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華?霍菲菲
度假村景觀設計近些年來在我國廣泛興起,而山地度假村是較為常見的度假村類型之一。本文主要采用資料查閱、實地調研、分析歸納的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了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指出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應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體現精神文化價值。因此應對山地度假村進行合理設計,營造出獨特的山地景觀。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目前正處在蓬勃發展期,度假旅游的迅速興起已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實踐中該如何具體處理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目前,國內關于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的理論研究較少,盡管有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但與國外相比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因此,對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的理論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本文通過對山地度假村的現狀分析,得出一套有別于其它景觀設計的解決途徑,來填補當前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理論研究的空缺,從而對設計實踐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對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的認識
1. 自然景觀空間
自然景觀空間要素包括山體、水體、植被等。首先山體具有先天的優勢,并決定著山地景觀各個空間的關系。由于不同坡度以及不同圍合度的地形表現出不同的空間屬性,從而能使山地的實體與虛體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呈現出豎向上變化豐富的特征。其次水體具有活躍性和滲透力,同時又具有劃分空間的特性。水體的主要形態可分為點、線、面三類,并能創造不同的空間感受。一般來說,散落在景點中的水井、池塘等,稱為點的形式,這種水體形態可以形成空間中視線焦點,并能吸引游客前往。線狀自然景觀水體以溪流形式居多,不但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而且還為山地景觀提供了視覺引導,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活躍空間的氛圍。面狀水體一般指湖泊,由于其面積較大,從而能夠使整個山地景觀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多角度的觀景點。最后植被使整個空間具有活力與生氣。不但能完善山地地形所形成的空間,也能起到軟化地形的作用。
2. 人工景觀空間
在山地景觀中最主要的人工景觀空間就是度假村的建筑群。由于特殊的山地地形特征所致,人工景觀以自然景觀為依托,自然景觀靠人工景觀來點綴,二者相互結合,最終形成和諧的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現將山地建筑的群落空間組織形式分為兩種:(1)單體建筑,單體建筑大部分以亭、臺、榭等點景建筑為主,所形成的空間較為開放。該類建筑物用來點綴自然景觀,并使整個自然景觀更加和諧。與此同時,建筑物本身又成為視覺的焦點,視野較為開闊,大部分為人們提供了休息遠望的場所。(2)群體建筑,在較大的山地環境中往往可以看到建筑與山地自然景觀形成穿插與分隔的關系,建筑組成的空間采用開放性的,不用封閉的圍欄圍合,其建筑之間大多采用橋、廊、道路等進行連接,或以休閑座椅、亭、中心廣場等進行空間與視線聯系,這種布局方式依地勢的高低而設計,使建筑群融于環境之中,有主有次,相互呼應,形散神不散,形成和諧自然的山地度假村景觀。
3. 自然景觀要素與人工景觀要素共同構成的空間
在山地景觀中,人工景觀與平地景觀不同,人工景觀應具有實用性,并往往受到自然景觀空間的制約,因此人工景觀在設計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理想的狀態就是二者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即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不能盲目破壞,應順應山地,可加以適當的改造,摒棄盲目堆積景觀的設計方法,而是進行山地自然景觀的某種延續,并利用植物來改變由于地形的變化所形成的空間,使人們在視覺上突破原有的景觀空間模式而匯集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
當前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對山體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壞
山地景觀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地形起伏多變,層次感豐富。在傳統的建筑當中由于地多人少,因此在選址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根據建筑的功能需求進行合理的選址,除了考慮采光、通風、水源等基本環境因素外,由于當時技術水平與經濟條件的限制,一般選擇較為平整,易于建造的場地以避開不良地貌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而現代的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當中,大量使用人工景觀,過分強調平面效果,為了山地建筑的數量,大量采用開挖、填埋的方式來平整場地,從而給山體景觀的安全性埋下了事故隱患,使得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遭到破壞,影響了山地度假村景觀的質量,并且使得景觀空間變得單調而乏味。
2.部分空間形態受到破碎
