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南
藝術設計與人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可能脫離其而單獨存在,設計的優劣也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質量。設計是需要用心血和時間來“研磨”的,從選材,構思,形態設計,工藝技術等都需要反復的推敲和琢磨,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效率和商業價值而粗制濫造,放棄了設計本身的意義。“研磨“讓設計師設計出更好的產品,為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便捷,也給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研磨“縮短了人與物之間的情感距離,讓物品不單純是生活的助手,還作為生活的記錄者承載了使用者的情感記憶。”研磨“就像一條紐帶貫穿了設計生產與日常使用的整個過程,傳達了人與物之間的情誼,見證了人類設計文明的發展歷程。相信設計會為我們的生活”研磨“出更多的精彩。
一個好的設計是有生命的。一個器物的孕育是一個用心澆灌的過程,從構思,選材,到工藝制作都要反復推敲,精益求精,這樣誕生的器物才是有靈性的,經得起歲月考驗的。一個器物的使用價值便是它的“生命意義”之所在,在使用的過程中,使用者與器物之間像一對親密的伴侶相偎相依,器物體現著自己的使用價值,而使用者則對器物傾注著感情,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感也日益深刻。器物的制作是制造者傾心用時間“研磨”的一個過程,而器物的使用價值又譜寫了一曲使用者與器物的情感“研磨”歷程。好的設計不但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而且在歲月“研磨”的過程中不斷增值,越發熠熠生輝?!把心ァ弊屧O計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師從自然
自然美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美,是內在的、單純的、樸素的,而不是附加的繁復做作。自然的美在設計中表現出簡練的風格,脫俗的氣質,樸實卻不失優雅,是清新的無限的美。
自然的美大多直接取材于自然,關注原材料的特性與質量及材質本身所體現的美感。材料美將自身特有的物理性能、結構特征、視覺效果、觸覺感受所產生的綜合印象投射到人的心理上,從而帶給使用者以溫馨、親切的舒適感,這是人造材料所不能比擬的。天然的材料會在使用的過程中越變越好,而人造材料卻不會因時間而增加個性,只會一點點的老去。源于自然的材料是上天給予工藝美術的最佳饋贈,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并通過對自然材料的恰當運用讓自然美在工藝美術中得意更好地延續。
自然之美還美在最本真的形態。自然中各種形態的存在都是有其理由的,人們對大自然的各種形態充滿了崇敬與欣賞之情,渴望模擬自然借鑒自然從而美化自己的生活,正因如此自然形態與設計創造意識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自然形態能為設計提供素材、創作思路及表現方式,無論傳統還是現代,具象亦或是抽象,對自然形態的情感以及對自然形態功能的發掘與模仿,都造就了人造形態向自然形態學習借鑒,創造了自然形態與人造形態之間相互轉化的契機。
自然之美,美在材質,美在形態,更美在思想。人類只有在漫長的造物過程中,才逐步悟出一些規律性的知識,滋生出有“預先設想“的創造性意識和”安排計劃“的邏輯性思維能力來。”人類在造物的過程中只有認清自然環境,利用自然條件,才能更好地改善自然狀態。只有樹立正確的設計自然觀,尊重客觀事實,尊重自然規律,才有可能最大范圍的充分獲取自然條件,進行設計及其他造物行為,改善我們的生存狀況,有益于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技藝考究
《考工記》中有:“材有美,工有巧”,工巧之“工”即是手工技藝,工巧之“巧”指的是技藝高明。自古以來“工之巧“就是評價一個手工藝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墩f文解字》中說手工技藝是一種“巧飾“,而”飾“的本意是”去其塵垢,增其光彩“。手工藝的制作過程離不開”巧飾“,那么對”度“的把握就是手工藝制作的關鍵。巧飾過度在今天的工藝美術行業很普遍,這些技藝都只是表面功夫,未能深入到作品本身,無法感動觀者的心靈。工多、形肖、纖巧、淫巧,都只是純粹的炫耀技巧,是過分裝飾的病態美,矯揉造作,繁復浮夸,只是滿足了某些人群的孤芳自賞,失去了實用價值與生活相背離,并非真正的”工巧“。
日本民藝家柳宗悅曾說:“必須選擇具有健康性質的物品,物品要樸實,要大膽舍棄纖弱,因為這些因素不會讓生活變得豐富“。真正的“大巧”是工匠們在重復千萬次勞作之后,技藝熟練到不拖泥帶水,其勞動成果平凡中見精致,精致里又透露著生活韻味的絕佳技藝。好的手工藝是平易樸實的、是經久耐用的?!贝笄扇糇尽啊睂幾疚闱伞熬驼f明了越是質樸的器物越具有親近性、開放性,就越是美的,一般的民間器物上看似隨意、粗獷的裝飾,卻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樸實的生活氣息。
