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文化景觀是城市的歷史投影和文化見證。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現代化城市迅速崛起的同時,給城市景觀設計帶來了很多問題。歷史文化景觀存在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此,本文對了城市文化景觀設計的“有機更新”進行了探討。
引言
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給城市景觀帶來了負面影響。在中國,景觀的人文關懷意境在逐漸引起關注,但還遠遠不夠。隨著城市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城市建筑、景觀日漸趨同化,“千城一面”已屢見不鮮。城市的衰退使很多地方喪失了自己獨有的地域特色:一些地區照抄照搬外國城市的建筑,與當地的環境格格不入;一些城市則盲目的進行仿古,在無知和盲目中使建筑和景觀顯得不倫不類,埋沒了城市的精神;還有一些地區因對歷史文化景觀沒有正確的認識,保護的目的不明確,使其僅維持一個物質存在的狀態,削減了精神層面的意義。
文化景觀是城市文明進步的見證,每座城市都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景觀。而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掌握著城市的史脈、文脈,設計師在景觀設計工作中應把它看做歷史上的文化事件來繼承、保護。筆者以為,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手法,要求在景觀設計中,即要傳承文明,繼承歷史環境中的氛圍和精神,又要開拓創新,做具有前瞻性、并且適應社會發展的設計。
關于歷史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的概念
“文化景觀指與具有意義的歷史性事件、活動、人物有關的包括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在內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化”的自然地理現象,是人與自然相作用的產物。文化景觀包括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精神文化景觀)兩方面。物質文化景觀如:農田、街區、道路等。精神文化景觀有:寺廟、紀念碑、石刻等。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不同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各個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觀。景觀的面貌由當地的人們對自然的改造決定。美國地理學家索爾認為,“文化景觀是任何特定時間內形成的某一地區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復合體”。因此歷史文化景觀具有時間性、空間性、文化性特征,即史脈、地脈、文脈。
2.景觀的文化特征
從物質層面上看,景觀是可見的,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同時,景觀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內容,景觀的文化精神通過景觀的物質形式表現出來。景觀文化作為精神文化,反映著人類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具有深層次的內涵。景觀的物質形態是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其文化精神隨著物質景觀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景觀的生長而生長。然而,物質景觀消失,景觀的文化精神卻并不一定消失。相對于存在著的物質,景觀文化精神具有更長久的延續性,可持續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景觀文化得以延續其精神(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縱觀時間軸,內因使不同時期的景觀相互聯系,組成一系列完整的景觀文化。
3.“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與發展
城市歷史文化景觀作為城市的文脈,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和延綿發展的線索,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寶藏。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文化遺存,就失去了各個發展階段的歷史記憶,城市就變成沒有靈魂的家園。但是文化的傳承如果被簡單的認為是物質層面的維護,它的靈魂則終將會被時間消磨耗盡。“景觀”是“人”對所處的環境目的性的投射:不同時代人們對景觀有著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同一個景觀在不同時代人們也會對其賦予不同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各方面需求、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段也產生了改變。與此同時,歷史文化景觀當年所依托的社會背景已經改變,人們對文化景觀的容積率需求有所改變,很多歷史景觀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例如烽火臺、城門、舊廠房等。當原有環境已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需求時,文化景觀應為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更新換代。
事物發展的本質是不斷“揚棄”的過程,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新事物的產生汲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一面,同時否定了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一面,并且在內容上比舊事物豐富、在形態上比舊事物高級、在結構上比舊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舊事物強大,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面對歷史文化景觀的發展問題,應該正確的認識到歷史文化景觀的價值,應在繼承原有價值的基礎上,為適應當今社會,完善功能結構,創造出新的價值。景觀文化的繼承是具有超前的眼光把過去與現在傳達給未來,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正確的認識歷史文化景觀,才可以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
城市歷史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
1.“有機更新”的概念及意義
“有機更新”是在改善歷史文化景觀物質體形的同時,統籌當前時代經濟條件、社會環境、價值取向等范疇,給予歷史文化景觀新的生命。建筑學家吳良鏞在《北京舊城和菊兒胡同》一書中提出了“有機更新”這一理論,以菊兒胡同的改造啟示我們要“遵循城市發展固有規律,以新替舊,從‘有機更新走向新的有機秩序”。文化景觀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生長起來的,而“更新”就像自然界新陳代謝一樣,是“有機”的再生。城市歷史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是要解決城市功能的完善與文化遺產資源實現傳承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機更新”不僅繼承了文化景觀原有的價值體系,而且又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完成了轉化和再生。“建筑與規劃工作如果墨守陳規,一成不變,就難于完全適應日趨復雜的發展變化。在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我們要探索哪些變的因素和不變的因素。”