在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中,山脊線構成了山地的天際輪廓線,并且山地天際線的作用較為重要。傳統居民由于經濟、技術等因素相對薄弱,使得其體量與規模均不大,不會對天際線帶來太大的破壞。但隨著現代建筑觀念的普及,特別是體量巨大的現代建筑出現后,建筑的輪廓線開始成為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山地度假村忽略了建筑與景觀及周邊環境的關系,并沒有與天際線形成良好的吻合,反而削落了山地的自然輪廓并導致了部分山地景觀形態的破碎。
3.形態單一,整體性不強
近年來,國內度假村雖然發展的很快,但有一部分建筑套用城市型商務酒店,千篇一律。小品設施相對缺乏個性,較為單一。雖然部分建筑略有創新,但大部分只是照搬古代或國外建筑樣式。與此同時景觀與建筑風格搭配較不統一,整體性不強,影響了山地度假村總體的景觀品質。
4. 尺度不宜,缺少文化氣息
在現代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中由于用地限制,往往在山地度假村中建有高層建筑群,由于建筑的外部立面形態較嚴謹,從而使人產生壓抑感,并且這類建筑對整體的自然環境產生嚴重破壞。在景觀設計上,與居住區、城市廣場等景觀設計方法沒有區別性,缺少山地景觀特點,并沒有很好的挖掘當地的文化氣息,也沒有塑造出山地度假村的地域特色。
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的方法
1. 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加強對自然環境的回應
山地環境與平地環境不同,山地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動比平地系統大很多,敏感性較強,并且山地生態系統時常會發生山體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這種脆弱的山體使人們長期以來從教訓中獲得經驗,雖然與古人相比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提高,但人們還是意識到了保護地形地貌的重要性。因此在建設時應盡量較少對山體、植被、水文的破壞,力求尊重地形,保護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高差、坡地等,不然將會導致生態格局惡化及不利的影響。例如氣候因素是特定地域范圍內景觀設計因素之一。在設計時應結合地方氣候的設計。重慶地處特有的山地地形,氣候炎熱多雨,夏季非常悶熱。空氣的流通以及遮陰極為重要,在該地區的度假村設計中建筑小品造型上就必須考慮防雨、通風、及遮光的要求,宜通透輕巧等。因此,在設計時應加強對自然環境的回應,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法來應對。
2.利用地形與空間塑造
山地度假村景觀空間變化比較復雜,因此設計時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完全保護地形或者大面積的改造地形,都不是很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是在兩者之中取得平衡狀態。因此對于地形的利用和空間的塑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跟隨山勢變化
在整個度假村設計當中,整個規劃設計應順應山勢及等高線的變化趨勢,尤其是在道路和建筑的選址上,無論從人們行走的舒適度還是工程修建的難易程度,空間的塑造都需要依山勢而設計。
(2)向上的心理
處在山地空間時,人們常會有一種離地向上的心理,即對高處勝境的一種占有欲望,因此,在進行山地景觀設計時,要順應這樣的心理需求,體現向上的趨勢。
(3)景點聚焦
良好的視覺焦點自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種人工空間場所能促使人向其靠攏,使得空間得到擴展,并增加了其動感。因此在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地形特征,形成新奇的空間體驗,從而來吸引游客。
總之,利用地形與空間塑造的核心為在大的宏觀地形上需順應原來的地勢,而在小的微觀地形上突出人的改造,即“大利用小改造”,使景觀與山地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真正體會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整體性設計
建筑與景觀作為山地度假村的重要部分,與整個外部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單純追求建筑單體本身的完美是不夠的,還要充分考慮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關系。在設計建筑風格與景觀節點時,應注重于整個度假村的關系,從整體出發,無論從功能與形式,空間尺度還是從質感色彩等方面都要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4.地方人文的回歸與創造
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并以本土文化為創作素材,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設計。如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很好的挖掘了客家文化,并且在建筑設計中采用典型的傳統客家建筑風格,運用了高屋頂、夯土墻、青黃瓦 ,并以當地資源為設計素材,營造出該度假村的地域特色,因此這種手法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結語
通過上述探討可看出,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從傳統的山地景觀里面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很多哲學思想與處理手法對今天的山地度假村景觀設計然仍然可以起到指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從自然環境的回應、空間的塑造、及地域文化中挖掘靈感,對山體、建筑、景觀小品、水體、植物等進行合理的設計與組織。總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人類對山地景觀環境設計的認識也將逐漸升華,山地景觀建設必將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林崇華(1972-),男,漢族,籍貫:遼寧撫順,就職于河北工業大學,碩士,副教授,環境與藝術設計方向;
霍菲菲(1990-),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泰安市,在讀于河北工業大學、碩士在讀、環境與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