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
根據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01年到2020年是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階段,平均每年增加600萬左右老人,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速。中國由深度老齡化社會向超級老齡化社會發展,成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養老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共十八大報告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老有所居、老有所樂、老有所醫”這一更加全面、明確的新目標。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家庭養老還是國內解決養老問題的主要模式。家庭養老模式又稱居家養老,需要住宅空間載體與養老服務的彼此結合,以此給與老年人一個完善適老的家庭居住環境。而現狀卻是,一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仍然生活在壯年甚至青年時期確定下來的家居環境,功能布局、設施設備并沒有得到即時的調整和更新;一部分人寄居在子女為結婚、養子而設計的住宅中。這樣的情況,造成大量選擇家庭養老的老年群體起居不便、用餐不便、活動不便和心情不暢,無法健康舒適的生活。
因此,對現有居住環境優化空間布局,細化功能設計,強化動線組織以及深化氛圍營造,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家庭養老型居住環境改造設計的新模式,提高家庭養老居住環境質量。針對這一較為普遍的現象,為大多數人提供一套投入較少、相對經濟的低成本家庭養老型居住環境改造設計方案。
目前國內外老年居住環境的研究和實踐有
1.發達國家在社會化養老模式下的“適老化居住環境”研究
全球對老年居住環境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率先涉足本領域的是德國,現階段走在前列如德國。他們近年來進行的“適老化居住”研究都從建筑硬件的客體要素和入住者心理的主體要素兩方面來解決老年公寓使用過程中生理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不適。客體要素方面包含:住區出行便利度、無障礙化、安全性、舒適性、人文性和基礎設施需求等;主體要素方面包含:設計包容度和對入住者安全感、歸屬感、滿足感、自我成就感的實現等。
可以看出,以上研究是比較深入和全面的,但是其投入成本很高,不能適應國內養老群體大、資金少的現狀,可以看作是一種理想狀態的養老環境研究。
2.國內養老居住環境研究
國內養老居住環境研究的實際推動者是建筑開發商,因此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建筑及設備設施配置上。建筑方面主要為空間聯系、采光通風、功能流線等戶型設計范疇,設備設施上主要為電梯、衛浴產品的無障礙化,地暖、新風等舒適化,并加入一些智能化應急系統。但這些都只解決了新建住宅中的部分養老問題,而在當今國情下,老舊住宅的低成本適老化居住環境改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根據擬定的研究目標,為了獲得系統、深入、實用、完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本項目的研究工作擬按如下設計方案進行研究:
(1)明確老人生理需求和情況,采取“分級制”家庭養老空間改造設計
根據老齡人群形體變化、感知能力減退、身體機能減弱和人體反應能力的退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健康活潑期(60-64歲)、自立自理期(65-74歲)、行動緩慢期(75-84歲)和照顧護理期(80歲以上)。分析老人在四個不同階段生理上的不同需求和細微變化,進而采取適度且可持續改造的家庭養老空間改造設計,為細化適齡家庭養老居住環境改造提供可行性的研究提供方案設計。
健康活潑期的老人家庭改造時應首先改造原本房間中的材質。室內地面宜采用質地輕柔材料,如木地板、地毯等。墻面陽角處理成圓弧狀,避免采用易燃、有毒的裝修材料,對于易出現危險的角落和部位,設置警戒色處理。
自立自理期的老人家庭改造時應特別注意衛生間的改造,尤其應把握好尺寸改造。坐便器安裝高度宜為0.4m,浴盆及淋浴器坐椅高度不大于0.45m,浴盆邊應設坐臺,坐便器、浴盆處應設安全扶手。
行動緩慢期的老人家庭改造時應在家中增設定各類協助老人行走的扶手、欄桿等。家具尺寸也應做相應的改造,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應在每個房間預留輪椅位置,滿足輪椅1.5mx1.5m的回轉面積。
照顧護理期的老人家庭改造時應注意過道尺寸均適當調大,便于搶救時擔架的回旋,房間門洞口尺寸設計為1m,房內過道尺寸都在1.2m上。
(2)解析老人心理需求,設計出符合老人心理需求的家庭養老空間改造方案
老齡人群主要分為社交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通過對老人三個主要心理需求的解析,形成一套適應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設計方案,為老年生理需求提供補充。把握家庭養老的兩種活動形式,針對個人活動和群體活動設計居家養老環境改造方案。
隨著身體機能的日益衰退,老人心理也會變得脆弱,對孤獨尤為敏感。所以,應適當改造出一些可以供老人聚會的場所,老年人可以在這一活動區中交流思想、娛樂休閑,增進老年人與其它人的互動溝通和幫助。
(3)形成一套適合低成本家庭養老居住環境改造設計的新模式。
目前,社會養老居住環境模式研究上已有不少文獻探討與實踐探索,家庭養老模式居住環境模式研究較少,而且它們主要側重于新建居住建筑,對室內環境改造的關注度較低。本課題的主要是針對家庭養老居住環境模式的改造進行研究,強調“低成本”這一重要特征,為大多數人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方案。
結論
通過分析和調研發現,由于國內和國外在養老環境較大差異,其他國家已經取得的社會養老和少部分的家庭養老相關研究成果不能完全適用于國內的實際情況。因此,必須有針對性的對低成本下的家庭養老模式提供關鍵行的改造手段,為大多數養老人群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