對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有機更新”的研究是基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對于具有可保存價值的景觀進行保護、修復,在保持空間原有“風貌”的情況下,跳出傳統形式的束縛,重新契合,提高空間的使用價值,尋找一個能夠滿足現代化生活需求的方式重新演繹。例如:臺灣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藝術家發現,他們把原本失去使用功能的廢舊港口倉庫變成了展覽館、藝術集市和表演場所,露天展區展示著各種雕塑及模型,廢棄鐵軌縱橫在藝術廣場上,還附帶有一畝實驗性農田供孩子們玩耍。整個景觀經過有效的改造后,變成一個開放的藝術空間,不僅尊重了人們共同的記憶,牽動了人文歷史,而且有效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突出了人性化特色,使之為今天所用。如今的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已成為臺灣地區藝術的表征場所,并且帶動了高雄地區藝術產業、旅游業等各方面的發展。
2.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有機更新”方法研究
“有機更新”是要做有前瞻性的景觀設計,未來的公共空間將更加注重共享性,更加包容、開放。探索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有機更新”的方法,要從景觀文化本身的內涵著手研究,準確的把握城市景觀的格局,了解景觀空間的歷史演變過程,調查當地居民、景觀的享用者的生活形態,提取人們“共有”的情感元素、文化符號。對文化景觀所處的環境重新進行審視,尋求設計的切入點,挖掘“更新”賣點,準確定位空間再利用的主題,用現代的手法重新設計。在對原有景觀的肌理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引進新的思想使用新型材料,使舊元素融入到新時代中來。同時,對于不同的空間環境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分析判斷與“再認識”
①分析判斷:城市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需要對景觀的價值進行客觀的分析,并且科學地做出判斷。首先,要對景觀的物質狀態進行分析。從景觀的歷史長短、保存狀態、設計的好壞等方面分析:對歷史悠久有價值意義的景觀原型進行保護,如保存狀態不好、年久失修,可對景觀進行修繕或重建復原;對于文化價值意義不大,設計不好或與整個空間不搭調的景觀在“有機更新”中可以進行摒棄,選擇拆除。其次,要多空間的資源進行分析,包括環境綠化分析、公共活動空間分析、景觀小品分析、建筑環境分析、人流分析、景觀環境分析等等。最后,要對景觀的使用者進行分析調研。景觀是有情感的,設計需要人們的共同參與,設計師要充分保護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整體協調設計,達到景觀與人文的有機完美結合。
②“再認識”:“再認識”是“有機更新”設計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首先,要用新的思維方式對景觀的物質和意識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探究,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多維度滿足人們心理需求。其次,根據現在人們的物質需要、精神需求,對景觀的存在意義進行重新定位,發覺空間的潛在價值,研究怎樣才能提升文化景觀的附加值。最后,要突破原有使用功能、原型的局限,對歷史文化景觀再利用。如,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經過“有機更新”變成798國際藝術區,不僅了使廢舊廠房有了新的使用價值,而且還衍生出文化、藝術的價值。
(2)“有機更新”的設計手法
景觀符號:符號系統超越了物質含義,符號語言能夠激發人們的感知,引發情感共鳴。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特有的圖形符號,提取當地的文化符號和圖形符號元素運用到設計中去,用符號“說話”傳達文化信息,傳遞文脈。正確的使用符號語言就要找出符號的本源,弄明白“能指”和“所知”,領會含義的本源,對符號語言形成系統的概念,圍繞著概念進行設計,而不是形而上學的運用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去迎合大眾。在符號設計中以東方哲學的精神,跳出傳統束縛,添加現代元素重新契合。在景觀設計中可以運用符號元素在基礎設施、雕塑等設計中,直觀表現當地的地域特色。
意境營造:“有機更新”要求在再創造的同時保留無形“空間文化資源”,也就是保留景觀的“意境”。景觀的“意境”是“物境”與“心境”的融合。“有機更新”可以通過歷史文化景觀其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尋找突破口,虛實相生,模擬營造。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用現代設計手法營造意境。巧妙地借助水體連接忠王府、拙政園,與整個環境的氛圍保持一致,符合歷史文化環境的要求,又具有獨立性。集現代化、古典建筑、山水園林三者于一身。
色彩搭配:色彩是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歷史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整體風格一定要統一。從本土提取色彩元素,系統化配色。如,提取油菜花的黃色,墻的白,瓦的灰。本土色彩相互融合會使整個環境色彩關系融洽,風格統一。
植物綠化:綠化系統的規劃設計要多層次的合理搭配,巧用當地本土植被。一方面,本土物種的使用能夠表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相比外來物種,本土植物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更加適應,更有利于當地鳥類、昆蟲等動物的生存,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當地的生態平衡。例如,廣東中山的岐江公園,大量使用了本土物種進行綠化,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本土植被的價值。
材料選用:新技術、材料的應用使得景觀雷同。在設計中就地取材,選用當地石材、木材參與景觀的建造,能夠更好地體現當地特色。如廣州嶺南印象園用牡蠣殼作為材料鋪裝墻面,顯現出沿海地區特有的海洋元素,保持了原生態,也增添了場景的趣味性。廢舊材料再利用在“有機更新”中是一種可持續設計手法。如,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用磚廠廢棄材料作為公園鋪裝、面層和擋土墻的材料,既環保,又傳承了歷史,達到弘揚和展示文化的深層效應。
結語
綜上所述,時代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設計師充分發揮未來城市景觀的締造者的作用。對城市歷史文化景觀的“有機更新”,應該樹立它的重要性、珍貴性有正確的觀念,以及正確的對待態度,要有認識,有文化情懷,更要應背負民族設計未來之重任,讓歷史、景觀、設計、文化的脈絡得以薪火相傳。要妥善處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做服務現在,面向未來的設計。同時遵循“保護歷史真實載體原則;保護歷史環境的原則;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文化不被時代所掩埋,文化景觀的價值在現代生活中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成為一個地方和城市的對外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社會所用,并不斷創造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任可欣(1993-),女,河南潢川人,漢族,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設計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