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錦榮?張蓮
水體作為景觀的主要構成元素,以其多變的形式和功能成為景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面對目前水資源匱乏,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水體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論文以天津海河教育園景觀水體生態設計模式為例,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設計形式,技術手段,以及植物選擇來探索景觀水體設計的新方法。
概論
1.相關概念
(1) 水壞境
水環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轉化所處空間的環境。水環境包括地球表面上的各種水體,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庫以及埋在土壤巖石空隙中的地下水。水環境系統由給水子系統、排水子系統、污水處理子系統、雨水子系統和景觀用水子系統組成。
(2)生態設計
生態一般與環境等其他詞組合出現,荊其敏先生在《世界傳統民居》中指出“生態是人的生存所離不開的自然環境”。然而對生態一詞的理解,設計領域趨于多樣化,總的來說有以下一些:作為名詞方面的理解有“生態”是一種和諧,是自然界(包括人類)的和諧;是一種環境,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環境;是一種系統,是多組分共同作用的系統;作為動詞的理解有“生態”是一種適應,是自然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一種發展,是一種持續變化的過程。
有學者認為生態設計是人類依據自然界既定的原則和規律,而對人類生存空間做出的設計。該觀點認為生態設計是人類為了尋找一種既能夠滿足自身需求又不對周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生活態度。
由上可知,水環境的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在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將對自然環境的補償納入水環境的設計中,合理利用水資源、維持良好的水循環系統。其至少應包含以下四點內容:
①順應自然生態過程,符合生態學原理;②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③盡量減少對水環境的干擾,利于水環境的自身恢復;④符合審美標準、文化性強、滿足人們身心需求。
2.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水是大自然最壯觀、最活潑的景觀要素,水景往往賦予環境以獨特的神韻,使環境更具生命力,使大自然產生親和力。大面積的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降低噪音等作用,對提高空氣濕度,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本文以天津海河教育園的景觀水體設計為例,剖析其透過生態學去科學的對水體設計模式進行探究。
項目背景
1.項目概況
海河教育園區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周邊緊鄰津南新城、八里臺鎮、天嘉湖、雙港鎮、大寺鎮、軍糧城鎮。總用地面積37.04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32.36平方公里。目前園區處于一期規劃,其范圍:東至津岐路延長線西側道路紅線、經四路東側道路紅線,南至經五路南側道路紅線,西至經五路西側道路紅線,北至規劃的薊汕高速聯絡線后退25米和天津大道道路紅線,總用地面積為10.05平方公里。
其中水體濕地面積1.1163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16.96%。園區內一條環形的寬窄不一的景觀河構成中央綠廊的休閑游憩帶,每座校園景觀軸延伸線上,都設有一個人工湖,水面開闊,作為校園景觀軸的收束點,也是中央綠廊景觀河道上的重要景觀節點。環湖設大面積的疏林草地和活動場地作為親水場所和校園展示空間。
2.景觀空間構成
海河教育園區整體形成“一廊兩翼”的空間結構。一廊是指貫穿于海河教育園區中部的一個中央生態廊道。由北至南依次形成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和商業中心。兩翼是指分布于東西兩側的院校、科研機構、居住及配套建設區。可讓所有院校和配套建設區直接面向中心生態綠廊,享受生態宜人景觀。大型公建安排在中央綠帶公園之中。各居住區通過社區中心綠地及道路綠帶連接,構成連續開放的空間。
設計連續的景觀河道和濕地帶,串聯校園景觀湖,形成集生態雨水收集、濕地景觀營造、休閑游憩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水系帶。河道濕地帶兩側,為連續的密林帶,高大蔥郁,遮擋城市道路方向的噪音,將建筑掩映在綠樹之中。
每個校園景觀中軸延伸入景觀綠廊,以人工湖為景觀收束點。人工湖湖面開闊,周邊水草生機勃勃,草地舒展,點綴樹形優美的喬木,背景為高大茂密的林地。為師生提供讀書、休憩的優美舒適的環境。