方苞說:“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規矩繩墨所能盡也。”所謂“匠心獨運”就是強調認識與巧思在工藝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雙手是由大腦支配的,心是靈活變通的,大腦才能更好的思考,倘若心腦不開竅,那么手工藝者只能做到重復性的機械性勞動,而失去了分辨之心?!肮で烧摺敝挥芯邆浜軓姷臉嬎寄芰Σ拍軗碛袝八枷搿钡碾p手,才能設計出實實在在為民所需的器物。 好的技藝是源于制作者內心的,不浮夸,不炫耀,大方樸實,經久耐用,踏實勤懇的為人們的生活而服務的。
精益求精
2000 年 4 月,名為 “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的展覽在日本拉開帷幕。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作為策展人旨在通過”再設計“的展覽尋求重新設計、返回原點的批判主義設計精神,藉以探索設計的本質。此次展覽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再設計”一詞也迅速成為了設計領域里經常被提及的高頻詞匯。“再設計”并非是對原有成熟的設計推翻或 改良,而是傳達一種對設計方法、設計與人、設計與自然等關系重新界定的設計思維方式。它的意義旨在通過對日常生活用品設計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體現了設計作為一種為生活提供便捷的手段要不斷優化,精益求精的特質要求。比如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的環狀提線式茶包可以讓飲茶人沖泡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時,根據茶包上的線環顯示的顏色,以后再想喝這個味道時就沖泡至線環上這個顏色即可。在這里“再設計”不僅是完成了茶包的物質設計,還滿足了個人在這個設計過程中的精神享受。
設計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完善過程,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為了能夠設計出更好地服務于大眾的產品,提出了一種新的產品設計思路即”無意識的設計“。“ 無意識”指的是潛意識, 而非真的沒有意識, 是指我們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還沒完全意識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時的狀態。 無意識設計所關注的正是極易忽略的、尚未意識到的種種生活細節,然后通過對這些生活細節的挖掘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設計。比如深澤直人曾設計的帶有紙簍的打印機,他將打印機的底部直接設計成一個紙簍,這樣就方便把不需要的復印紙張更好地收集起來,不僅整潔了辦公環境還可以有利于實現紙張的二次利用。
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更適合的設計。不論是“再設計“還是”無意識的設計“它們都致力于改善我們的生活,力求通過設計營造一個更舒適、更合理的生活環境。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人服務,“研磨”設計,讓其精益求精,更充分地發揮設計應有的作用。
物我融情
沒有與大地相隔離的器物,也沒有與人類相分離的器物,人與器物始終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用是器物向主人的奉獻,愛是主人向器物的回贈,只有在兩者的交互過程中,器物與人的情感相互磨合,物我融情,最終才能結出愛戀的果實。人對物的依戀,物對人的依賴在歲月的流逝中“研磨”出無可替代的感情,這是“研磨”設計的一部分,也是“研磨”設計的魅力所在。
無印良品是日本的一個雜貨品牌,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無印良品所生產的木質家具全部是以原木為材料的,它的產品拒絕使用任何仿木的材料。僅用原木制作的家具會有很多翹棱、彎曲和不平整的地方以及色差,產品的質量也不穩定,但這是它最本質的樣子,當它融入主人的生活方式后會越變越有價值。無印良品之所以使用堅硬的橡木來生產實木家具,是希望他們的產品即使被刮傷、損壞也經久耐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人更加依賴,根本不舍得丟掉。每次搬家或者生活有了改變,我們總想要丟棄一些家具再置辦一些新的,可是當你真正決定買原木家具后,你內在的定力會告訴你“從今往后我都會和這套家具一起生活。”于是人與物的“戀歌”就這樣開始譜寫。人人都會希望有物品伴隨著自己一起老去,當你看到它時可以回憶過去,暢想未來,情切的就像家人和朋友一樣,撫摸著它便可以傾訴自己的心聲。無印良品就致力于做這種家具。它們不僅是物品,是空間的一部分,也是使用者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從不搶眼,是生活的背景,更是情感的修飾。
人與器物原本就是休戚相關的,人類的行為鑄就了器物的發展,器物的反哺又有利于人類的進步。人與物的感情就在相伴相隨的過程中“研磨”著,相互慰藉,不可分離。
“研磨”設計研磨的是時間,是技術,是思想,是責任,是態度,是人與物之間最深的情誼。優秀的設計在“研磨”中誕生,又在“研磨”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人類孕育了器物,器物又反哺著人類,人與器物相互 “研磨”,共同鑄就了設計的文明。
(作者單位: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