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城中村的改造是我國經濟發展趨勢下的一種必然,是摒棄傳統生活營造現代化生活環境的一種表現,但是城中村的改造并不意味著就要徹底推翻傳統文化,而是應當有原則地改造,致力于打造中國特色的城市景觀,這對于景觀設計方面,則具備更高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城中村改造需要注意的基點景觀設計理念,然后提出相應的設計思路,并就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城中村一度被稱為“城市中的斑塊”,因為其與周邊景觀不相符,造成現代城市景觀出現瑕疵,因而城中村改造的景觀設計,就是為了彌補城市景觀的缺陷,實現城市建設的一體化。在印度城中村改造的重點主要是緩解轄區內居民的生活壓力,在美國主要是出于經濟發展需求對城中村進行商業化的改造,但是在我國城中村改造的根本不僅在于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更應當堅守“和諧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改造實現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城中村改造的景觀設計的理念
1.經濟理念
基于城市發展趨勢下的城中村改造,其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都遵循了一種經濟理念。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農村。”因此,城中村的改造實際上便是為了減少城市發展道路上的阻礙,更好地實現城鄉一體化而進行改造和建設。對于景觀設計的經濟理念而言,不僅僅是為了迎合當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縮小城中村與周邊大環境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要體現出一種能夠代表當前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獨特景觀設計思路。
2.人文理念
城中村改造的景觀設計時為了填補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的文化缺失,用以裝飾、展示城市面貌的文化元素。因此,城中村的景觀設計應當體現出足夠的人文價值,例如藝術景觀的設計、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現等,都可以對中國特色文化予以寫照。如何才能滿足人們對于藝術、文化的需求,針對原有的事物或者在新事物設計原材料中怎么樣去取舍,都是值得深思的。總之,景觀的設計必須要體現出與人文文化相切合的思路,而不是追求價值、科技等的片面過程。
3.生態理念
作為城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城中村在改造之前顯得相對“臟亂差”,因此在改造之后就需要與周邊融為一體,在衛生、環保等方面具備相應的水平。這僅僅是生態理念的一個方面,現代城市建設無不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講究人類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契合,這便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運用。因此,如何實踐城中村在改造之后的環保,給予人們更舒心、自然的體驗,對于景觀設計而言尤為重要。
城中村改造景觀設計的思路
1.生態景觀的營造
生態景觀的設計需要以生態理念為基礎,結合區域資源、地理科學等,根據宏觀的區域環境來進行配套設計。這不僅要求景觀具有較強的生態自然特征,同時還需要體現“和諧”,即如何領城中村改造后的景觀與城市景觀相融。在傳統意識當中,例如多栽種綠色植物、打造公園、林地、濕地等就是生態景觀的設計。其實并不完全如是,生態景觀的設計還應當致力于思考如何實現景觀與城市系統的銜接,例如濕地與給排水系統的銜接、綠化帶與城市整體綠化規劃的銜接、公園與居民生活區的配套等。生態景觀需要的并非是單一的綠色、自然,還應當積聚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智慧,同時還應當獲得人們在欣賞景觀時的心靈認可,例如:利用高大喬木與矮小灌木組合成的道路旁的綠化帶,不僅帶來了城市的綠意,同時還提供了天然的汽車揚塵和噪聲隔離帶;被藝術化的植物,能夠引發人們的聯想。
2.人文景觀的營造
人文景觀在當前可以劃分為兩種:①鄉土景觀,即能夠還原因城市化而缺失的地域特色鄉土文化元素,諸如農具、建筑、雕刻、菜地等,經過有機保留可以將原本不存在與現代城市的一些農園氣息展現出來,游客行至此處仿佛夢游于異度空間一般,這不僅是地域特色的鮮明體現,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一種保護和傳承。②文化景觀,有時候鄉土景觀與文化景觀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屋舍中的雕花、繪畫、文字等,是直接的文化符號,可以不經加工便能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此外,利用現代技術設計相關的裝飾、擺件、雕塑、圖案等對街道、建筑進行裝飾,或者是還原部分舊時生活環境,同樣是特色文化景觀的體現。
3.設計辦法與實現
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下幾點:①地域特色,不同的城市所在地文化底蘊和社會氣息不同,因此在景觀的設計上為了“接地氣”就應當就當地民俗文化、地域特點等進行考究;②地理條件,諸如濕地規劃、植被選擇都需要對地理條件進行調研,選擇合適的方案,能夠減少后期維護管理成本。在具體方案的設計中,除卻由設計者設計的景觀之外,對于原有的一些景觀還可以利用。例如:原有的參天大樹、古井、青石街道、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石雕等,可以進行移位、維修、保留現狀等辦法,將其與區域建設規劃融合起來,成為城中村改造之后既能引發原住民思緒、又能使后來者獲得心靈感悟的特色意象。
總結
總之,城中村改造的景觀設計應當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兼具人文、生態等特色,不可片面追求某種利益或效果而忽視了其在城市建設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原本一些能夠代表人文或者歷史的事物,不應當一昧地否認和撤換,而是應當有選擇的保留甚至是復原,爭取在改造中體現中國特色。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