3.景觀水系構成
水體構成:
兩套水系:過境河道(衛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勝利河)和景觀水系(護校河及校園景觀水體、央綠廊景觀水體、防護綠地景觀水體)自成系統,互不干擾。
四種水體:過境河水、雨水、地下水、再生水,相互調劑。
在海河園一期范圍內主要流經有如下幾條河流:衛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雙洋渠)、月牙河和勝利河5條河道。其中衛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月牙河均為二級河道,主要承擔排瀝功能,勝利河是月牙河和衛津河的支流。
海河教育園水體生態設計模式
1.綠廊景觀水系
(1)校園人工湖
每座校園景觀軸延伸線上,都設有一個人工湖,水面開闊,作為校園景觀軸的收束點,也是中央綠廊景觀河道上的重要景觀節點;環湖設大面積的疏林草地和活動場地;作為親水場所和校園展示空間。在鄰城市道路的一側種植密林,隔離外界干擾,從而創造一種幽靜自然的空間。設置高臺,豐富空間感受。
(2) 景觀河道
自然生態的堤岸形式,沿線種植濕地植物,形成濕地植物帶,作用是凈化水體和過濾雨水徑流。河渠周圍景觀與農田肌理緊密結合,樹陣、溝渠、農田相互交錯布置。在開敞區域設置林下休閑廣場。河中綠島、河邊的堤岸成為人們平時游玩觀景的好去處。
(3)生態濕地景觀模式
包括雨水凈化濕地和再生水凈化濕地;其中大量種植的濕生植物(蘆葦、菖蒲等);在岸邊設置棧道和親水平臺,讓人們能夠獲得很好的親水空間。同時可以展示區域會展示水凈化流程,使其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
恢復、營建水上植物群落,將原有被人為因素干擾的基地恢復成一個生境修復力強、生物多樣的生態濕地環境。
2. 雨水的收集及利用
雨洪調蓄運行機制
核心理念是 “蓄水”和“用水”,收集園區內的雨水,留作為景觀用水。區內規劃雨水泵站7座。該系統一期預計設置雨水凈化濕地區兩處(一處位于體育場北部南白排河西部,一處位于中央廊道衛津河與津沽公路交叉北部方向),即收集主干環形道路內的所有雨水,通過敷設在道路下面的雨水管道有組織收集,結合校園景觀設置等設施分散式排放,使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排入景觀水體內,經過人工濕地進行凈化處理后,通過自流或經泵站提升排入衛津河、大沽排水河、先鋒排水河、幸福河等鄰近水體。
3.構建水體生態系統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水生動植物的保護對于水體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影響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生物多樣性,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研究表明,將漂浮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配置在同一水體空間中,不僅可以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還可以形成觀賞期長、層次豐富的水生植物景觀。
(1)海河園區水生植物的選擇
海河園現有水體水質較差,現有水體中經統計已有物種有蘆葦、菖蒲、荷花、睡蓮、青苔和一些原有藻類,在保留以上物種的同時,浮水植物如睡蓮、莼菜、小荇菜、萍蓬草、水金英、菱角等。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苦菜、水蘊草等。
選擇相互搭配種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觀賞性。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對水體的凈化能力,可將根系泌氧性強與泌氧性弱的植物混合栽種,構成復合式植物床,創造出有氧微區和缺氧微區共同存在的環境。
(2)海河園區水生動物的選擇
在海河園水體動物的選擇上也側重地域特點,參考天津水上公園已有的物種可以在校園人工湖中進行引入。魚類如鯽魚、金魚等;甲殼類如蝦、蟹等;爬行類有龜、鱉等。除此之外也可以選擇水禽類點綴于水體,如鴛鴦、鴨等。
構建動物群落根據草--魚、藻--魚、草藻--碎屑--螺、碎屑--微生物等生態關系,逐步引種各種食性的魚類(草食性魚、肉食性魚、濾食性魚等)、底棲生物(螺、蚌及水生昆蟲等)通過食物鏈(網)調控,維護生態平衡凈化水體,逐步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水體生態系統。
結語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景觀生態水體設計手法從單一的形式朝著科學,多樣化的方向進行著探索。海河教育園中的水體設計從生態設計的角度出發,在設計形式,科學技術,植物選擇上做出了先進范例,對景觀水體生態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技術及設計手法的創新,水體景觀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會呈現出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