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將傳統元素應用于現代裝飾中,不僅有助于推動現代裝飾藝術品味得到有效提升,而且有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展。而如何在現代裝飾中,對傳統元素進行有效應用,就成為了相關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傳統元素在現代裝飾中的應用的有效性”這一問題,展開較為詳細的分析與研究。
傳統元素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文化符號,在千百年的文化長河中迎風破浪、源遠流長,經歷過歷史長流的洗禮,見證了民族興衰的演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的影響下,既有其本質精神與意義的保留,又吸收了不同時代新的概念和內涵,從而形成了當前凝聚著幾千年的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群眾祈盼以及民族審美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元素。因而在現代裝飾中對傳統元素加以適當合理的運用,不僅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同時也為現代裝飾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代裝飾對傳統元素的應用策略
1.對傳統元素的直接挪用
現代裝飾對傳統元素的應用方式與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挪用。當然這種挪用并非完全照搬全貌,而是局部的選擇、裁剪或拼湊,選用傳統元素中符合現代裝飾需求的部分加以運用, 通過精心裁取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2.對傳統元素理念的巧妙轉化
傳統元素所承載的不僅是引人注目的形態,更有厚重古樸的文化理念,現代裝飾對傳統元素的運用不僅包括對其形式的承接,還包括理念的轉化。將傳統元素所囊括的文化理念巧妙的應用于現代裝飾中,是對現代裝飾的一大促進,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的考驗。
3.對傳統元素加以創新式應用
傳統元素是在民族歷史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當今時代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因而現代裝飾對傳統元素的運用不能停留在對其形式或理念的傳承,更應體現出時代的特性與發展,這就要求現代裝飾在對傳統元素的運用中能夠合理創新,既要尊重歷史和民族文化,又必須與時代元素相碰撞、交匯,從而形成具有傳統特征的時代性裝飾。
現代裝飾運用傳統元素的戰略意義
現代裝飾運用傳統元素似乎已成為時代的潮流,這是由于傳統元素的運用對現代裝飾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戰略意義。
1.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傳統元素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而得以保留至今,凝聚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辛勞,承載著偉大的民族情懷和家國情懷,體現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活理念、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審美情趣以及民眾期盼,因而在現代裝飾中應用傳統元素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首先,傳統元素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廣大優秀的中華民族文明史經歷幾千年風雨興衰的歷練,是由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不同思想、信仰及文化經過不斷的碰撞、交匯、摩擦與融合而形成的,而傳統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審美情趣與勞動智慧,是對我國特有的藝術品味和東方意蘊的表達。其次,我國傳統元素具有其他國家和民族所無法比擬和超越的豐富形勢與種類,涵蓋了自民族伊始的各個生活層面的內容,主要包括了戲劇藝術、建筑符號、民俗民風、宗教信仰、工藝服飾等方面,形成了文字、圖案、色彩等多種蘊含著廣闊內涵的傳統元素。這些多樣化的元素為現代裝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傳統元素在傳統裝飾中的運用方式也為現代裝飾成功和諧的運用傳統元素提供了可借鑒經驗。由此,現代裝飾將傳統元素運用于其中,既體現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尊重,更加有利于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發展機遇
傳統元素出現在現代裝飾中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首先,現代元素雖然頗具時尚性,但是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難以經受時代的考驗,而傳統元素是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是歷經風雨后的彩虹,當市場競爭無處不在,傳統元素就像涅槃的鳳凰般出現在現代裝飾當中,以其渾厚的文化底蘊和無可比擬的優勢完勝現代元素。其次,現代裝飾需要適應當今人類的審美需求和體驗。當現代元素無處不在,人們就不自覺地產生了審美疲勞,進而促使現代裝飾開發新的元素來加以滿足。“復古潮流”的涌現為現代轉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思路。當傳統元素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融入到現代裝飾中,已經出現審美疲勞的人群頓覺眼前一亮,因而傳統元素得到了認可并獲得發展。此外,在文化建設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傳統元素在現代裝飾中的運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符合了時代政治與經濟形結合發展的新形勢,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傳統元素作為古今的聯結,同時也是政治與經濟和諧共進的紐帶,為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發展機遇。
結語
傳統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的精神與靈魂,將其運用于現代裝飾中,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同時也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發展機遇,因此,傳統元素在現代裝飾中的運用具有戰略性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裝飾對傳統元素的運用絕不是信手拈來、隨意照搬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究和創新,對傳統元素的形態加以創造式改造,對傳統元素所承載的精神和理念加以恰當的應用。唯有如此,才恰得其所,能夠為其所用。
(作者單位:四川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