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珞璟
陶瓷藝術的獨一無二的裝飾特性讓陶瓷工藝從形成發展到巔峰,但由于工業革命的興起,大規模制造工業的形成導致手工陶瓷藝術的衰落。陶瓷藝術離大眾越來越遠,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已經不是單純需要陶瓷的使用功能,藝術功能也越來越需要,陶瓷藝術如何回歸生活是陶瓷藝術品現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陶瓷手工藝術從形成初期開始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也是一種非創造性的活動。它的美來自它的裝飾性和手工性的結合。每件陶瓷作品都可以再千百年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但又因為手工的不可復制性,每件作品又各有各的不同。可以說每一件手工陶瓷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就像機器之美來自可以被無限復制的標準,陶瓷藝術之美來自于對于打破這種無限復制的標準,來自她獨一無二的創造性。
傳統陶瓷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以產品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什么是傳統手工陶瓷?
最早的陶器出自距今一萬年以前,當時人類還生活在洞穴居住時期。水的儲存成為生活的障礙,有部分的原始人類將泥搓成條狀,一圈一圈的盤柱成可以裝食物或水的器形,在將其放在火上燒制到堅硬,燒制過后的泥土改變了泥土的性質變得堅固,可以用來儲存水和一些食物,從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后來原始人類開始在陶瓷上按照裝東西的不同畫上各種紋樣,陶瓷也由此進入彩陶時期。
封建社會中國陶瓷藝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有了青銅材料,統治階層開始用陶瓷這種用制作碗、罐等等家用物品的材料制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從秦朝的兵馬俑,到漢朝的小尺寸歌舞陶俑,在到隋唐的唐三彩這些精美的陶瓷藝術都是以人物俑陪葬品留存下來的。民間家用物品還是以陶器為主,但因為年代久遠留存下來的就不多了。但到了宋代由于注重文化修養,精致的生活方式,真正中國實用陶瓷的發展到這時候才開始達到一個巔峰,宋朝的“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現存的藝術品幾乎都是生活用品,南宋時就有文獻記載說汝窯在當時就十分難得。色澤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般美妙,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制作之精美,宋元明清以來,汝瓷都被皇宮珍藏,民間因此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說法。比如汝窯的“天青釉葵花洗”就是那個時期代表的藝術品。它用名貴瑪瑙為釉器物通體呈天青色溫潤古樸,在2012年香港拍賣會上此件作品拍得兩億七千六百八十萬港幣。是全球僅存的79件汝窯作品中的精品。陶瓷藝術到了元朝依托水墨山水畫技術使中國青花瓷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而后明成祖朱棣拍鄭和下西洋,把中國陶瓷藝術帶到了歐洲各國。當時中國陶瓷一度成為用黃土與外國換黃金的地步,陶瓷藝術開始成為世界各國貴族爭相收藏的藝術精品。清朝由于統治階級的支持手工陶瓷藝術的進出口達到頂峰。
可惜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也進入工業化生產的時代,工藝生產的陶瓷既節省成本,又可大規模量產,符合大眾消費的需求。新材料、機械化生產的出現代替了手工生產,于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陶瓷產品被工業化批量生產陶瓷占領。陶瓷藝術品緊緊局限于古董收藏和藝術體驗,陶瓷藝術進入一個長期的漫長的睡眠期。
之所以說是睡眠期是因為陶瓷藝術品沒有市場,但陶瓷藝術家還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著他們的技藝,生活在他們自己的陶瓷世界。因為陶瓷燒制過程就像進入魔法世界,讓人無法自拔,手工陶瓷沒有到最后開窯都不能確定自己做的作品,不同的泥收水性不同在制作時可能會有出入,不同的釉不同的溫度最后效果都不同。在加上泥和釉需要在同一溫度下進行燒制,各種泥和釉燒制溫度又不同。溫度高了泥要燒塌,溫度低了釉燒不化,有些時候想達到自己預期的燒制效果藝術家會像科學家一樣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不同的泥,釉不同的溫度。最后才能燒制出預期的效果。當然也可能中途發生窯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窯變的效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手工陶瓷燒制的這種不確定性變化莫測的配比關系,使接觸陶瓷的大部分藝術家不能自拔。實驗成功的藝術家會將經驗寫下來大家一起探索。從而將這門手工藝術保留至今。
50年代以后世界手工陶瓷開始復蘇,最早復蘇的是日本和美國,日本以手工茶具為落腳點,美國則以雕塑藝術為落腳點。開始了大范圍的陶瓷復興。
