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飛
人類不但是各類景觀的設計者,更是景觀的改造者和管理者??v觀世界發展的歷史,文明的起源以及發展都與地理等景觀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在古代傳統的采集狩獵時代,還是到如今的科技與信息時代,人們對自然的作用已經變得越來越大,在我國古代時期,我國經歷過眾多朝代,也經歷數次的國土的分割以及合并,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國寬廣的疆域,廣闊的疆域必然帶來不同的地區文明,經過幾千年的民族遷徙以及戰爭沖突后,最后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帶來的是悠久的景觀文化,我國眾多的民族自然會形成各自的審美觀,隨著文化的發展,帶來的是民族各自的園林景觀藝術,我國傳統的景觀藝術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以及精神需要而產生。本文將以我國境內的城市景觀設計為研究對象,進而對地獄文化對城市金骨干涉及的影響。
地域審美觀念指導城市景觀設計
優秀的環境景觀以及居住景觀不僅是將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和人之間有機結合的產物,其功能更是具有雙重效應,所謂的雙重效應既包括對人們精神方面的功能,同時也包含對熱門的物質功能。尤其是在當今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經精神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條件下,注重景觀的精神功能更加被人們所重視。所以景觀在設計以及營造過程中并不是單單的對某塊地皮進行綠色規劃。景觀要素的堆砌,更注重的是對景觀設中景觀整體風格的一種定位,景觀的設計應當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意境。在景觀之中,建筑的族群以及公共地區的建設和建筑周圍的綠化等方面是極具文化特征的,這種文化特征能是人們在居住、教育以及休閑等方面尋找自我認同的文化環境。例如在景觀的設計以及營造過程中使用暗喻等表現手法來傳達景觀所蘊含的文化,通過這樣設計,將視覺以及文化環境共同融入到景觀之中,不但能給人一種歸屬感,更是與“以人為本”的呼應,從而滿足人們對景觀愉快、溫馨的要求。
王澍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建筑大師,其在設計之中強調拋棄現代建筑的經典規劃,利用現代科學的眼光建筑出摒棄中軸線的科學設計理念,依據景觀所處的自然環境進行規劃,呈現出于自然與臻于平衡的設計作品,其代表作品是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在王澍的設計之下,象山校區已經呈現出一個桃花源般獨具魅力的田園式的新校區,他在校內保留了一片農田,使用了因建設而拆除的舊的磚瓦,利用簡單與優美的線條呈現出具有特殊魅力的大學校園。
地域環境成就城市景觀設計
我國古代傳統園林藝術在設計上是將自然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所以在景觀的設計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從而表現自然美,我國古代傳統園林景觀藝術是將藝術以及手法的結合的成果。例如在我國古代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任何事物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發展到極端必然會走向反方向。而“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則代表這我國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審美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傳統審美思想的基礎,古代學者以及哲學家都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有共同認識。“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就是對我國古代傳統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美的表現。
城市景觀設計,其中主要包括了城市廣場、城市中的商業街,以及辦公環境等地方,例如,各個城市的萬達廣場;沈陽的中街步行街;北京的高級辦公區域CBD等地方,這些地方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明,展現的是整個城市最為高水平的設計內容與觀念。其中居住區景觀設計,主要集中表現在居民區、小區、別墅區等地的景觀,例如杭州的“江南山水”居民區,就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地制宜進行建設,以江南的風景為契合點,進行的居住區的規劃與策劃,符合城市整體文化氣氛的同時,兼具自身居住區的景觀特色。
人文精神影響城市景觀設計
要在我國的土地上設計出符合我國人民要求的景觀,其本質還是要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足夠并且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了解當今社會中的文化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懂得如何設計景觀、發展景觀,并且通過在物質以及精神兩方面,打造景觀的精神魚文化底蘊。同時也只有做到將自然因素以及當今文化和科技相結合,才能進一步明確景觀的設計方式,掌握打造景觀的方法以及技術,提升景觀之中所蘊含的我國特色。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各自的文化都在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不同貢獻。在這一條件下,現代景觀在理念以及設計過程中也不斷發展。例如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景觀表面下所蘊含的社會以及文化意義,也更加注重審美對當今景觀的影響。
貝聿銘是華裔設計大師,其設計的作品,兼具中西方的共同美學,同事又具有現代光影的利用,以及對于現代科技的極致使用。如果說其在國外的設計其中具有著一些江南園林的影子,那么其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之中,顯然是極具中國風的。其蘇中博物館的設計之中,可以看到外形的實際具有著江南園林的古樸,歐洲建筑的大膽,在景觀之中,貝聿銘大量的運用蘇州園林原本的植物,進行移植,最大的保存原本忠王府的植物。使得作品本身與臨近的拙政園合二為一,融為一體。
(作者單位:遼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