑了,才能嫻熟地掌握點、橫、捺、撇等基本書法筆觸,將漢字結構及其美的組合諳熟于心,博取各家之長,最終出神入化,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而要想成為有成就的數學家,也必須從小學好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初等基礎課程,再進一步學習諸如微積分、復變函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論等高等數學課程,熟練掌握數學推導和邏輯思維方式,再在某一專門方向上深入鉆研,才有可能獲得創造性的成果。
“通文達理”新解:文理兼通方能培養創新人才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認為不注重文理兼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談到成語“通文達理”時,吳碩賢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弊病。中學階段,過早地實行文、理科分班,大學階段又過于偏重專業教育,未認真實行通識教育,這樣的結果是許多文科學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識;不少理工科學生,也缺乏文藝與社會科學方面的修養,缺乏審美意識。“各專門學科之間,隔行如隔山,文科與理科之間,更是橫著楚河漢界,彼此壁壘森嚴,輕易不可逾越。”
吳碩賢認為,文理科的思維在本質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二者都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覺力,需要靈感,需要頓悟,需要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因此,文理兼修只會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理科的學者學習文藝,提高審美意識和興趣,將會有益于智力的提升和靈感的涌現,也有助于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對人文的關懷;而文科的學者學習科技知識,也將有助于養成較嚴密、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確、理性的世界觀。”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