而我國的現代陶瓷藝術復興是從80年代后期才開始。隨著陶瓷工藝的普及與發展,很大一部分陶藝家也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生活陶瓷的創作與設計方面。他們將自身對于生活陶瓷的獨特理解通過手工的演釋,以器物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傳遞給大眾,使之產生共鳴。手工陶瓷藝術,從成型,到施釉、繪畫、雕刻,再到燒制,每一步都融入了個人的創造與情感是時間慢熬的產物。手工瓷器里凝聚著的手藝人的專注和心血,也是機器產物里缺失的味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手工陶瓷的美就來自它的普遍性和獨一性的結合,來自她獨一無二的創造性。
實際上,陶瓷藝術在當代的復興或消亡,并不取決于人們的意愿,而是取決于陶瓷藝術本身,取決于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還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文化上傳統設計由于手工藝的制作特點,作為經驗的、有機的、個性的、感性化的設計基調由此定下 。
新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陶瓷藝術家開始尋找讓陶瓷藝術回歸的方法,比如景德鎮三大名窯之一的九段燒窯廠的工藝美術大師們就利用傳統的青花繪制技法,將仿制明清青花瓷藝術做出自己的風格,以水墨傳統人物的刻畫為特色,從面部表情到肢體動作,每一個細節都讓人賞心悅目在方寸杯盞上表現歷代人物故事,所以九段燒陶瓷被稱為“萬里無云”的瓷器,現在九段妙手陶瓷茶杯漸漸與市場接軌進入陶瓷奢侈品行列。在現代手工陶瓷藝術中占有了古典韻味的重要位置。
緊隨其后的還有景德鎮的小雅燒,貴祥和燒等等都是在傳統青花繪制上找到著陸點,將中國花鳥,山水,人物畫融入到青花繪制技法,打造現代的傳統青花陶瓷。
世界各地每年舉辦的各種文化創意展覽會等等也為現代手工陶瓷藝術開啟了一個展示平臺,各種設計陶瓷都可以再展覽會上找到占有一席之地。比如2013年巴黎家飾展上亮相的糖果色的陶瓷水果碗,藝術家創意依據M&M'S的廣告語“到碗里去”,“你才到碗里去”,把水果或蔬菜的樣子做為模樣永遠地留在陶瓷碗里,這樣有意思的創意產品讓陶瓷藝術以另一種形式繼承了傳統并開始得到發揚。
讓手工陶瓷藝術在現代生活的另一種模式就是合作。很多傳統的陶瓷藝術因為固定了工藝模式面臨生存的困境,它們中很多表現出對于創新設計的渴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制造商與具有國際背景的設計師合作開發出一系列的不錯的設計品,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滲透已經成為如今這些傳統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核心在。傳統形態的工藝品往往需要尋找適合的展現 形式能夠讓西方的消費者能夠理解并接受。比如日本傳統陶瓷藝術上出窯就在2008年開始與西班牙設計師Jaime Hayón成功合作。給日本古老的九谷燒陶瓷藝術自身帶了很多變化,使其作品不斷走向國際的舞臺而備受關注。西方設計師通過自身對于日本傳統工藝的理解并結合個人的理解和構思創作出別致新穎的作品。可愛的青花瓷碗,碗底還有各種手工捏塑動物顛覆了人們對九谷燒仿制中國古代青花瓷的傳統印象。雙方和而不同的背景進一步激發出雙方各自的能量和潛力的合作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恩格斯在分析人生活和創造關系時講到三個層次:第一就是求溫飽,第二就是生產力發展,有了一些剩余產品后可以選擇,第三就是物質更加豐富以后要求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這個時候人不僅享受別人的藝術成果而且有親自動手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的時期。
陶瓷藝術要回歸現代生活就必須緊密聯系社會和人的發展需求,從切實的解決人民現實問題的基礎上來認識這一點。
我們必須承認工業化生產方式已經解決了人基本的生存問題,提高了效率并使生存力發展有了一部分剩余產品可供人們選擇。那么社會發展就應該進入第三個層次,讓手工方式促進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不是簡單的作為實用物品,而可以提高現代人的整體生活質量。
當人的精神文化提升一個層次以后,會使人更加重視追求生活的意義。
日益從物質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的人們,今天不得不面對自我造就重獲生活意義的人生問題,歷史的下一步必將是生存意義的回歸,
陶瓷手工藝術,既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也是一種非創造性的活動。大膽的創新往往都會伴隨著比較大的風險,而對于一些具有遠見的藝術家他們懂得設計創新對于傳統的價值所在,人具有創造性,而機器沒有,這正是機器與人的差異。
我深刻體會到當今社會對文化創造力和創造型人才有著十分迫切的需求,當代陶瓷藝術的振新需要考慮如何讓陶瓷藝術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它的起點和終點不是材料。而是源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一萬年以前開始慢慢形成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做飯一樣,是米,是菜,是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架空了,這是我們生活的原點。傳統和材料是藝術家的基礎,也是一種載體。
現代生活背景使得人們對陶瓷物質實用的需求轉向精神、個體、自然的本質需求。整體來看重視生產數量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人們對陶瓷藝術更加注重精神價值,注重陶瓷藝術給人們生活品質帶來的改變,在此基礎上手工陶瓷藝術能依托文化創意沖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尋求與新時代發展相接軌的理念,我們也對這種創新型思維非常渴求。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學院)