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圓形在幾何圖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圓的再認識,不會再停留在它僅僅是一個視覺符號、一個設計元素,更多的時候被賦予特殊的意義,不再是二維的,它與文化、社會、風俗、宗教、哲學、文學、科技相結合,向三維、四維轉化,用自己獨特的圖形、語言吸引更多設計師的目光,賦予它新的生命意義。
佛教的審美境界觀—圓之美
佛教中禪宗的審美觀是一種頓悟,禪悟。佛教中也有自己的藝術和審美,藝術,例如建筑、雕塑、繪畫、壁畫等等;禪宗追求一種高雅而又富有趣味的生活、境界,自佛教傳入中國,便融入了中國,并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改變甚至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中國文化思想和中國社會習慣的融合。佛教思想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精神信仰、思想文化上,還深入到中國人對藝術理念和審美觀念的影響,例如,佛教中追求的“境”、“境界”的思想,是中國美學中境界理論的來源之一,體現在詩人、畫家在詩作和繪畫上追求的“意境”美。
在佛教“圓”的概念中,從美學觀念上來分析,可以概括、歸類為三個方面:在佛像崇拜上崇奉“圓相”,在教義或者教理上崇奉“圓融”,在禪宗的最高境界上崇奉“圓寂”。轉換到美學的上理念,就是“圓相”之美、“圓融”之美、“圓寂”之美。
“圓相”之美。佛教最開始的主張是“無相”、“非相”,發展到后期,慢慢開始出現建造佛像,佛教變為“像教”,那時期佛陀的相貌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長相圓滿。
但是,佛像中的所崇拜的圓相,不單單指的是圓形,更宏觀的包括圓轉的、圓滿的等等,這使之呈現的既豐富飽滿又整齊有序,既莊嚴敦厚又靈動多變的特色。更深層次上講,佛教的圓相之美是從修持中得來,這不僅是對佛像的崇拜上,也是對精神境界的崇拜,例如,佛教喜歡用鏡子和月亮來比喻人生的境界,無論是鏡之美,還是月之美,都是圓之美。
“圓融”之美。佛教中講究因緣和合,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素和合而成。簡單理解,眾生萬事萬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有因有果,都能夠融合在一起。“圓融”是“圓”之美中沒有顯而易見的“美”,立意不在美,但它的宗旨都指向了美,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圓融無礙的境界。
此外,“圓融”之美還體現在其他層面上,在我國古代的美學文獻中有許多用圓來比喻藝術技巧和藝術境界的文字和言論。如周頤在《蕙風詞話》中寫道:“筆圓下乘,意圓中乘,神圓上乘。能圓見學力,能方見天分。”這里講的圓是對藝術技巧的概括,技藝、藝術技巧需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只有做到形和意的統一才能達到圓融的境界,才能稱得上美。這就是藝術形象中要求的形、神兼備,將各個方面的元素圓融為一體。
“圓寂”之美。“圓寂”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涅槃稱為圓寂,圓滿、圓明、圓通突出了它的美學。它的美學意義:涅槃之境是以靜為本的以動趨靜、靜中寓動的境界。在佛教中“涅槃”是一種超脫寧靜、非凡的境界,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不停地前進、修行,永無止境,雖然是永動的,而追求的最終境界是靜的。以靜為本、靜中寓動的涅槃境界是很美的,動與靜的結合特別能體現出生命的意義,因為生命的奧秘就在于此,動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本質,而靜可以理解為生命的孕育。
佛教中的“圓”之美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
古人留下了大量的詩作歌頌太陽、月亮;現代設計師多用圓來表現團圓、圓滿等美好的寓意;概括來說,人們喜用圓和“圓相”這一意境來詮釋團圓美滿、成功,表現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和狀態,這為設計師需找設計內涵和意境提供了靈感來源。
“圓融”之美中講“和合”就是“圓融”,講求注重內與外、虛與實、自然與生活、自然界與人類的聯系,萬事萬物圓融統一。
形與神、形與意的圓融。圓融之美的藝術境界里講求,心、手的圓融,理解下來其實是眼的觀察能力,心的領悟能力,和手的技術三者之間的協調平衡,三者統一融合便是圓融,反映在當下,體現在兩面,一方面是設計師的眼高手低或者手高眼低,另一方面,設計作品的形和神沒有統一,作品沒有味道,缺乏韻味。
“圓寂”—涅槃。這是佛教乃至所有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種精神世界的體會,它所追求的就不是“空”,也不是“無”。設計師運用這個概念體現在現代設計上就是“設計中的留白”。
涅槃之境是“空”與“有”的統一。“空”不是一無所有,是指無限;“有”,是本身存在的事物。涅槃之境是有相和無相的統一,無限和有限的統一。
“空”與“有”,體現在設計上就是設計版面的滿與設計中的留白。
結語
通過研究這個課題,筆者認識到設計、藝術與各方面的聯系,應該挖掘深層次的設計靈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宗教、藝術美學,不僅要保護,更要去學習了解、發展延續這些瑰寶,真正做到圓融,給予它們新的生存環境、生命意義;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經過“妙悟”之后,打破陳規,推陳出新,真正做到形神兼備,達到涅槃。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麗娟(1988-),女,2013年畢業于華北理工大學,現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13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